凡夫會受因果之報,聖人亦會受因果之報,只是凡夫聖人各受果報,心境各有不同,聖人解脫,凡夫未解脫,凡夫受果報心不甘情不願,怨天又尤人,受果報心情激盪,起伏不定,不知果報是自作自受,無因則無果,果由因來而,何必當初呢?這是凡夫受果報的心情。
三世因果經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網頁
▼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辭義淺釋] 何謂 三分科經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名數)晉道安,初科節諸經而立三分。及後親光之佛地論來,果有三分之說。
由是諸經皆科三分:
一、序分,起本經之由序因緣也。中有通序別序之二。
通於諸經曰通序,局於本經曰別序。
二、正宗分,正為本經之所說也。
三、流通分,舉本經之利益勸正說之流通也。
見法華文句一。佛地論之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
◎佛光電子大辭典
又作一經三段。乃將一經論分為三部分解釋。
一般依該經論內容而作適度之區分者,稱為科文。通常皆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部分,故稱三分科經。
(一)序分,又作序說、教起因緣分。即述說一經教說產生之由來。
(二)正宗分,又作正宗說、聖教正說分。即論述一經之宗旨,正顯聖教所說法門。
(三)流通分,又作流通說。乃敘說受持本經之利益,復勸眾等廣為流傳,使流通久遠,令末世眾生依教奉行。
三分科經之說,創始於東晉道安,盛行於劉宋以後。
〔佛地經論卷一、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四、法華義記卷一〕
(參閱「科文」3923)Page: p531
◎明,一如《三藏法數》字庫
三分科經===出法華經文句
三分者,分即分限。謂諸經中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始自晉道安法師判節諸經,皆具三分。爾後親光論自西天傳至此土,果有三分之說。是故諸經皆以三分而科節也。(親光論者,謂親光菩薩所造之論也。)
〔一、序分〕,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別序。通序者,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大眾俱。此是通序。以一切經初同有此序,故名通也。別序者,蓋佛說經,必有由致。如楞嚴經由阿難遭摩登伽幻術之緣,佛因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故說是經,是名別序。而言別者,以諸經所說,各有緣起不同,故名別也。雖分通別,總名序分。
〔二、正宗分〕,宗即主也,亦要也。蓋佛說經,必以正說為主;又正明一經要義故也。如楞嚴經第一卷,從阿難見佛,頂禮悲泣,下徵心辨見,分別真妄,會萬法歸如來藏,乃至說咒立壇,遠離魔事,令阿難大眾除惑證道,至第十卷,重研五陰,知有涅槃,不戀三界等。此是一經正說,故名正宗分。(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流通分〕,流則不滯,通則不壅。謂正說既陳,務傳後世,利益眾生,用使正法之源流通而不壅也。如楞嚴經,自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至作禮而去。此乃較量持經福勝,勸讚讀誦,流傳無盡,故名流通分。(七寶者,金、銀、琉璃、玻璃、硨磲、碼瑙、赤真珠也。
Page: 出法華經文句
(名數)晉道安,初科節諸經而立三分。及後親光之佛地論來,果有三分之說。
由是諸經皆科三分:
一、序分,起本經之由序因緣也。中有通序別序之二。
通於諸經曰通序,局於本經曰別序。
二、正宗分,正為本經之所說也。
三、流通分,舉本經之利益勸正說之流通也。
見法華文句一。佛地論之三分:一、教起因緣分,二、聖所說分,三、依教奉行分。
◎佛光電子大辭典
又作一經三段。乃將一經論分為三部分解釋。
一般依該經論內容而作適度之區分者,稱為科文。通常皆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等三部分,故稱三分科經。
(一)序分,又作序說、教起因緣分。即述說一經教說產生之由來。
(二)正宗分,又作正宗說、聖教正說分。即論述一經之宗旨,正顯聖教所說法門。
(三)流通分,又作流通說。乃敘說受持本經之利益,復勸眾等廣為流傳,使流通久遠,令末世眾生依教奉行。
三分科經之說,創始於東晉道安,盛行於劉宋以後。
〔佛地經論卷一、仁王般若經疏卷上一、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四、法華義記卷一〕
(參閱「科文」3923)Page: p531
◎明,一如《三藏法數》字庫
三分科經===出法華經文句
三分者,分即分限。謂諸經中皆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也。始自晉道安法師判節諸經,皆具三分。爾後親光論自西天傳至此土,果有三分之說。是故諸經皆以三分而科節也。(親光論者,謂親光菩薩所造之論也。)
〔一、序分〕,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別序。通序者,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大眾俱。此是通序。以一切經初同有此序,故名通也。別序者,蓋佛說經,必有由致。如楞嚴經由阿難遭摩登伽幻術之緣,佛因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故說是經,是名別序。而言別者,以諸經所說,各有緣起不同,故名別也。雖分通別,總名序分。
〔二、正宗分〕,宗即主也,亦要也。蓋佛說經,必以正說為主;又正明一經要義故也。如楞嚴經第一卷,從阿難見佛,頂禮悲泣,下徵心辨見,分別真妄,會萬法歸如來藏,乃至說咒立壇,遠離魔事,令阿難大眾除惑證道,至第十卷,重研五陰,知有涅槃,不戀三界等。此是一經正說,故名正宗分。(五陰者,色陰、受陰、想陰、行陰、識陰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三、流通分〕,流則不滯,通則不壅。謂正說既陳,務傳後世,利益眾生,用使正法之源流通而不壅也。如楞嚴經,自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至作禮而去。此乃較量持經福勝,勸讚讀誦,流傳無盡,故名流通分。(七寶者,金、銀、琉璃、玻璃、硨磲、碼瑙、赤真珠也。
Page: 出法華經文句
2014年12月18日 星期四
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典籍閱讀] 弟子規全文與簡說
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是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之一,後經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
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
本書的形式,採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組而成。全書只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很容易背誦。這本書的內容顯然是根據《論語》中孔子的一段話「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而來。
內容分為五大段:一、總敘。二、入則孝出則弟。三、謹而信。四、汎愛眾而親仁。五、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本書以此為綱目,從日常生活中訂出切實可行的生活規範,是一本很適合兒童啟蒙的書籍,所以稱為《弟子規》。
今日之下,大家多不注重生活禮儀,時常粗言暴行相向,每個人讀了這本書,想來都會深深地警覺反省吧!
我們學習《弟子規》,想要對書中內容產生興趣,感受經典的作用,首先,要以珍重心來讀誦,不可輕忽念過,因為這是從至聖先師孔子的口中說出來的「聖言量」。聖言量是聖人親自體驗出來的智慧,不是作作文章,修飾一番的言語。我們只要肯依著聖人的話來練習實行,就一定會有莫大的好處。以下就分段來解釋。
其內容取自《論語·學而篇》中的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核心思想是孝、悌、仁、愛。
本書的形式,採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編組而成。全書只有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個字,很容易背誦。這本書的內容顯然是根據《論語》中孔子的一段話「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而來。
內容分為五大段:一、總敘。二、入則孝出則弟。三、謹而信。四、汎愛眾而親仁。五、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本書以此為綱目,從日常生活中訂出切實可行的生活規範,是一本很適合兒童啟蒙的書籍,所以稱為《弟子規》。
今日之下,大家多不注重生活禮儀,時常粗言暴行相向,每個人讀了這本書,想來都會深深地警覺反省吧!
我們學習《弟子規》,想要對書中內容產生興趣,感受經典的作用,首先,要以珍重心來讀誦,不可輕忽念過,因為這是從至聖先師孔子的口中說出來的「聖言量」。聖言量是聖人親自體驗出來的智慧,不是作作文章,修飾一番的言語。我們只要肯依著聖人的話來練習實行,就一定會有莫大的好處。以下就分段來解釋。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法寶經典]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一、電子書檔案格式:
1、檔案格式:PDF。
2、檔案大小:190MB。
二、來源與版權說明:
1、出版社:世樺出版社。
2、來 源:法鼓山。
三、補充說明:
1、手機版恭讀不便,請以電腦版恭讀。
2、手機版請由此處參閱恭讀
四、其它連結:
1、[經典釋義] 淨空法師講述:六祖壇經講記
[經典釋義] 金剛經說什麼?
[經典釋義] 金剛經說什麼?
南懷瑾 老師講述
段落快速連結(點擊段落跳轉)
金剛經說甚麼開始、
第 一 品 法會因由分、第 二 品 善現啟請分
第 三 品 大乘正宗分、第 四 品 妙行無住分
第 五 品 如理實見分、第 六 品 正信希有分
第 七 品 無得無說分、第 八 品 依法出生分
第 九 品 一相無相分、第 十 品 莊嚴淨土分
第 十一 品 無為福勝分、第 十二 品 尊重正教分
第 十三 品 如法受持分、第 十四 品 離相寂滅分
第 十五 品 持經功德分、第 十六 品 能淨業障分
第 十七 品 究竟無我分、第 十八 品 一體同觀分
第 十九 品 法界通化分、第 二十 品 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第 三十 品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總結論。
南懷瑾 老師講述
段落快速連結(點擊段落跳轉)
金剛經說甚麼開始、
第 一 品 法會因由分、第 二 品 善現啟請分
第 三 品 大乘正宗分、第 四 品 妙行無住分
第 五 品 如理實見分、第 六 品 正信希有分
第 七 品 無得無說分、第 八 品 依法出生分
第 九 品 一相無相分、第 十 品 莊嚴淨土分
第 十一 品 無為福勝分、第 十二 品 尊重正教分
第 十三 品 如法受持分、第 十四 品 離相寂滅分
第 十五 品 持經功德分、第 十六 品 能淨業障分
第 十七 品 究竟無我分、第 十八 品 一體同觀分
第 十九 品 法界通化分、第 二十 品 離色離相分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靜分、第 三十 品 一合理相分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
總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