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目錄:(段落快速連結)
佛學常見辭彙
佛學大辭典
慈悲三昧水懺法卷中
四觀化解嗔恨心 姚慶鴻師兄分享
補充更新於 2015 / 09 / 23
《佛學常見辭彙》(陳義孝編、竺摩法師鑑定)
觀因緣、觀果報、觀自身、觀如來身。這是修行懺悔的人,為了滅除自己的罪業,方便而修的四種觀行。
《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名數)此乃懺悔者,為滅罪方便,而修之四種觀行也。
一觀因緣,其罪為無明所覆,無正觀之力,不知罪過,遠離善友,隨逐魔行,如蛾赴火,不知自燒等,觀為罪之因緣也。
二觀果報,所有諸惡不善業之業,三世輪轉之苦果,了無窮極,淪溺於生死大海,冥然無涯,如抱石沈淵,遂難出脫,觀為罪之果也。
三觀自身,觀自身之正因,雖有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闇所覆蔽,無了解諸法之力,故不得顯也。
四觀如來身,觀如來之身,眾德具足,湛然常住,復以方便入於滅度,然慈悲拔救眾生之心,無時或捨也。見慈悲水籤。
《慈悲三昧水懺》(卷中)
謂修行懺悔者,自念煩惱深厚,覆蓋慧眼,令無所見,斷除眾善,不能出離苦果。今既發露眾惡,投誠懺悔,須作四種觀行,為滅罪之方便也。
〔一、觀因緣〕,謂修行懺悔者,當觀我之此罪,由無明所覆,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隨逐魔行,如蛾赴火,自燒自爛,以是因緣,不能自出,是為觀因緣。
〔二、觀果報〕,謂修行懺悔者,當觀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輪轉,苦果無窮,淪溺生死大海,冥然無涯,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是為觀果報。(三世者,過去、現在、未來也。)
〔三、觀自身〕,謂修行懺悔者,當觀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闇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是為觀自身。(正因者,即本有正性也。了因者,即解了諸法也。)
〔四、觀如來身〕,謂修行懺悔者,當觀如來之身,眾德具足,湛然常住,雖復方便入於滅度,而慈悲拔救眾生之心,未曾暫捨。常如是觀,乃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為觀如來身。(滅度者,謂大患永滅,超度三界也。)
濟群法師開示:四觀化解嗔恨心
平時遇到事情時要勤修以下四觀,不必全觀,觀其中之一即可:
〔一觀〕
世上沒有一個壞人、惡人、敵人,所謂的惡人是因為其錯誤的認識和習氣導致錯誤的行為,我們應該予以理解。
〔二觀〕
人生如夢,在此夢中我們不應沉湎快樂,不應執著痛苦,夢中我、人、快樂、痛苦等等一切皆為虛幻,當一覺醒來時,無可尋覓。
正所謂: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三觀〕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是佛,未來還是佛,不增不減。
惹我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妄念,我若起嗔心則是對他的妄念發脾氣,以我之妄念糾纏他之妄念,如此愚昧可笑罷了。
因為自己執著我相、人相,所以才做此愚昧之事。
若無我,他惹誰了?
若無他,誰惹我了?
我之妄念若消,他之妄念亦亡。
〔四觀〕
此惡人即是以前的我,在無量劫的時間內,我做過和他一樣無恥的人、和他一樣愚昧的人,和他一樣兇狠的人。
其時縱是惡人,我也希望別人理解我,愛護我,關心我。
我能理解眼前的此惡人,即是理解前世的我,我若能理解前世的我,我也應當理解眼前的惡人,雖然我不贊同他,甚至反對他,但我應當理解他、愛護他,關心他。
嗔恨心重,說明這個人的業障習氣很重,很容易生嗔恚心,看人不順眼,看事也不順眼,這是他的業障。
但是對真正修行人來說,他是善知識,為什麼?
沒有這些人天天來找麻煩,天天來罵你、侮辱你、欺負你,你的忍辱波羅蜜到哪裡修?
所以遇到這些人,我們一切承受,合掌恭敬,接受教訓,一句話也不回,他說完了謝謝他,阿彌陀佛!
他每一次罵,你都是這個態度,久而久之他會覺悟,他會感動絕對不可以對罵,對罵就沒完沒了。
他一個人罵,罵累了就不罵了,他在那裡罵,我在這裡念阿彌陀佛讓他罵,這是消自己的業障,他替我消業障,我應當感謝,我念阿彌陀佛回向給他。
如果別人讚歎你,也不要生歡喜心,這未必是真的,人家恭維你,要想到我哪有這個德行讓人讚歎,要生慚愧心。
生氣 在佛教中稱為嗔恨心,通常是對我們不願聽見、看見的人或事的反應。
尤其是自我受到傷害後,我們往往條件反射般地現起這一煩惱。
阻止這種情緒的發生,主要是從平時開始預防。
其關鍵在於淡化自我,並設身處地多為他人著想。
同時積極修習愛心、慈悲心,以此化解並消除嗔恨。
當嗔心生起時,則應學會觀照自己的心,而非順著這一心理慣性繼續。
很多時候,事情剛發生時我們並沒有那麼生氣。
但因為不懂得及時制止,使之在心中不斷蔓延、擴大。
事實上這個嗔心 正是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所以當我們面對逆境或受到傷害時,應以智慧觀照自己的心,而不是隨著嗔心跑,那樣的話嗔心就會像星星之火般,順著風勢燃燒起來。
2014年8月12日 星期二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標籤雲
公案故事
(10)
心靈文庫
(39)
地藏三經
(3)
如意輪觀世音菩薩
(1)
佛教資料
(31)
典籍閱讀
(7)
東方三聖
(1)
法師開示
(40)
法會活動
(17)
法緣影音
(12)
法器介紹
(6)
法寶經典
(33)
阿閦佛
(1)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薩摩訶薩
(9)
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8)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13)
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7)
南無阿彌陀佛
(3)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6)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1)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4)
修行儀軌
(5)
參訪路線
(1)
參閱學習
(3)
唯識學
(1)
探討釋疑
(7)
教學說明
(30)
準提法
(4)
經典釋義
(20)
經咒法寶
(8)
經咒唱誦
(6)
經咒釋義
(4)
電子書
(11)
電腦工具
(1)
綜合整理
(13)
儀規行儀
(3)
諸佛名號
(3)
禪修系列
(4)
藥師法
(2)
辭義淺釋
(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