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案故事。
2、順治皇帝讚僧詩。
3、歷史資料參佐。
4、順治皇帝五台山出家考。
5、上如下本法師-佛學講座講義《順治皇帝讚僧詩》
明末有位老僧,在峨眉山高峰結茅庵隱居。老僧終年不下山,不吃飯,不喝水,閉目打坐。有一個小和尚跟著他,不時下山買米做飯自己吃。就這樣老僧打坐了十多年,徒弟跟隨了十多年。
一天,老僧忽然睜開眼睛,對徒弟說:「我要走了,你好好呆在這兒,不要下山」。徒弟聞此言牽著老僧的衣服大哭,不希望師父離去。老僧勸慰說:「不要悲傷,我們師徒還有見面的一天。」遂從袖中取出一幅畫軸,上面畫著老僧的形像,肖像上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都有,就是沒有眉毛。老僧要徒弟珍藏師父肖像,說:「我走後,經過十二年,你就下山找我,看見人就拿出畫給他看。如果有人幫你為肖像畫上眉毛,那人就是我。」交代完,老僧就飄然而去。
不久張獻忠流竄入四川,使川民血流成河。老僧的徒弟恪遵師父吩咐,沒有下山,所以性命得以保全。十二年的期限到了時,徒弟才下山,此時清兵入關後,愛新覺羅•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稱大清世祖章皇帝,年號順治。
小和尚輾轉雲遊了十多年,走遍天下尋找師父,卻一直沒有找到。後來徒弟討飯討到北京,恰逢順治帝到郊外狩獵。小和尚不知這是皇家隊伍,只牢記師父的囑咐,於是竟上前冒犯御駕,請求順治帝看畫。侍衛大驚,想逮捕老僧徒弟,順治帝卻制止了,要小和尚不妨打開畫軸來過目。小和尚打開畫卷後,順治帝一看,詫異的說:「這肖像怎麼沒畫眉毛呢?」命令左右取硯臺、毛筆來,順治帝親手為肖像添上了眉毛。
老僧徒弟此時早已淚雨滂沱,跪倒在地上大喊「師父,我可找到你了!……」。眾人面面相覷,順治帝也吃驚不小。於是小和尚把老僧的囑咐原原本本說了一遍。順治帝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前世是峨嵋山老僧啊!怪不得總有出家的念頭冒出來。
1638年3月15日出生的順治帝,馬上要過23歲生日時,於1661年2月5日,黃曆正月初七子刻,拋棄帝位出走,與徒弟遁跡于普陀山深岩之中。世祖離位後,皇三子玄燁于順治十八年繼承皇位,史稱康熙帝。
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朕本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成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朧又是誰?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閑誰得知?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口中喫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堤,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州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
--清世祖‧順治皇帝《讚僧詩》
清世祖順治皇帝在位十八年,為清朝二百六十八年的基業打下了深厚的根基。順治皇帝擅長詩詞書畫,崇仰佛道,先後曾經延請憨璞性聰、玉琳通琇、天童等三位高僧入京說法。
順治皇帝不僅將『金鑾殿』改為『萬善殿』,作為禪師說法的法堂,尊奉玉琳通琇為國師,又在宮中設置『皇壇』,也就是今日的戒壇,遴選一千五百位僧眾,並傳授菩薩大戒。
順治皇帝一心慕道,幾次有絕塵離俗之意,終被勸止,而於在位第十八年,寫下了這首名垂千古的《讚僧詩》,以銘其心志。如詩云『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不僅抒發胸臆,也警醒世人。
順治皇帝位居九五之尊,統領天下,猶有『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之嘆,況我輩凡俗,倘碌碌於衣食,不肯把握善緣,精進修持,當真是『空在佛門走一回』了!
順治皇帝五台山出家:脫了龍袍換袈裟,想必大家都有聽說過大清順治皇帝出家的傳說,但是順治是否真的在五台山看破紅塵出家那就要讓我們從歷史資料來解答了。
關於「順治出家」之說,最早見之於清初有「詩史」之稱的吳梅村之《清涼寺贊佛詩》,此詩共四首,長達一百餘句。
一些文人學者在疏證詮釋該詩時,認為詩句雖多迷離恍惚詭譎,卻明顯是影射「順治出家」之事,如詩句中說:「王母攜雙成,綠蓋雲中來」;「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句中的「千里草」為董;「雙成」乃用《漢武帝內傳》王母侍女董雙成的故事。
都是影射順治之董愛妃;另詩中的「晚抱甘泉病,遽下輪台悔」,是指順治下罪己詔;而「房星竟未動,天降白玉棺」,是暗喻順治未死;還有「戒言秣我馬,遨遊凌八極」;「八極何茫茫,曰往清涼山」,是說順治遜位出宮雲遊至五台山為僧。
詩句之所以用影射手法,是因吳梅村身歷滄桑,恐為時諱,不得不將順治出家事以隱晦的手法記入詩中。此詩之後,在有關清代的稗史中,便將順治出家一事演繹得既具體又神秘,從清初至清末流傳不斷。
如說順治耽於佛法,視帝位如敝履,並未終於帝位,而是於董鄂妃病逝後,棄政出宮,披緇雲遊,在五台山清涼寺依佛門。一些野史與演義中還說,日後康熙之所以多次奉孝莊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虔禮諸寺,其意在於拜謁順治。甚至說光緒庚子年,兩宮西狩,途經晉北,地方上接待中臨時從五台山借來御用器具,都宛如宮廷之物,實是順治的遺物。
針對上述各種順治出家的傳說,孟森在其《清初三大疑案考實》之二《世祖出家事實考》中,以大量翔實的史實考證,順治雖然好佛,但其確死於天花,終於帝位,並未離宮出家。尤其是孟森持論所根據的是王熙自撰的《年譜》。王熙是順治時的禮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又是順治的寵臣,順治臨終前的遺詔就是面諭他草擬的。王熙在《年譜》中,詳細記載了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一至初八這幾日順治帝及其本人的言行舉止,而這幾日正是順治病死前的最後的一周,如《年譜》云:「辛丑三十四歲,元旦因不行慶賀禮,黎明入內,恭請聖安,吾入養心殿,賜坐、賜茶而退。翌日,入內請安,晚始出。初三日,召入養心殿,上坐御榻,聖躬少安,命至御榻前講論移時」,「初六日,三鼓,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爾可詳聽朕言,速撰詔書,即就榻前書寫……』隨勉強拭淚吞聲,就御榻前書就詔書首段。隨奏明恐過勞聖體,容臣奉過面諭,詳細擬就進呈,遂出至乾清門下西園屏內撰擬,凡三次進覽,三蒙欽定,日入時始完。
至夜,聖駕賓天,血泣哀慟。初八日,又同內閣擬上章皇帝尊謚,又同內閣擬今上皇帝即位年號,又為輔政大臣撰誓文。」王熙《年譜》翔實逼真地記述了順治死前幾日的活動,明確記載順治是染痘(天花)病終於養心殿,並未有遜位出宮之事。無獨有偶,孟森又舉出當時在宮中擔任詞臣的張宸在其《青琱集》中所記:「辛丑正月,世祖章皇帝賓天,予守制禁中二十七日。先是初二日,上幸憫忠寺,觀內吳良庸祝發。初四日,九卿大臣問安,始知上不豫。初五日,又問安,見宮殿各門所懸神對聯盡去。一中貴向各大臣耳語,甚倉惶。初七日,釋刑獄諸囚獄一空。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接著張宸又記述了順治的整個治喪過程。王熙與張宸都是順治病逝前後的親身經歷者、目睹者,都說順治死於天花。說明孟森的《順治出家考實》有很強的說服力,從而也說明吳梅村以《清涼山贊佛詩》影射順治出家之事不足為憑。
順治出家的傳說,事出有因,正如史學大師陳垣先生所說:「彼據《清涼山贊佛詩》等模糊影響之詞,謂順治果已出家固非,然謂絕無其事者亦未為的論。」陳垣老還曾撰有專文,說明「順治出家之說,不盡無稽,不過出家未遂而已。」
據有關佛教典籍,如《憨璞語錄》、《續指月錄·玉林琇傳》及《玉林年譜》、《北遊集》等書記載,從順治十四年起,他與當時南北名僧木陳忞、玉林琇、憨璞聰、茆溪森等都有密切交往,順治曾封玉林琇為「國師」,並請玉林琇為自己取法名「行癡」,號「癡道人」,且執弟子禮。他還請茆溪森為自己化度剃髮,《續指月錄》曰:「玉林到京,聞森首座為上淨發,即命眾聚薪燒森。上聞,遂許蓄髮乃此」,說明順治本已決心出家,經勸阻方罷(見陳垣《湯若望與木陳》載《陳垣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版)。吳梅村的《清涼山贊佛詩》與各種野史、演義中關於順治出家的傳說,似乎都是緣於順治好佛的事實。
截至目前清史學界有關順治的研究成果,較為一致的看法也都是認為順治晚年確信佛、好佛,也有出家之念,但終未成為事實。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對於中國歷史上的各朝各代都有不少演義和傳說,而關於清代宮廷的傳說尤多,原因何在?也許可能是:其一,清朝乃由滿族居統治地位,滿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有著不同於漢族的各種社會習俗,人們從有趣與好奇心理出發,編撰各種引人入勝的傳說;其二,在明清易代之際及辛亥革命時期,一方面由於「華夷之辨」的觀念支配,另方面出於反滿、排滿的政治鬥爭需要,多有敵視與鄙棄滿族的心理,出於宣傳需要,人們編撰了各種帶有醜化和誇大其詞的傳說。今天,從統一多民族國家之間的團結友愛出發,對之應有科學地分析;其三,宮廷內部的政治權力之爭異常尖銳和複雜,加之宮闈之內又十分神秘與森嚴,發生在宮廷內的各種事件,經過口耳相傳,難免失實。再加各朝統治者,又常常根據政治風雲變幻而篡改各種官書檔案,因此,今人對於社會上流傳的各種清代宮廷的傳說,應明析有關史料的真偽,科學地予以鑒別。
順治皇帝五台山出家考
順治皇帝,即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是滿族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有關順治皇帝的軼事傳聞很多,關於他到五台山出家當和尚的傳說更流傳甚廣。想必,大家都看過金庸筆下的《鹿鼎記》和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當中都有精彩描述。“想傳,順治十八年正月,順治皇帝年方二十四歲,因寵妃董鄂妃之死鬱鬱不樂,厭宮廷生活,棄位出家來五台,康熙奉太皇太后之命來五台山找他父親順治……”
其實,上述有關順治皇帝五台山出家的傳說,都是不可信的。
順治皇帝篤信佛教,尤其崇奉禪學,於是亦教寵妃董鄂妃拜佛參禪。董鄂妃聰慧好學,不久,便對佛學有了相當的造詣。於是,益受順治寵幸。
順治十七年(1660年),董鄂妃生了一個男孩,順治皇帝非常高興,準備立為皇太子繼承皇位。不料,這個男孩只活了三個月便夭亡了。為此,董鄂妃傷悼成疾,于同年八月十八日,在承乾宮病逝,時年二十二歲。
對於董鄂妃的病逝,順治皇帝悲痛欲絕。親撰《董鄂後行狀》的悼文,數千言長的悼詞寫得情詞懇切,催人淚下。九月九日,根據董鄂妃的遺言,順治按照佛教的葬儀,請當時的名僧茚溪和尚秉燭將董妃火化。
董鄂妃死後,順治皇帝極其傷悼,因此便產生了出家為僧的念頭。於是辦完董鄂妃的喪事以後,順治皇帝就請火化董鄂妃的茚溪和尚給自己剃了發。順治皇帝落髮的消息傳開以後,茚溪和尚的師父玉林和尚大驚。一面于十月十五日赴皇城西苑萬善殿勸阻順治出家為僧,一面聚集徒眾,聲言要燒死茚溪。在這種情況下,順治皇帝才取消了出家的念頭。
但是,順治皇帝終因憂傷過度,于第二年——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病死在皇宮,享年二十四歲。距董鄂妃死尚不足半年。臨死前,遺詔死後也同董鄂妃一樣,請茚溪和尚秉燭火化。於是,在順治死後百日時,順治的屍體亦由茚溪和尚在景山壽皇殿前火化了。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的骨灰,于康熙二年並葬于河北省遵化縣清東陵之孝陵。
以上所述,《順治皇帝禦制董後行狀》、《清實錄》、《清史稿》、《茚溪語錄》等史籍記載甚詳,因此順治皇帝是雖曾有意為僧,但卻出家未遂。
事實上,順治皇帝從未到過五台山,靈骨也並非安置在鎮海寺。其子康熙皇帝先後五次“攜蒙古諸王”朝拜五台山,根本目的在於利用五台山佛教“柔服蒙古”,並不是找什麼父親或遊山玩水。所有關於順治皇帝出家五台山的傳說,雖說事出有因,但查無實據,因而它並不是歷史事實。
本文作者:史旺成,節選自《五台山史話》
上如下本法師-佛學講座講義《順治皇帝讚僧詩》
現在我們要演講「順治皇帝讚僧詩」 這部很莊嚴的偈頌, 為何如本要來演講這部「順治皇帝讚僧詩」呢?
演講順治皇帝讚僧詩的七點因緣:
一、教內大專夏令營常用之教材。
我們國內每每若是舉辦佛學夏令營, 包含大專夏令營, 師資陣容往往會以「順治皇帝讚僧詩」做為教導很好的一個教材。
二、佛學院教材。
包含台灣寶島南北二路, 每當有佛學院的地方, 也時常以「順治皇帝讚僧詩」作為教導的教材。
三、順治皇帝身為帝王,能體證苦空無常無我,勇猛出家,難能可貴,希有難得。
就是我們所講的根本中心,也就是順治皇帝本身是帝王來出家的,是皇帝來出家的,貴為一個王子,他為何要出家呢?出家的動機何在?為什麼他會想要離開家庭,在深山林中,好好的用功修道呢?因為順治皇帝體悟到,世間就是苦、空、無常、無我,因此踏向出家之旅來修道,他這種希有難得,難能可貴的菩提心,值得我們來發揚。
四、有文化性、教育性、歷史性的價值。
這部「順治皇帝讚僧詩」 是順治皇帝本身所寫的,是他所寫的偈頌, 每每讓每個人看完之後都覺得, 「順治皇帝讚僧詩」這些偈頌有文化性、 有歷史性、有教育性, 價值連城!
所以有一次我得了感冒,去一家醫院打針, 那是二十幾年前的事了, 那位醫生可能也有在學佛, 那位醫生的看診室裡面, 掛了一幅「順治皇帝讚僧詩」的偈頌, 看了倍加親切, 那位醫生學佛學得很莊嚴,學佛學得心地很慈悲, 德術兼優,令人感佩!
五、對生老病死,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有深入的見地。
「順治皇帝讚僧詩」也表述了生老病死的價值性在那裡, 同時對你說出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他都有深入的見地。 所以社會上的書籍, 往往只說一些知識性、科學性、文化性, 但是對於生死的問題就很少在談了。
有人問孔夫子: 老師!請問我們人生的狀況如何? 死亡之後又是如何?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呢?
孔夫子回答了他一句話:不知生,焉知死?
對生前的事都一頭霧水,摸不太清楚了, 死後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孔夫子的思想比較著重於人生這一世的建設而已, 對於未出世以前,甚至往生之後的狀況, 他就一字不提, 至於他是否了解,我們暫且不論這個問題, 但是佛教把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交代得讓你心裡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尤其順治皇帝對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 他也說出了很深入的見地, 所以大家很有福報, 能夠看到這部「順治皇帝讚僧詩」。
六、讚僧詩所表達之內容,有理有事、理事無礙。
這部「順治皇帝讚僧詩」 他所表達的內容有理有事,事理圓通。 所以能夠看到這部讚僧詩,真的是我們的福報,
我常常說:百千萬劫難遭難遇。
七、健時都為別人忙,病時方知身是苦。
尤其這部「順治皇帝讚僧詩」 我常常說一句話, 他把我們的人生觀,交代得很清楚, 我們人往往在健康的時候,都是在為別人忙碌, 忙碌得半死; 忙碌得日夜不分, 現代人所說的,忙碌得神魂顛倒了! 有沒有?的確如此! 所以健康的時候, 總是為了家庭、為了兒女、為了三餐, 美其名是為社會、為國家, 搞得非常勞累, 稱為:健時都為別人忙。 等到病苦的時候, 慘了!才知這個身體是病苦, 漸漸接近病苦、往生的時候, 心就徘徊、恐懼、緊張起來了, 但是已經快來不及了!
所以我們要修行,最好是在健康的時候, 沒有機會也要創造出機會來學佛修道, 稱為:健時多為別人忙, 病時才知道身體是苦, 但是此時你想用功修道,也已經快來不及了!
所以希望諸位看完「順治皇帝讚僧詩」之後, 大家都能夠猛然的覺醒, 個個能夠善根大展流露,來學佛修道。
所以世間人說了一句話很正確: 棺材是裝死人的, 但是它並沒有對你表明一定是裝老人, 所以說: 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修, 莫待老來方學佛,孤墳多是少年人。
你看! 我們人的一生,忙碌得都快昏頭轉向了, 忙碌得神魂顛倒, 從來不曾為自己的生死問題考量過, 來了辦他的生死,世人從來不曾這樣想過, 一旦病苦來到時, 想要修道、學佛,全都來不及了! 舉世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修, 中外古今,自古到現在,誰願意辦自己的生死大事呢? 沒有人在辦生死,都是忙碌世間事。 孤墳多是少年人,莫待老來方學道, 就是這個道理, 你看孤墳中,年輕人往生的一大堆, 所以我們能夠不注意這個問題嗎?
所以我們看到順治皇帝, 他貴為一個王子來出家修行, 這是多生累劫有善根的人, 在教內佛門,已曾親近諸佛菩薩, 曾經在學道的人, 所以他身為一個王子,還能夠出家修行, 這可不是人人都辦得到的。
你看順治皇帝,他貴為一個王子, 對這個世間的苦、空、無常、無我, 以大智慧看得透徹,因此來出家修行,這豈是人人辦得到的呢? 不是人人辦得到的。
順治皇帝出家心路歷程:
清朝順治皇帝在朝的時候,就已經歸依了佛門,是一位很虔誠的在家佛門弟子,他歸依了玉琳國師,〈玉琳國師就是我們很熟悉的,千金小姐,萬金和尚,萬金和尚就是玉琳國師〉,從此之後很踏實的學佛,日夜不停的做功課。光陰總是會過去的,人總是會老的,所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開;夕陽無限好,可惜近黃昏,這就是顯露世間的無常,生生滅滅,虛幻不實,了不可得,因此,人世間再美好的話,美好當中總是會有缺陷的,中外古今,一切聖哲,乃至凡夫,必然也同樣要經過生老病死的憂患,誰也奈何不了的事實。順治皇帝有一天善根大展流露,在靜靜的夜裏,獨自靜坐,順治皇帝心裡默想著:『人生苦短,世態變化無常,我一生當中,率領百萬大軍,南征北討,為國憂民,辛勞一輩子,我逐漸衰老,紅塵滾滾無了時,名與利、財與色、食與睡,都是虛幻不實的東西,如空中的浮雲,縹緲不定,空幻不可得,得也得不住,人生太無常啦!一切名利、財色、權威,也都是無常幻化了不可得;乃至我的身體,也是空幻無常,了不可得;日月星辰、山河大地,世間一切都是危脆的,無常遷流不息,滄海變桑田,桑田變滄海,時勢變化無窮;我的生死未了,未達開悟本性,未證悟菩提,時候不早了,我出家修行的因緣應該到了,時機應該成熟囉!』順治皇帝默想到這裏,心裏恍然開闊,由憂鬱的心轉變為開朗的心,由世間的心轉變為出世間的心,由感情的心轉變為慈悲喜捨的心,由無常的心轉變為永恒不變的心,由痛苦的心轉變為清涼的心,由入世的心轉變為出世的心,由在家的心轉變為出家的心,此時此刻的順治皇帝,無形的一股善根在他的心胸鼓動著,激發他出家修行,順治皇帝心裏該怎麼做,內心早就有主張了。有一天,順治皇帝他把國事安排好了之後,不作聲息,怕人發覺,從中阻礙,於是趁著夜靜人空之際,脫離了皇宮,走入深山修道,落髮出家,示現僧相。自從順治皇帝出家示現僧相以後,就埋名隱姓,從來絕對不透露他的身份,不讓人家知道,過著清淡樸素的出家生活,不貪圖名利,不炫耀自己的往事,更加精進為開悟本性而努力,真不愧是一位帝王身出家,朝廷發現他已經出家落髮,也曾經好幾次規勸他還俗回朝廷,料理國事,但是都被他一一婉轉謝絕,名利的誘惑力,對他來講,早就淡忘了,五欲六塵漸漸無法束縛他了,他內心很平靜,很安祥和諧,天天生活在清淨無為的自性世界裏。天下之間有幾個人,能夠知道他的內心世界呢?假使有一天,一旦被朝廷知道他的住處或蹤影,他就離開那間佛寺,一心一意安住在佛道上,對自己很嚴格,鞭策自己莫懈怠,把身心都交給三寶龍天,刻苦勤儉的為常住做事,一有空閒之際,就參悟本性,如是日以為常,在心地上的功夫,也逐漸的開花結果;他也到處參訪一段時間,因為他徹底埋名隱姓,不讓別人知道他的身分背景,他就在佛教界當中,漸漸消失了他的蹤跡。
順治皇帝是以帝王的身分來出家修行,順治是清朝世祖的年號,順治皇帝能放下江山,一心為追求真理,為求解脫正道,在智慧抉擇之下,猛然踏上出家修道的不二法門,一一淨化五欲六塵的束縛,因此開悟本性,真是希有罕見的帝王身而出家修行。
佛教各宗派在唐朝誕生有:
一、淨土宗─慧遠大師。二、禪宗─有達摩、六祖發揚。三、華嚴宗─杜順大師。四、天台宗─智者大師。五、唯識宗─玄奘大師。
這篇順治皇帝讚僧詩,意義非凡,他的詩句句句字字,都能勾引出咱的菩提善根大展流露,更加能喚醒咱迷妄的夢,詩句真優美!受世人代代稱讚受用。
順治皇帝讚僧詩云:『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
開悟聖僧云:『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唯傳第一義,其樂自悠悠。』
順治皇帝云:黃金白玉非為貴,惟有袈裟披肩難。
古德云:『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
悲華經云:『如來於寶藏佛所發願,願我成佛時,袈裟有五種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四眾,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授記。二、天龍人鬼,若能恭敬,此人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若眾共相違反,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若在兵陣,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
大悲經云:『但使性是沙門,污沙門行,形是沙門,披著袈裟者,於彌勒佛乃至樓至佛所,得入涅槃,無有餘遺。』
搭大衣偈云:「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廣度諸群迷。唵.摩訶迦波波.吒悉帝.娑婆訶。」
搭七衣云:「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常得披。唵.度波度波.娑婆訶。」
搭五衣云:「善哉解脫服,無上福田衣,我今頂戴受,世世不捨離。唵.悉陀耶.娑婆訶。」
出家人日常生活,一心向道,世間財物衣食,得多得少,不生欣厭。
開悟聖僧云:『出家修道者,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佛藏經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願共供養,但能一心行道,終亦不念衣食所須,如來白毫相中,百千億光明,其中一分,供諸弟子。假使一切世間人皆出家,隨順法行,白毫相中百千億分,不盡其一,供諸吾弟子。』
佛經云:「不得專向熟情施主索食,以免他人生厭惡退道心。」
佛經云:「畜生尚畏人乞,何況人乎。」
順治皇帝讚僧詩云:『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家十二種不如意:
一、家者無常義。
二、家者煩惱義。
三、家者束縛義。
四、家者病苦義。
五、家者不淨義。
六、家者累贅義。
七、家者感情義。
八、家者自私義。
九、家者恩怨義。
十、家者黑暗義。
十一、家者不自在義。
十二、家者造業義。
孫中山言:『佛教是科學之母,研究佛法可補科學之偏。』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人繫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獄,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情愛於色,豈憚驅馳,雖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
爭權奪利,互相抹黑的自私心態,暗殺、政治權謀,達成控制政權為目的,叫做自私義。
俗語云:看破世間驚破膽。
古德云:『受人滴水之恩,應湧泉以報。』
開悟聖僧云:『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聚。兒女是債,討債還債,無債不來。』
自己作,教他人作,為了控制政權,不惜一切狠毒計策,凡是對自己唱反調的敵人,一概以無情的手段拉下台,政客起心動念,乃至一切行動,直接間接造業,有形無形造業,究竟為做皇帝總統為宗旨。
順治皇帝讚歎僧寶云:『朕為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順治皇帝讚僧詩云:『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矓又是誰?不如不來又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佛門云:『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尚未開悟證果,一切之「我」,皆是由善惡業所感召。
佛性者無來無去、無生無滅、無垢無淨、無大無小、無增無減。
佛經云:『一念心不動,即如如佛。』
業力─不自在、無常、污染不淨、黑暗、輪迴。
願力─ 自在自由的、永恒不變、清淨、光明、涅槃、解脫的。
順治皇帝讚僧詩云:『悲歡離合多勞慮,何日清閒誰得知?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成佛之道云:『世間多憂苦,流轉起還滅,何處是依怙,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國家治還亂,器界成復毀,世間諸可樂,無事可依怙。』
佛經云:『三界兮如幻,六道兮如夢,聖賢出世兮如電,國土猶如水上泡,無常生滅日遷變。』
所做的世間事,那怕是豐功偉業,光宗耀祖,若不能了生脫死,明心見性,不能離苦得樂,不能轉凡入聖,縱然做到死去活來,這一點意義也沒有,最多是人天福報,也永遠流浪徘徊三界內,做個生死的苦命兒!六道的流浪漢!
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開悟聖僧云:『終日喫飯,未曾咬著一粒米;終日穿衣,未曾掛著一根紗;終日行路,未曾踏著一寸地;終日坐禪,未曾坐著一髮之位,法身光明,纖毫一塵不染。』
佛經云:『心不染著諸法,不受一塵,不捨一法,真常獨露,海納百川,一切生死業行,皆止息矣!』
大藏經云:『即心是佛,更無別佛;即佛是心,更無別心;如拳作掌,掌即是拳,似水成波,波即是水。』
佛寺門聯寫著:『回頭是岸』
回頭五種意義:
一、凡夫一心向五欲六塵應回頭。
二、凡夫無知向生死應回頭。
三、凡夫煩惱叢生應回頭。
四、凡夫一向造業應回頭。
五、凡夫沉淪三界六道應回頭。
回頭五種究竟功德:
一、回頭能得涅槃。
二、回頭能得法身。
三、回頭能得菩提。
四、回頭能得真如。
五、回頭能得佛道。
回頭四種因緣:
一、正見世間苦、空、無常、無我。
二、心存客觀,不可先入為主的主觀意識為優先,應比較多方位的真理聲音,才能有因緣入耳回頭。
三、應依了義正法為典範,不依不了義。
四、為追求真理之正義心,應提出勇氣以淨化革除累劫的習氣與錯誤思想。
順治皇帝讚僧詩云:『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出家能成就有二種因緣:
一、累生累劫所累積下來的前因。
二、今生創造因緣學佛所得。
請僧福田經云:『出家沙彌應知五德:一者發心出家,懷佩道故。二者毀其形好,應法服故。三者永割親愛,無適莫故。四者委棄身命,遵崇道故。五者志求大乘,為度人故。』
出家定義:『出離煩惱之家,出離生死之家,出離三界六道家,亦即是出離在家生活,去修沙門淨行,一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宗。』
釋迦太子出家四願:
一、願濟眾生困厄。
二、願除眾生惑障。
三、願斷眾生邪見。
四、願度眾生苦輪。
四類出家:
一、身出家心不出家:雖現僧相,顧惜愛戀。
二、身在家心出家:雖在家受用妻子,但不沾染欲樂。
三、身心俱出家:現出家相,任何欲境,心無顧惜愛戀。
四、身心俱不出家:不但受用妻子,而且身心沾污五欲。
出家功德經云:『有人殺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有人救之得脫;有人挑三千世界眾生眼,有人治之得瘥;其出家福,多彼救治。』
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百衲衣:由雜碎布縫補而成。
大紅祖衣由來:元世祖敬仰弘法講經和尚,而賜與大紅祖衣,而有開始。
二十五條衣梵語僧伽黎、雜碎衣、大衣,此衣最大最重。
二十五條衣有九品:
一、下品:九條衣、十一條衣、十三條衣〈二長一短〉。
二、中品:十五條衣、十七條衣、十九條衣〈三長一短〉。
三、上品:二十一條衣、二十三條衣、二十五條衣〈四長一短〉。
順治皇帝讚僧詩云:『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金剛經云:『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
金剛經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出家六種選擇:
一、地緣。二、人緣。三、時節因緣。四、以戒為師。五、正信道場。六、出世善知識。
百緣經云:掃地得五種功德:
一、自除心垢。
二、除他心垢。
三、去憍慢。
四、調伏自心。
五、增長功德,得生善處。
十四種因緣不聽出家:
一、欠債不聽出家。
二、感情處理無段落,不聽出家。
三、訴訟中不聽出家。
四、軍公教中不聽出家。
五、陰陽怪氣不聽出家。
六、非男非女、可男可女不聽出家。
七、五官不端莊,身體不健全不聽出家。
八、賊住不聽出家。
九、同性戀不聽出家。
十、七歲以下不聽出家。
十一、盲聾瘖啞不聽出家。
十二、思想邪知邪見不聽出家。
十三、不堪造事,臥起須人,皆不聽出家。
十四、五逆罪不聽出家。
四分律云:『毘尼藏者,佛法壽命,毘尼若住,佛法亦住;毘尼若亡,佛法亦亡。』
順治皇帝言:『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阿羅漢:一、殺賊。二、無生。三、應供。
阿含經云:『何謂阿羅漢?三毒永盡,名為阿羅漢。』
阿那律尊者:七王子之一出家,譯為無貧,往昔饑世,以自己所食稗飯施一辟支佛,感召七生天上為天王,七世為人王,後來生生世世所求如意,九十一劫不受貧窮之苦。佛世時,證得阿羅漢果位。
三等衣:五衣、七衣、九衣也。
佛說出家功德經云:『鞞羅羨那王子,一日一夜出家,功德無窮無盡,感召六欲天上七番往返,享受五欲之樂,二十劫不墮三惡道,在天上受大福報。最後一世投胎人間大富貴人家,娶妻,壯年出家,證得辟支佛果。』
順治皇帝讚僧詩云:『金烏玉兔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古德云:『自古英雄豪傑,到老如夢一場空。』
佛門:「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古德云:『朝看花開滿樹紅,暮觀花落樹已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印度詩人泰戈爾言:『昨日恍如一夢,明白亦不過落謝幻相,趁著今日珍惜分秒的生活!』
處事為人五原則:
一、給人信心。
二、給人歡喜。
三、給人希望。
四、給人方便。
五、給人學佛。
開悟聖僧云:『貪戀五欲六塵不捨,名為六道流浪漢;了知五欲六塵空幻,心不染著,名為出塵道人。』
佛經云:『取而不捨是凡夫,捨而不取是小乘,能取能捨是菩薩。』
佛經云:『取捨不著,心能自在。對境生心,魔境現前。』
佛經云:『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來無去、無是無非、無住無往。』
六祖壇經云:『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時魔在舍,正見之時佛在堂。』
佛之定義:『是非分明、善惡分明、好壞分明、了義不了義分明,正邪分明,是一位三覺圓滿者,福慧具足者,名為佛。』
順治皇帝讚僧詩云:『禹開九州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禹即夏朝開國之君王,治洪水有功,在位八年。」
『九州:古代分中國為九州,歷代不同,夏朝是:袞、冀、青、徐、豫、荊、揚、雍、梁,稱之九州。夏朝禹王的中國版圖就是這九州。』
湯放桀,桀:是夏朝最後帝王,在位五十三年,暴虐無道。商朝成湯起義革命,夏朝桀王被逐於南巢,夏朝因此滅亡。成湯:是商朝開國君王,名履,夏朝桀王暴虐無道,成湯起義革命,成功佔有天下,在位十三年。
秦始皇:『姓嬴名政,為秦朝統一中國的國君,在位三十六年,廢封建、立郡縣、築萬里長城,北擊匈奴,南併閩越,使中國疆域,更加擴大,惟秉性暴戾,從政以刑殺為威,焚書坑儒,世稱浩劫。後遣徐福求不死藥,不果,崩於沙丘。』
秦吞六國,六國者:戰國時代,齊、楚、韓、魏、燕、趙,稱為六國。
漢登基,漢者:『漢朝,開國君王劉邦,是平民出身,將秦國滅亡,因此登位,歷史上稱漢高祖。』
順治皇帝感觸言道:中國自古以來,歷代君王人人想做皇帝,掌權奪位作怪,因此,動員招兵買馬、戰爭四起,沒有止息!無辜百姓,生靈塗炭,死傷不計其數,受災殃的天下蒼生無量無邊,真是娑婆世界的浩劫!
戰爭刀兵劫,血流山河兩大因素:一、現生我執我見之私心。二、殺生因果循環的見證。
人類的私心私欲,一心想做皇帝,做總統,因此爭權奪利,直接間接,有形無形的勾心鬥角,挑撥離間,帶來戰爭流血的刀兵劫,全是想要做頭目,想要控制人類的我執私欲作怪。
願雲禪師云:『千百年來碗裏羹,怨深似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自從進入二十世紀,世界已經發生過二次世界大戰,在二次大戰中,人類死亡率超過古代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人類死亡,超過三千萬人,戰爭時間有四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死亡人類比第一次大戰更加嚴重,時間有九年。
現代史這半世紀來戰爭四起:一、越南內戰〈九年〉。二、韓國內戰。三、中東戰爭。四、伊朗伊拉克戰爭。五、英國阿根廷福克蘭島戰爭。六、老蔣中日八年戰爭。七、老蔣與中共戰爭。八、歐洲國家戰爭。九、蘇聯與德國戰爭。
殺業造成因果循環,各自因緣,投胎有恩怨的國家去,無形中繼續激發戰爭,畢竟個個是凡夫眾生,受私心私欲業力支配,身不由己!
慈壽禪師云:『世上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汝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
殺生是帶來刀兵劫、夭折、多病、得不如意眷屬主要因素。
佛說十善業道經云:『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順治皇帝讚僧詩云:『黃袍換得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
梵網經云:『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
八福田:一、佛。二、僧。三、聖人。四、和尚。五、阿闍黎。六、父。七、母。八、病人。
佛、僧、聖人─敬田。
和尚、阿闍黎、父、母─恩田。
病人─悲田。
如果有人恭敬供養八種人,就可得到無量福報,所以叫做八福田。
看護病人五德: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者應與。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涕唾。三、有慈悲心,不為衣食。四、能經理湯藥乃至瘥、若死。五、能為病人說法,令病者歡喜,於善法增益。
順治皇帝讚僧詩云:『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
五不死:一、初生現異〈肉團〉,父母當怪物,放在熬盤,火煎不死。二、鍋裡湯煮不死。三、放水中水淹不死。四、被大魚吞,魚噉不死。五、刀剖子現,刀傷不死。
薄拘羅尊者,過去生中嚴持不殺生,感召九十一劫長壽,現生世壽一百六十歲,在佛諸弟子中壽命第一。
諸位菩薩!我們聽完了順治皇帝讚僧詩之後,顧名思義,他出家的堅固意志,誰也無法動搖他的願力道心,就這樣離開皇宮,落髮入空門,現出莊嚴的比丘相,身穿如來袈裟,腳穿羅漢鞋,儼然是一位出家多年的老參,言行舉動、威儀具足;講經說法,口出蓮花,辯才無礙,能令大地有情心開意解,頓悟佛法。順治皇帝出家後,日日月月、年年歲月,心安住在如來正法,持戒清淨,始終過著自度度人、自利利人的清淨生活,度過了他人生後半段的出家生涯!
一、世間的真相畢竟是苦空、無常、無我,順治皇帝能深深體悟,宿世的自發性而啟發他的善根能大展流露,出家修行,自度度人,真是難能可貴。
二、讚僧詩的文章,一一能啟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真諦,令普天下之人,有醒思的聯想,生與死是一件大問題。
三、讚僧詩的文章,一再提示我們:在國在家世事牽纏多,不及僧家半日閒,世間如夢幻泡影。
四、在此,希望諸位創造因緣、改變因緣、順從因緣、締造因緣,大家來學佛向佛,畢竟,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