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欲界(梵語kama-dhatu),色界(梵語rupa-dhatu)、無色界(梵語arupya-dhatu),心地解脫,不沾塵欲,自在無礙,而出三界,是名出世間。五種出世間之食,乃能長養聖者慧命善根之五種法食。
一、念食:
謂修行者常持正念,能長養一切善根。
二、法喜食:
謂修行者愛樂大法,而得資長道糧,其心常生喜悅。
三、禪悅食:
謂修行者由得禪定力而能自養慧命,道品圓明,心常喜悅。
四、願食:
謂修行者以心身持願,不捨萬行而長養一切善根。
五、解脫食:
謂修行者解脫各種惑業之繫縛,於法得自在,以長養一切菩提(梵語bodhi)善根。
修行者若如法受持五種法食,則可漸次證得無上菩提,故名出世間五種法食。
網頁
▼
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2015年1月27日 星期二
[法師開示] 禪坐會「走火入魔」嗎?
[法師開示] 禪坐會「走火入魔」嗎?
摘錄:中台禪寺─見性成佛。P92
「走火」是屬於生理上的問題。我們知道,生命是由兩大部分所組成:一是物質,一是精神。精神是指我們這個心,物質就是指色身。每一個人都有眼耳鼻舌身,都有四肢五官,佛法上把這個身體的結構分成四種: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走火是俗稱「安爐鍊丹」的修鍊方法所引起;大家都知道,道家安爐鍊丹,就是要先意守丹田,運氣引導,存想一個定點。這個定點就是在肚臍眼下面一寸三分的地方,用意識把心念集中在那裡,那裡就會發燒、發熱,這就稱之為「火」。把火集中在那個地方,然後用意識來引導這個「火」打通任、督二脈,甚至於轉小周天、大周天。如果是業障太重,心情過於急躁,或是方法拿捏不穩,就會產生氣血逆流,導致微細神經受損,甚至發生嘔血,或是半身不遂,嚴重時會因此死亡。佛法中根本就不修這個法門,是不會發生「走火」的毛病的。
摘錄:中台禪寺─見性成佛。P92
「走火」是屬於生理上的問題。我們知道,生命是由兩大部分所組成:一是物質,一是精神。精神是指我們這個心,物質就是指色身。每一個人都有眼耳鼻舌身,都有四肢五官,佛法上把這個身體的結構分成四種: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走火是俗稱「安爐鍊丹」的修鍊方法所引起;大家都知道,道家安爐鍊丹,就是要先意守丹田,運氣引導,存想一個定點。這個定點就是在肚臍眼下面一寸三分的地方,用意識把心念集中在那裡,那裡就會發燒、發熱,這就稱之為「火」。把火集中在那個地方,然後用意識來引導這個「火」打通任、督二脈,甚至於轉小周天、大周天。如果是業障太重,心情過於急躁,或是方法拿捏不穩,就會產生氣血逆流,導致微細神經受損,甚至發生嘔血,或是半身不遂,嚴重時會因此死亡。佛法中根本就不修這個法門,是不會發生「走火」的毛病的。
2015年1月23日 星期五
[法師開示] 智慧的信仰─正信(五)
[法師開示] 智慧的信仰─正信(五)
中台禪寺─靈泉月刊第十九期─老和尚開示《正知正見與正信》
宗教成了迷失、徬徨、空虛心靈的歸宿與依止處,
但是,踏遍了全省的寺廟,拜盡了所有的佛、菩薩與神明,
何以這顆浮盪的心還是落實不下來呢?
中台禪寺─靈泉月刊第十九期─老和尚開示《正知正見與正信》
宗教成了迷失、徬徨、空虛心靈的歸宿與依止處,
但是,踏遍了全省的寺廟,拜盡了所有的佛、菩薩與神明,
何以這顆浮盪的心還是落實不下來呢?
2015年1月21日 星期三
[法師開示] 智慧的信仰─正信(四)
[法師開示] 智慧的信仰─正信(四)
中台禪寺─靈泉月刊第十九期─老和尚開示《正知正見與正信》
從不同的因地,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果,
不正是印證了因果的定律與軌則嗎?
有人會問:「佛法常說的因緣果報,眼睛又看不到,叫人怎麼能信服呢?」
人們只相信肉眼所看到的,看不見的、不知道的事物,通常皆以不相信的態度對待,其實只要細心的觀察,因果還是看得見的。
譬如,你一大早準備到公園去散步或運動,沿途不管遇見陌生或熟識的人,都很熱情與誠懇的跟他們微笑、打招呼,他們是不是也報以熱情、誠懇的招呼與微笑呢?這不是一個現成的因果展現嗎?
我國五千年的歷史也是一部因果史,它很清楚的記載著每個朝代興亡的原因,這些興亡的史蹟,不正是因果所展現的痕跡嗎?
從不同的因地,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果,不正是印證了因果的定律與軌則嗎?
然而豐碩甜美的果實,並非享用不盡的,如果只知道安於現實、享受成果的話,那又成了另一個痛苦的因、迷失的因。
中台禪寺─靈泉月刊第十九期─老和尚開示《正知正見與正信》
從不同的因地,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果,
不正是印證了因果的定律與軌則嗎?
有人會問:「佛法常說的因緣果報,眼睛又看不到,叫人怎麼能信服呢?」
人們只相信肉眼所看到的,看不見的、不知道的事物,通常皆以不相信的態度對待,其實只要細心的觀察,因果還是看得見的。
譬如,你一大早準備到公園去散步或運動,沿途不管遇見陌生或熟識的人,都很熱情與誠懇的跟他們微笑、打招呼,他們是不是也報以熱情、誠懇的招呼與微笑呢?這不是一個現成的因果展現嗎?
我國五千年的歷史也是一部因果史,它很清楚的記載著每個朝代興亡的原因,這些興亡的史蹟,不正是因果所展現的痕跡嗎?
從不同的因地,發展出截然不同的果,不正是印證了因果的定律與軌則嗎?
然而豐碩甜美的果實,並非享用不盡的,如果只知道安於現實、享受成果的話,那又成了另一個痛苦的因、迷失的因。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法師開示] 智慧的信仰─正信(三)
[法師開示] 智慧的信仰─正信(三)
中台禪寺─靈泉月刊第十九期─老和尚開示《正知正見與正信》
要相信因果是真實的,修一切善,具足福德資糧,修行或事業自易成就。
修行乃至事業要有所成就,其中健康的身體、禪定與福德都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有甲乙兩個人同在一所大學受教育,才能、學識、健康狀況差不多,家裡的經濟狀況也相當,兩人畢業後,同時間各自創業,經過了幾年,甲所經營的公司業務鼎盛,而乙公司卻瀕臨倒閉的命運,為什麼同樣的背景,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關鍵就在於甲相信因果,並且有一顆慈悲、樂於助人的心,因此到他公司服務的人,也都具有這些美德與相同的心念,沒有「我執」的為公司營運共同奮鬥。
而乙卻不相信因果及修善法,只相信自己的努力與才幹,晉用的也偏重於有這種觀念的人,缺乏正知正見的支撐,個人主義的氣息濃厚,公司裡洋溢著豪奪巧取、勾心鬥角、爭功諉過的行為,老闆的牆角就這樣的被挖掉了。
所以要相信因果是真實的,修一切善,具足福德資糧,修行或事業自易成就。
中台禪寺─靈泉月刊第十九期─老和尚開示《正知正見與正信》
要相信因果是真實的,修一切善,具足福德資糧,修行或事業自易成就。
修行乃至事業要有所成就,其中健康的身體、禪定與福德都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有甲乙兩個人同在一所大學受教育,才能、學識、健康狀況差不多,家裡的經濟狀況也相當,兩人畢業後,同時間各自創業,經過了幾年,甲所經營的公司業務鼎盛,而乙公司卻瀕臨倒閉的命運,為什麼同樣的背景,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呢?
關鍵就在於甲相信因果,並且有一顆慈悲、樂於助人的心,因此到他公司服務的人,也都具有這些美德與相同的心念,沒有「我執」的為公司營運共同奮鬥。
而乙卻不相信因果及修善法,只相信自己的努力與才幹,晉用的也偏重於有這種觀念的人,缺乏正知正見的支撐,個人主義的氣息濃厚,公司裡洋溢著豪奪巧取、勾心鬥角、爭功諉過的行為,老闆的牆角就這樣的被挖掉了。
所以要相信因果是真實的,修一切善,具足福德資糧,修行或事業自易成就。
2015年1月19日 星期一
[法師開示] 智慧的信仰─正信(二)
[法師開示] 智慧的信仰─正信(二)
中台禪寺─靈泉月刊第十九期─老和尚開示《正知正見與正信》
「膜拜」除了表達尊敬外,還含有見賢思齊、希聖希賢的心念。
「膜拜」除了表達尊敬外,還含有見賢思齊、希聖希賢的心念。例如拜觀音菩薩,除了崇拜和感念他大慈大悲的精神外,更從日常生活中去效法與實行,不但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對與父母年紀相彷的人也一樣盡孝道;對自己的兄弟姐妹關愛,也關愛與兄弟姐妹年紀相近的人,不僅愛護、保護人類及一切生物,連微小的昆蟲及花草樹木也不例外。
中台禪寺─靈泉月刊第十九期─老和尚開示《正知正見與正信》
「膜拜」除了表達尊敬外,還含有見賢思齊、希聖希賢的心念。
「膜拜」除了表達尊敬外,還含有見賢思齊、希聖希賢的心念。例如拜觀音菩薩,除了崇拜和感念他大慈大悲的精神外,更從日常生活中去效法與實行,不但對自己的父母盡孝道,對與父母年紀相彷的人也一樣盡孝道;對自己的兄弟姐妹關愛,也關愛與兄弟姐妹年紀相近的人,不僅愛護、保護人類及一切生物,連微小的昆蟲及花草樹木也不例外。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法師開示] 智慧的信仰─正信(一)
[法師開示] 智慧的信仰─正信(一)
中台禪寺─靈泉月刊第十九期─老和尚開示《正知正見與正信》
有了正信的人,生命會越來越光明、越來越充實,所以正信的佛教不迷信、不邪信。
「正信的佛教」不是迷信,更不是邪信,它是透過智慧、慈悲、定力所產生的信仰,這樣的信仰,心恒常在安定中,即是正信的佛教。
中台禪寺─靈泉月刊第十九期─老和尚開示《正知正見與正信》
有了正信的人,生命會越來越光明、越來越充實,所以正信的佛教不迷信、不邪信。
「正信的佛教」不是迷信,更不是邪信,它是透過智慧、慈悲、定力所產生的信仰,這樣的信仰,心恒常在安定中,即是正信的佛教。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法師開示] 為什麼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為什麼要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宣化上人
各位要知道,並不是我們不休息是對的,人家休息是不對的。是什麼道理呢?因為我們在以前沒有用功修行,所以現在要加油,勇猛精進,向前努力。人家或者用功很久,已經上路,念觀世音菩薩,或者不念觀世音菩薩,都是一樣,沒有妄想。人家休息,比我們精進,更有進步,所以不能說人家休息是不對的。
宣化上人
各位要知道,並不是我們不休息是對的,人家休息是不對的。是什麼道理呢?因為我們在以前沒有用功修行,所以現在要加油,勇猛精進,向前努力。人家或者用功很久,已經上路,念觀世音菩薩,或者不念觀世音菩薩,都是一樣,沒有妄想。人家休息,比我們精進,更有進步,所以不能說人家休息是不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