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壹、何謂禪修?
貳、欲望與習禪有何關係?
参、發心立願與習禪有何關係?
肆、生活習慣會影響禪修嗎?
伍、習禪的目的是什麼?
陸、業力與習禪有何關係?
柒、什麼是習禪最顛倒的行為?
捌、習禪者應具備的條件有那些?
壹、何謂禪修?
談到禪修,大家都以為進行禪的修練一定要坐禪。
所謂老僧入定,要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禪修,才叫打坐。
但是,六祖大師卻這樣告訴我們:「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
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這是說明:真正的坐禪,必須在行、住、坐、臥的日
常生活當中訓練自我,不被「一切善惡境界」所轉,及時刻能發現自我靈性、體
悟禪趣,方是真坐禪。
又,馬祖禪師在衡嶽傳法院時,常常整日坐禪,他的老師南嶽懷讓禪師見了,知
道他是法器,於是去問他:「大德坐禪,圖個什麼?」
馬祖答:「圖作佛。」
懷讓禪師聽了,即取一塊磚頭,在他坐禪的庵前石頭上磨。
馬祖見了,好奇地問道:「磨磚作什麼?」
老師答:「磨磚作鏡。」
馬祖云:「磨磚豈得作鏡耶?」
老師答:「磨磚既不能作鏡,坐禪豈得成佛?」
馬祖聽了問道:「要怎樣做才好呢?」
老師開示道:「如牛駕車,車若不行,打車才是?打牛才是?」馬祖無言以對。
貳、欲望與習禪有何關係?
欲望,可分為惡欲與善欲,善欲又稱善法欲,這是順於戒、定、慧德行的,是積
極向上的善法,能由此引生無邊福德智慧。惡欲則是無明惡見薰染所成的習氣。
若不知約制、遠離,則一切功德善法皆不得生。所以想成就禪定,開發智慧,一
定要遠離欲望及諸不善法,方能成辦。若是念念不忘飲食男女,貪著五欲,對人
做事,不離惡行,卻想得定,發神通,這是顛倒妄想!
諸欲望中主要是「五欲」,五欲是色、聲、香、味、觸,隨俗說即是財、色、名、
食、睡,這是誘惑人心,向外貪著追求的物欲。
初學坐禪,要攝心向內,所以必須離棄他。
對於五欲境界,要不受味:不為一時滿意的快感所惑亂,要看出它的過患相,視
五欲為偽善暴徒、糖衣毒藥、刀頭甜蜜,如是才能不取相染著,染著心不起,名
為離欲。在五欲中,男女欲是最嚴重的,這是以觸欲為主,攝得色、聲、香的欲
行。男女恩愛纏縛,是極不容易出離的,多少人為了男女情愛,引出無邊罪惡、
苦痛。
經中形容為:如緊繫的繩索,縛得你皮破、肉輾、斷筋、斷骨、還不能捨離。
所以想習禪入定者,非節制淫欲,乃至離欲不可。
話說欲望如毒蛇猛獸,然初習禪者,仍不宜強勢驅離或壓制欲望,應透視欲望的
本質(幻生幻滅),以智慧疏導情欲,讓心靈在適量欲望的滋養下,逐漸接受、
適應離欲的修行生活。
参、發心立願與習禪有何關係?
發心立願,是禪修初學者的首要急務。
如同一個人要做事之前要先立定志向、目標,志向目標確立,再精進做去,則大事
自成。比如《勸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這即是在闡明發心立願的重要。
平時我們成家立業,要擬定理想、目標,凡做事、舉辦活動,也要訂宗旨、擬辦
法等,這就是「願」;願是一股動力,一種真誠的發心,有了願,就能產生力量,
推動一個人,無怨無悔的做下去,不達目的絕不終止。成功的事業家依此,建立
起自己的功德事業。
諸佛菩薩也是因發願,依願行持,而得以成就莊嚴的佛國淨土。
譬如:阿彌陀佛發四十八大願、藥師佛發十二大願、地藏菩薩發「地獄不空,誓
不成佛」之宏願、普賢菩薩發十大願、觀音菩薩發三十二應化身「應以何身得度
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之願‥‥‥。
禪修者應學習菩薩的發心,依個人的能力、條件,在四弘誓願的總願中,別立個
人的別願。譬如我有力量,可以服務別人。我會寫文章,可以著書立說,弘揚佛
法。我會講話,可以說法度人迷津。我有錢財,可以布施,扶窮濟貧。我會看病,
可以醫治病患。我會畫畫,可以繪畫,淨化人心等,只要心懷慈悲濟世,任何能
力都可利益人天。所以諸佛菩薩的願力個個不同,唯一相同的,就是令眾生遠離
痛苦的束縛。
因此,禪修者在初發心時,應先檢查有否發起利濟眾生的悲願。是為眾生而修行,
還是為個人的名聞利養、為得到別人的恭敬稱讚、為嫉妒別人比自己強、為了鞏
固勢力控制別人、為了神通等而修。
古德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行者若知謹慎,則道業日增,反之則誤入邪
途,造作罪業,死墮惡道。可不慎乎!
肆、生活習慣會影響禪修嗎?
習慣分為好習慣與壞習慣,好習慣有助於善心的增長,壞習慣則專門破壞定慧修
持。生活中,應積極棄除的壞習慣,最主要是「五蓋」。
五蓋,是欲貪蓋、瞋恚蓋、惛沈蓋、掉舉蓋、疑慮蓋。這都是覆蓋善法、染污心
性的,對修習定慧的障礙極大,所以叫「蓋」。
一、五蓋是怎麼形成的?
1、欲貪,從染著五欲境相而生。
2、瞋恚,從可瞋境而起。
3、惛沈,心情昧劣下沈,與睡眠鄰近,為身、息不調所引發。
4、掉舉與惛沈相反,是心性的向上飛揚,為散亂的細相,從想到親屬、事業、
國土,及追憶起過去的事情,或亂想三世──過去、現在、未來而產生的。
5、疑,是不正疑慮,從緣想三世而起,不能正確思惟三世的諸行流轉,生滅
無常,空無自性,而執著「我」(身體與精神)與「我所」(我所擁有的
一切)為真實的,推論過去世中的我是怎樣、如何的等這一類的疑惑。
二、如何對治五蓋?
欲除五蓋,必須:
1、修「不淨想」來治欲貪;
2、修「慈悲想」來治瞋恚;
3、修「緣起想」來治疑慮;
4、修「光明想」(法義的觀察)來治惛沈睡眠;
5、修「止息想」來治掉舉散亂。
此五蓋若能除遣,則定慧自然產生。
伍、習禪的目的是什麼?
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一顆貪婪、善變、不斷向外奔馳攀緣的心,這顆心如
果不加以鍛鍊,是無法捉摸、控制的。當自我無法控制自己心意時,就會不滿於
現實所擁有的一切,這便是「苦」產生的根源。
如何配合日常生活的需要,透過禪的修持訓練,使自己的思緒能漸趨冷靜、理性、
穩定,以昇華人格,增進內在涵養,實為現代人當務之急!
現代人學習坐禪的目的,大致有三種心態:
1、為了身體的健康:
現代人因事務繁忙,身心的能量消耗的多,在疲憊之餘,假坐禪的訓練學習,
可開發出先天的潛在能量(氣),來調合氣血、清除體內殘留毒素,以及疏
通身體阻塞之脈管,讓自己能擁有強健的身體,來應付繁忙的工作及社會變
遷。
2、為了心靈的淨化:
坐禪的修持可以提昇人的內在涵養,培養出道德、慈悲、冷靜、明理,更具
睿智與遠見。等到每個人都有深刻的禪修體驗時,「愛人、愛世界」,就會
自然形成一種常態;淨化內心世界,並依內心的淨化,而影響外在世界也隨
之而淨化,使漸趨於圓滿、至善,這即是現代社會淨化的必然途徑。
3、為了佛法的體悟:
禪僧,或是在佛道上精勤的禪者,能借由禪的修持,來達到「明心見性」的
內在體證,道業的完成。
一般而言,這些希望,都會在實踐坐禪的過程中,逐漸的得到或多或少實現,
由此可知,坐禪是一種「實踐哲學」。懂得多少禪學或哲學理論,並不能使
你進人禪的堂奧,以及讓身心得到陶冶,而促成人格的成熟,只有努力學習
坐禪,才能成為完美的人,進而實現「成就佛道」的願望。
陸、業力與習禪有何關係?
首先對「業」要有正確的認識;《俱舍光記》說:「造作為業。」凡是身所做的
事,口所說的話,心所想的念,都叫做「業」。
業是由意志力的造作所遺留的痕跡,以記憶的方式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頭,累積多
了即產生一股強大的勢力,稱為「業力。」
行者在禪修路上,會不斷發現業力的顯露,其實「禪修」的本身即是宿世善業的
感發。善業能幫助我們成就道業,惡業則會干擾我們禪修,種種障礙,即是所謂
的「業障」。有累世造的業,亦有今世造的業,這些儲存於八識田中的業種,在
因緣相應時,會引發產生現在行為。
現在行為造作的同時,又製造成為新的業種(記憶),回薰八識田中,待來日因緣
成熟,又引生現行,如是展轉相資(業種與現行互為因緣),輪迴不息。
若善種多,所形成的即是「良性循環」,而生生世世感報善樂之果,倘惡種多,
所形成的即是「惡性循環」,而生生世世感報惡苦之果。
所以經云:「縱使百千劫,所造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果報
的現前是隨各人的過去善惡習慣、業的輕重、意念的染淨而感得的。
所以,禪修過程,若有「業障」現前,如身體的酸麻脹痛,心理的煩悶痛苦,
皆應作「消業」想, 如實的接受它、觀察它、放下它, 切勿因業力的顯露,
而起了瞋恨心,又種下了另一層的「業因」。
如此循環不休,無有了期,則道業難成。
柒、什麼是習禪最顛倒的行為?
關於這一點,有些人真是非常的忽略!
生活中非但不注重律儀﹙行住坐臥四威儀﹚,不知密護根門,還頻頻犯戒。
譬如殺生、偷盜、邪淫、妄言、綺語、兩舌、惡口、飲酒、吸毒等。
此外,生活中的貪吃、貪睡,貪圖名利的追求等皆是。不離惡行,卻想獲得禪
定、明心見性,真是顛倒之極!
也有一類行者,非常貪著感官的享樂,念念不忘飲食男女,卻也妄想獲得解脫,
最是顛倒!此類行者,道教中有,印度教中也有,也有混進佛法中來的。
這就是想從男女淫樂中修禪定,說什麼「性命雙修」、「身心雙修!」這不單
是哄騙愚人,同時也是在誘惑那些不願放捨淫欲之樂,又想修得禪定,獲得解
脫法樂的癡人。
其實,道教徒也有看不慣這股邪風,而予以嚴正抨擊的。
道教徒都還有知道邪正的,而具備佛法正確知見的佛教徒,還能作此非法之想,
行此非法邪行嗎?
捌、習禪者應具備的條件有那些?
世間是緣起的,緣起世間的一切,皆假因緣(關係條件)合和,方得成立。習禪者
欲入禪門,體會禪趣,應有如下因緣條件,方能成辦。
1、正確的知見思想觀念:知見,是吾人善惡行為的主導,荒謬、錯誤的禪修
知見,會引生盲目顛倒的怪誕行為,譬如不食人間煙火、謗無因果、妄想
轉生天界,獲得殊勝地位;練成神通,成為超人;炫耀自我成就,讓別人
欣羨等。
習禪若如是,就走入歧途了。
近期聯合報刊載:目前大陸學氣功坐禪者很多,然因此而得經神病的也不
少,這就是錯誤的知見、動機所引生的結果。
所以習禪須先確立「正確的知見」,方不致禪修無功,反而造成身心的傷
害。
2、開放的心靈習禪者,須培養理性、客觀的修為,遇不如意事,應以「水平思
考」的方式檢視自心,處理情緒,才能超然於是非之外。
3、清淨的戒行一般人只是愛慕禪定功德,卻不知從持戒學起。
不知道自己的身心,一直在煩動惱亂中,如狂風駭浪一般,就想憑盤腿子,
閉眼睛,數氣息等,一下子壓伏下去,這就難怪不容易得定。
守持淨戒,對坐禪有絕對的幫助,生活的散亂,坐禪中的憂悔、妄想,乃至
招魔著邪,成為魔王眷屬,自害害人,即是來自「犯戒」的過失。
所以學禪之人,必須嚴謹持守生活的基本戒規──五戒、十善。
4、恆長的耐心「有恆為成功之本」。
世間知識的學習,從小學到大學的完成,須要十六年,禪修是生命學的研究,
解脫道的實踐,因此更須要循序漸進、細水長流的恆長耐心,否則無法成就
道業。
其他,諸如知足、澹泊、惜福、感恩、謙卑、柔和、慈悲、智慧(三法印)
等性能、操守、修為,皆應致力薰修培養,以利禪修。
本文來源參考:佛光山禪淨法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