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音寺 〒 站務公告 ::
1、參訪方式、地圖路線!
2、本站最佳瀏覽環境Google Chrome瀏覽器。
3、本寺為清靜佛寺,謝絕乩童...等,入內辦事。

2014年2月9日 星期日

[經典釋義]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淺釋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淺釋
如本法師講述

世間的因果千差萬別,造作不同的因,必然感召不同的果;果由因成,無因即無果;因果無盡無邊,但一切因果不出於心造。因果分二大類:一者世間因果。二者出世間因果。

「佛說業報差別經」是佛陀大悲願專為首迦長者廣說因果的一部聖典,佛子若一心欲出三界證菩提,應鑽研本經受持本經。

經的題目有通題與別題。通是相通,別是各別。

別題:所詮釋之法各有差別
通題:經藏一切聖典皆稱為經。


佛有三義: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一、自  覺:外而覺悟諸法幻化無常,內而覺悟人人有佛性。
 二、覺  他:以先覺覺後覺。
 三、覺行圓滿:自覺覺他兩種功德都做到究竟圓滿。
        自覺是慧滿,覺他是福滿,福慧圓滿佛也。

業報差別:造業不同,感召果報即有差別。

華嚴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經具四義:貫串義、攝化義、恒常義、實相義。
 一、貫串義:具足不散失、貫串所說義,如念珠,將佛所說法之理、文章貫串成經。
 二、攝化義:將佛法攝化眾生,令不墮落,斷惡行善,見性成佛。
 三、恒常義:古今恒常不變。
 四、實相義:三世諸佛共同以正法實相成就無上菩提。

經題合講: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宣說造作不相同的業因,便感召不相同之業報的一部經典。

本經翻譯者│隋洋川郡守瞿曇法智譯
瞿曇法智又稱達磨闍那、達磨般若、法智。為隋朝之譯經居士。中印度波羅(木+奈)城人。通達梵語。父名般若流支,父子相承,祖習傳譯。隋文帝開皇二年,於大興善寺譯出「佛說業報差別經」一卷,其餘事蹟及生卒年均不詳。
本經文:『如是我聞,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佛告忉提耶子首迦長者言:「首迦長者!我當為汝說善惡業報差別法門,汝當諦聽!善思念之!」是時,首迦即白佛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語體文:正像這些佛法是我阿難親自聽到的,有一個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祇陀太子獻樹,給孤獨長者獻地的園子裡,當時佛陀向忉提耶子首迦長者說:「首迦長者啊!我佛陀會為你們講說善與惡的業行果報差別的法門,你們應當詳細聽,好好思考用心憶念!」這時候,首迦長者就稟白佛陀說:「是的!世上最尊貴的佛陀啊!我們願意樂於聽佛陀說法。」
長者四德:一、德高望重。二、富而仁心。三、謙卑待人。四、壽長康健。
六種成就:
一、信成就。    二、聞成就。三、時成就。
四、說法主成就。五、處成就。六、眾成就。
六種成就又含四義:
一、遵佛遺囑。二、斷眾疑。三、息諍論。四、異外道。
遵佛遺囑:當佛將入涅槃之際,阿難非常悲痛,此時,阿那律尊者勸導阿難問佛四件事:
一、佛在世時,我等依佛而住,佛滅度後依何為住?
二、佛在世時,依佛為師,佛滅度後,依何為師?
三、佛在世時,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滅度後,如何調伏?
四、佛所說一切遺教,理當結集,在經首宜安何語?以取信於天下後世。
佛言:善哉!阿難!汝不愧真是多聞第一,能擔當大事,阿難諦聽!我當為汝說:我滅度後,汝等當依四念處為住: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第二、汝等當依戒為師。第三、惡性比丘,汝等可以不管他,聽他隨便,黙擯之。第四、一切經首當安「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弟子若干俱」就是!
斷眾疑:阿難在結集經典時,高登法座,忽然相好莊嚴如佛,眾人就起了三種疑?
一、疑佛陀重起?

二、疑他方佛來?
三、疑阿難成佛?
大眾一聞如是我聞等語,三疑頓斷。
息諍論:阿難尊者德行與大眾齊,在法座上唱言:「一切經典皆從佛聞,非己見自說。」諸同學等,一聽如是我聞,遂息諍辯。
異外道:西域外道,經典之首,皆用阿右二字冠首。阿是說無,右是說有,謂萬法雖多,不出有無兩法(有是常見,無是斷見,外道執斷常二見),佛經用如是我聞等,六種證信,自然不與外道相同,則不同於九十六種外道之經典。
本經文:『如是我聞,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舍衛國是古印度時的大國之一,位置在中印度,是十六大國之一。
祇樹:祇是祇陀太子,是波斯匿王的太子,譯為戰勝。波斯匿王與外國戰爭得勝回朝,太子誕生,喜而立名,祇園精舍的樹木是祇陀太子布施的。
給孤獨園:園地是給孤獨長者舖金買得,是波斯匿王之大臣。
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給是布施救濟之意。
經文:『首迦長者!我當為汝說善惡業報差別法門,汝當諦聽!善思念之!』
本經文:『佛告首迦!一切眾生,繫屬於業,依止於業,隨自業轉。以是因緣,有上中下差別不同;或有業能令眾生得短命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長命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多病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少病報。』
語體文:佛陀告訴首迦長者說:「所有一切眾生,都繫縛歸屬於業行的力量,依賴止住於業行的力量,隨着自己所造的業行轉變。由這種原因緣故,業行果報有上等、中等、下等的差別不同;或者有的業行能使眾生感得短命的果報,或者有的業行能使眾生感得長命的果報;或者有的業行能使眾生感得多病的果報,或者有的業行能使眾生感得少病的果報。」
繫屬於業
依止於業
隨自業轉
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短命報。』
殺生得七種果報:
一、得短命報。    二、得體弱多病報。三、得不如意眷屬報。  四、得醜陋報。
五、得殘忍無道報。六、情緒暴躁報。  七、命終感召三惡道報。
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長命報。』
得長命報五因:
一、勤放生與護生。二、心常存慈悲念。三、斷惡茹素。
四、常懷感恩心。  五、習定養神。
梵網經云:『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故常行放生,生生受生常住之法,教人放生。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
梵網經云:『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多病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少病報。』
得病八因:
一、殺生業。二、心理障礙。三、生理障礙。四、飲食無度。
五、恐懼心。六、憂鬱心。  七、失落心。  八、三毒心。
佛經云:『轉一切見入佛見,佛見入一切見。』
六祖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人人皆有神識,不管生與死,神識是恒常存在,而投胎之主體就是這個神識,神識入胎構成嬰兒,是從父母交合成功受孕後就開始,並住在母胎內。
在懷孕初期四十九天內,胎兒之神識還是可以自由進出母胎,是故,嬰兒之神識若發現將被墮胎時,或者是不喜歡這位母親時,他還是可以逃命或者自行離去。如果嬰兒之神識自行離開,母親就會發生自然流產。但是過了四十九天,嬰兒之神識就難逃出母胎。
因此之故,在懷孕初期四十九天內墮胎,乃屬輕罪。四十九天以後墮胎者,乃屬重罪。
就醫學對墮胎之觀點,分三階段:
一、一至三個月,認為尚未成人形,所以墮胎不構成犯殺戒。
二、四至六個月,已成人形。
三、七至九個月,已成人形。已成人形方構成犯殺戒。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醜陋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端正報。』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行能使令眾生感得形貌醜陋的果報,或者有的業行能使令眾生感召五官端正的果報。
華嚴經云:『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
醜陋報七因:
一、殺害眾生。    二、吃眾生肉。三、常生瞋恨心。四、性情暴躁動怒。
五、譏笑他人醜陋。六、鉤心鬥角。七、口出惡言。
佛遺教經云:『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
相貌莊嚴報六因:
一、鮮花供佛。    二、行忍辱行。三、心地祥和。
四、恒常讚歎他人。五、隨喜功德。六、禮拜諸佛菩薩。
佛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駡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隨喜六種功德:
一、淨破我執。 二、自性解脫。   三、自在法喜。
四、釋放善意。 五、建立自他友善。 六、諸佛所必經。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小威勢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大威勢報。』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小威力權勢的果報,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大威力權勢的果報。
感召威勢報六因:
一、世世助弱勢者。二、具足大公無私之心。三、熱心公益。
四、尋聲救苦。    五、身懷慈悲心。      六、廣結善緣。
悲華經云:『觀世音因地修行時,曾為轉輪聖王第一太子,寶藏佛出現於世,於寶藏佛所前發大菩提心,立大誓願:若世界中苦惱眾生,為求解救痛苦,稱念我名號,我天眼所見,天耳所聞,不能救脫其苦者,我誓不成佛。寶藏佛見他所發拔苦與樂之大願,希有難得,故為取名觀世音。』
法華經云:『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下族姓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上族姓報。』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下等種族姓氏的果報,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上等種族姓氏的果報。
得下族姓報六因:
一、輕視他人貧賤。二、智德淺薄。三、毆打弱勢。
四、心懷種族對立。五、心念慳貪。六、心地狹隘。
六祖壇經云:『惠能向別駕言:欲學無上菩提,不可輕於初學。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若輕人,即有無量無邊罪。』
得上族姓報五因:
一、具足布施德。二、心量寬廣。三、品德莊嚴。四、隨喜讚他。五、扶持老弱。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少資生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多資生報。』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缺少生活資財的果報,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很多生活資財的果報。
得少資生報五因:
一、慳貪心。二、不隨喜心。三、獨善其身。四、少結人緣。五、懶惰不勤。
得多資生報五因:
一、累世廣施。二、見作隨喜。三、慈心利他。四、樂善結緣。五、多劫勤作。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邪智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正智報。』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邪見智慧的果報,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正見智慧的果報。
得邪智報五因:
一、親近惡知識。  二、讀誦邪書。三、習俗難除。
四、環境人情包袱。五、邪師誤導。
得正智報五因:
一、發願世世親近三寶。    二、勤閱三藏聖典。三、多聞正法。
四、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五、勇於斷惡見法。
大般若經云:『菩薩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不離佛。』
大般若經云:『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不住此岸,不住彼岸,不住中流,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多,以三世法性平等故,成道相智。』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地獄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畜生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餓鬼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阿修羅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人趣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欲天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色天報。』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地獄的果報,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畜生的果報,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餓鬼的果報,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阿修羅鬼神的果報,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人道的果報,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欲界天的果報,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色界天的果報。
地獄、畜生、餓鬼稱為三惡道,造作三毒、十惡為因。
阿修羅果報:六道之一,譯為非天,有天之福無天之德,似天而非天。又譯作無端,因其容貌很醜陋。又譯作無酒,其國釀酒不成。性好鬥,常與帝釋宣戰,國中男醜女美,宮殿在須彌山北,大海之下。由瞋、慢、疑三種原因而感此果報。
瞋:瞋怒心超暴,情緒雜亂不穩定,動不動使性子,好戰。
慢:好強不認輸,堅持己見,傲慢心特強,布施逞強。
疑:阿修羅女疑心重,布施,鮮花供佛,故感召阿修羅女貌美。
阿修羅戰:阿修羅王與帝釋之戰鬥,修羅有美女,無好食;諸天有好食,無美女,於是互相憎嫉,時常引發戰鬥。
人道果報:人的道途,也就是人間的意思。欲界中的有情,為六道眾生之一,思慮最多,因過去世中曾修中品善之因,奉行五戒,故今世感召人道之果。
天道之因果:天譯為光明之義、自然之義、清淨之義、自在之義、最勝之義,是享受人間以上勝妙果報的所在,總名為天趣,為六趣之一,過去世勤修十善而生天上。天道乃指欲界、色界、無色界等諸天,身有光明,故名為天。
欲界六天:有男女欲、飲食欲、睡眠欲。即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諸天。
四天王天:四天王所居住的天界,在須彌山腰,為欲界六天中之第一重天。又稱四大王眾天、四天王天。佛教之世界觀中,於須彌山之第四層,有一山名由犍陀羅,山有四頭,四天王及其部眾各居其一,各鎮護一天下,故稱護世四天王、四鎮,其所居則稱「四王天」。四天王者,東方即持國天,南方即增長天,西方即廣目天,北方即多聞天。以人間五十歲為一晝夜,定壽五百歲
500X365X50=9百12萬5千年(人間壽)
忉利天:六欲天之一,又作三十三天、帝釋天。於佛教之宇宙觀中,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層天,須彌山頂上,四面各有八萬由旬,山頂之四隅各有一峯,高五百由旬,由金剛手藥叉神守護此天,中央之宮殿(善見城)為帝釋天主所住,城外周圍有四苑,是諸天眾遊樂之處。城之東北有圓生樹,花開妙香薰遠,城之西南有善法堂,諸天眾羣聚於此,評論法理,四方各有八城,加中央一城,合為三十三天城。以人間百歲為一晝夜,定壽為一千歲。
1000X365X100=3千6百50萬年(人間壽)
夜摩天:欲界六天之第三層天,意譯善時分、善時、善分、妙善、妙時分、妙唱、唱樂等。此天界光明赫奕,無晝夜之分,居於此天,時時刻刻受不可思議之歡樂。三十三天常與阿修羅鬥諍,夜摩天卻遠離鬥諍,故稱離諍天。得生此天之眾生,乃守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樂修多作。又自能持戒,教他人持戒,修持自他利益。其一晝夜相當人間二百年。此天壽為二千歲。夜摩天位於空居天之最初層,亦有男娶女嫁婚姻之事,以互相親近,或相抱,即成陰陽和合,兒女隨念之起而由膝上化生,初生即如閻浮提三、四歲之孩童。
2000X365X200=1億4千6百萬年(人間壽)
兜率天:意譯知足天、妙足天、喜足天、喜樂天。乃欲界六天之第四層天,等覺菩薩於中教化,若住此天滿四千歲,即下生人間成佛,過去釋迦如來身為等覺菩薩時,亦從此天下生人間而成佛,今彌勒菩薩亦如是。此天一晝夜相當人間四百年,天人之壽命四千歲。此天眾生,情欲動時,兩相執手,即成陰陽相合,初生之兒如人間八歲小孩,七日成人,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寬四由旬,重一銖半。
4000X365X400=5億8400萬年(人間壽)
化樂天:又作化自在天、化自樂天、不憍樂天、樂無慢天、無貢高天、樂變化天。乃欲界六天之第五層天,此天之人,自化五塵而自娛樂,故稱化自樂,天人身長八由旬,身具常光,男女互相熟視或相向而笑即成交媾,其子自男女膝上化生,甫生即大如人間十二歲之孩童。此天一晝夜相當人間八百年,天壽長八千歲。
8000X365X800=23億3600萬年(人間壽)
他化自在天:於他所變化之欲境自在受樂。又作他化自轉天、他化樂天、化應聲天、波羅尼蜜天。其主稱自在天王。夜摩天以上之四天及色界諸天,住於三十三天之上方空間,故稱為空居天。他化自在天一晝夜等於人間一千六年,天壽為一萬六千歲。
16000X365X1600=93億4400年(人間壽)
欲界六天雖然天壽有那麼長壽,高達93億44000萬年之久遠, 但天福一盡,亦有壽終之日,故佛子不生天,生天非佛子。六欲天尚有男女欲、飲食欲、睡眠欲,故稱欲界天。
佛經云:『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
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色天報。』
色界:又稱四禪天、四靜慮天、四靜慮處、四生靜慮、生靜慮。指修四禪定所得報果之色界天,或指居於此界之眾生。即色界之初禪天、第二禪天、第三禪天、第四禪天。
俱舍論云:『初禪天:此處已不食人間煙火,故無鼻、舌二識,但有眼、耳、身、意四識生起之喜、樂二受與尋伺思惟能力。第二禪天:更無眼、耳、身三識,亦無尋伺思惟,唯有意識及喜受、捨受(非苦非樂之感受)相應。第三禪天:唯有意識活動,與樂受、捨受相應。第四禪天:唯有與捨受相應之意識活動。前三禪天各有三天,第四禪天則有八天,共十七天,其一一天之名稱及名義由來,亦有十六天、十八天、二十一天、二十二天等。』
六祖壇經云:『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六祖壇經云:『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無色天報。』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無色界天的果報。
無色界: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
三界苦輪:指三界之迷苦,往返不止,乃有罪業眾生之生死輪廻境界。
仁王護國經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
八大人覺經云:『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阿含經云:『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
三界唯心:欲界、色界、無色界謂之三界,所有現象皆由一心之所變現,全稱為三界唯一心。即心為萬物之本體,此外無別法,凡是三界生死、十二緣生等諸法,實是妄想心所變作。
禪宗四祖道信大師云:『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
華嚴經云:『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諸佛悉了知,一切從心轉,心造諸如來。』
開悟祖師云:『作佛用是佛性,作賊用是賊性,作眾生用是眾生性,性無形相,隨用立名。』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決定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不定報。』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決定的果報,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不確定的果報。
華嚴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欲免輪迴苦,早及念彌陀。
古德聖僧云:大士誓願不可測,運悲周徧塵剎國,眾生盡後誓方休,地獄空時願始息,受化多成無上道,自身猶示聲聞迹,祇緣生佛性唯一,欲令同獲究竟即。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邊地報,或有業能令眾生得中國報。』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邊疆荒野僻地的果報,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中央國土有佛法的果報。
得邊地報五因:
一、誹謗三寶。二、挑撥離間。三、譏笑學佛。
四、崇信邪道。五、心無正法。
報恩經云:『沙彌輕笑一老比丘,讀經聲如狗吠。而老比丘者,是阿羅漢,因教沙彌急懺,僅免地獄,猶墮狗身。爾時百千大眾,聞佛所說,皆發誓言: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而發於惡言。假使熱鐵輪,在我頂上旋,終不為此苦,誹謗賢聖人。』
爾時有五百商人,帶一白狗旅行,中途休息,狗盜吃商人所作肉食,商人氣怒,斷狗四足,丟糞坑,被舍利弗尊者天眼所見,狗在糞坑痛苦飢餓,就拿一鉢飯餵牠,並為狗說法。狗飽食又聞法,心生歡喜,死後轉生舍衛國婆羅門家,名叫均提,七歲時,從舍利弗出家,因夙世持戒善根故,不久證阿羅漢,具六神通,自見前身為狗,蒙師舍利弗救度,今得人身,又證聖果,遂發願長作沙彌,不受大戒,以便終身侍奉師父,報答師恩。為了說一句惡言,受五百世狗身,可不畏哉!
得生中國報四因:
一、恒常親近三寶。二、正見增上。三、親近善知識。四、演說法義。
善知識十德:
一、令發菩提心而安住。二、令生善根。
三、令行諸波羅蜜。    四、能解脫一切佛法。
五、能成熟一切眾生。六、有決定無礙辯才。
七、令不着一切世間。八、令於修行無厭倦。
九、令安住於普賢行。十、令入一切佛智。
華嚴經云:『捨棄菩提心,不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能成就諸佛功德。』
華嚴經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菩薩行,三世如來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華嚴經云:『若有眾生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為希有。』
大般若經云:『不學般若波羅蜜多,證得無上正等菩提,無有是處。如來所得一切智,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為因。』
普賢十大願王:
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盡地獄壽,或有業能令眾生半地獄壽。』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受盡地獄長劫壽命的苦刑,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只受一半地獄壽命的苦刑。
地獄者,又作不樂、可厭、苦具、苦器,六道之一,十界之一,又稱地獄道、地獄趣、地獄有、地獄界。在地之下,鐵圍山間,有八寒八熱等地獄,造上品十惡者墮入此趣。十惡分上中下三品,謂欲作、正作、作已,此三時心無悔者,稱為上品惡;作已能悔者,稱中品惡,感召畜生道;正作能悔者,稱下品惡,感召餓鬼道。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暫入即出,或有業作而不集,或有業集而不作,或有業亦作亦集,或有業不作不集。』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只短暫入地獄又立刻脫出,或者有的業行造作而不積集,或者有的業力積集而不造作,或者有的業力也造作也積集,或者有的業力不造作也不積集。
或有業作而不集:若有眾生,身口意等造諸惡業,造已怖畏,懺愧遠離,深自悔責,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或有業集而不作:若有眾生,自不作業,以惡心故,勸人行惡,是名集而不作。
或有業亦作亦集:若有眾生,造諸業已,心無改悔而復數造,亦勸他人,是名亦作亦集。
或有業不作不集:若有眾生,自不造業,亦不教他,無記業等,是名不作不集。
復有業能令眾生盡地獄壽:若有眾生造地獄業已,無慚無愧而不厭離,心無怖畏反生歡喜,又不懺悔而復更造重增惡業,如提婆達多等,以是業故,盡地獄壽。
復有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至半而夭,不盡其壽:若有眾生造地獄業,積集成已,後生怖畏,慚愧厭離,懺悔棄捨,非增上心,以是業,墮於地獄,後追悔故,地獄半夭,不盡其壽。
復有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暫入即出:若有眾生造地獄業,作已怖畏,起增上信,生慚愧心,厭惡棄捨,慇重懺悔,更不重造,如阿闍世王殺父等罪,暫入地獄,即得解脫。
印光大師云:『常思地獄苦,勇猛精進念佛,往生淨土,永斷生死,出六道超三界。』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初樂後苦,或有業能令眾生初苦後樂,或有業能令眾生初苦後苦,或有業能令眾生初樂後樂。』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最初享樂後來受苦,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最初受苦後來享樂,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最初受苦以後也受苦,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最初享樂以後也享樂。
復有業初樂後苦:若有眾生,為人所勸,歡喜行施,施心不堅,後還追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先雖富樂,後還貧苦,是名先樂後苦。
復有業初苦後樂:若有眾生,為人勸導,挽仰少施,施已歡喜,心無恡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貧苦,後還富樂,是名初苦後樂。
復有業初苦後苦:若有眾生,離善知識,無人勸導,乃至不能少行惠施,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貧苦,後亦貧苦,是名初苦後苦。
復有業初樂後樂:若有眾生,近善知識,勸令行施,便生歡喜,堅修施業,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富樂,後亦富樂,是名初樂後樂。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貧而樂施,或有業能令眾生富而慳貪,或有業能令眾生富而能施,或有業能令眾生貧而慳貪。』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雖然貧窮而能樂於施捨,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雖然富有卻是心地慳貪,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富有又能施捨,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貧窮心地又慳貪。
復有業貧而樂施:若有眾生,先曾行施,不遇福田,流轉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能行施。
二種福田:一者世間福田。二者出世間福田。
復有業富而慳貪:若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行一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慳。
復有業富而能施:若有眾生,值善知識,多修施業,值良福田,以是因緣,巨富饒財,而能行施。
復有業貧而慳貪:若有眾生,離善知識,無人勸導,不能行施,以是因緣,生在貧窮,而復慳貪。
布施十德:
一、得富貴處。二、身心法喜。三、人天喜近。四、廣結善緣。五、相好光明。
六、淨破慳貪。七、四眾親附。八、高貴氣質。九、善解人意。十、聲譽遠播。
貧窮十敗:
一、人天遠離。二、福德盡散。三、容貌醜陋。四、自卑傲慢。五、我執堅固。
六、不識正法。七、名師難逢。八、身心憂怖。九、日用無濟。十、怨天尤人。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得身樂而心不樂,或有業能令眾生得心樂而身不樂,或有業能令眾生得身心俱樂,或有業能令眾生得身心俱不樂。』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身體享樂而內心不快樂,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內心快樂而身體不享樂,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身體與內心都快樂,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身體與內心都不快樂。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命雖盡而業不盡,或有業能令眾生業雖盡而命不盡,或有業能令眾生業命俱盡,或有業能令眾生業命俱不盡,能斷諸煩惱。』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壽命雖然已盡而業力還尚未受盡,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業力雖然受盡而壽命還尚未受盡,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的業力與壽命皆可全部受盡,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的業力與壽命全部不受盡,卻能淨斷一切煩惱。
復有業能令眾生命盡而業不盡:若有眾生,從地獄死,還生地獄、畜生、餓鬼,乃至人、天、阿修羅等亦復如是,是名命盡而業不盡。
復有業能令眾生業盡而命不盡:若有眾生,樂盡受苦,苦盡受樂等,是名業盡而命不盡。
復有業能令眾生業命俱盡:若有眾生,從地獄滅,生於畜生、及於餓鬼,乃至人、天、阿修羅等,是名業命俱盡。
復有業能令眾生業命俱不盡:若有眾生,盡諸煩惱,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是名業命俱不盡。
雜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無始生死以來,所流淚多於四大海,當出離生死。』
雜阿含經云:『佛告諸比丘,無始生死以來,所飲母乳多於四大海,當解脫生死。』
阿含經云:『毒中之毒,無過三毒;貪瞋癡漏盡,是名阿羅漢。』
涅槃經云:『有佛無佛,性相常住,以諸眾生煩惱覆故,不見涅槃。』
本經文:『或有業能令眾生生於善道形容殊妙,眼目端嚴,膚體光澤,人所樂見。或有業能令眾生生於惡道,形容醜陋,膚體粗澁,人不喜見。或有業能令眾生生於惡道,身口臭穢,諸根殘缺。』
語體文: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出生於善道,形體容貌殊勝美妙,眼目端正莊嚴,皮膚身體有光澤,人人都樂於看見他。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投生於惡道,形體容貌很醜陋,皮膚身體粗糙乾澀,人人都不歡喜看到他。或者有的業力能使令眾生投生於惡道,身體口舌臭氣污穢,五官六根殘缺不全。
本經文:『或有眾生習行十不善業,得外惡報,或有眾生習行十種善業,得外勝報。』
語體文:或者有的眾生學習行持十種不善的惡業,而得到外在器物世界的惡劣果報。或者有的眾生修習實行十種善業,而得到外在器物世界的殊勝果報。
雜阿含經云:『十善業因不貪不瞋不癡而生,十惡業因貪瞋癡而生。』
雜阿含經云:『行十惡業者墮三惡道,行十善業者可生天,乃至得四果。』
雜阿含經云:『十善業為涅槃彼岸,十惡業為生死此岸。』
雜阿含經云:『十善業為真實法、善法,十惡業為惡法。』
雜阿含經云:『一切眾生類有命終歸死,各隨業所趣,善惡果自受。』
雜阿含經云:『斷除愛欲者,是名得涅槃。』
圓覺經云:『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淨覺。』
佛經云:『真如覺性,處於煩惱而不減,證涅槃而不增。』
本經文:『復次!長者!若有眾生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奉施寶蓋,得十種功德;奉施繒幡,得十種功德;奉施鐘鈴,得十種功德;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奉施器皿,得十種功德;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奉施靴履,得十種功德;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恭敬合掌,得十種功德。是名略說世間諸業差別法門。』
語體文:再說!長者啊!如果有眾生禮拜佛塔寺廟,至誠懇切,可以得到十種功德;奉獻布施寶貴的傘蓋,可以得到十種功德;奉獻布施絲織絹綢的圓幢扁幡,可以得到十種功德;奉獻布施鐘鼓佛鈴等法器,可以得到十種功德;奉獻布施袈裟衣服,可以得到十種功德;奉獻布施器物碗鉢,可以得到十種功德;奉獻布施飲料食物,可以得到十種功德;奉獻布施長靴鞋履,可得十種功德;奉獻布施香料鮮花,可以得到十種功德;奉獻布施燈火光明,可以得到十種功德;對佛恭敬合掌禮拜,可以得到十種功德。這就名叫做概略的講說世間各種業力果報差別的法門。
本經文:『佛告首迦:有十種業能令眾生得短命報:一者、自行殺生。二者、勸他令殺。三者、讚歎殺法。四者、見殺隨喜。五者、於惡憎所,欲令喪滅。六者、見怨滅已,心生歡喜。七者、壞他胎藏。八者、教人毀壞。九者、建立天寺,屠殺眾生。十者、教人戰鬪,互相殘害。以是十業,得短命報。』
語體文:佛陀又向首迦長者說: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短命夭折的果報:第一是自身行殺害生命。第二是勸導他人殺害生命。第三是讚歎殺害生命的惡法。第四是看見他人殺害生命隨順歡喜。第五者對自己厭惡憎恨的,就想要使令對方喪亡消滅。第六是看見自己的怨敵滅亡以後,內心生大歡喜。第七是傷壞他人的胎藏。第八是教令他人毀壞胎兒。第九是建立祭天的寺廟,而屠殺眾生生命。第十是教令他人戰爭毆鬪,互相殘殺陷害。造了以上十種罪業,所以得到短命夭折的果報。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長命報:一者、自不殺生。二者、勸他不殺。三者、讚歎不殺。四者、見他不殺,心生歡喜。五者、見彼殺者,方便救免。六者、見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見恐怖者,施與無畏。八者、見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見諸急難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諸飲食,惠施眾生。以是十業,得長命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延壽長命的果報:第一是自己不殺生。第二是勸導他人不殺生。第三是讚歎不殺生的人。第四是看到他人不殺生,內心生大歡喜。第五是看到被殺的眾生,能方便救助赦免。第六是看到臨死怖畏的人,能安慰他的心。第七是看到內心恐怖的人,能喜捨給對方沒有怖畏。第八是看到所有病患苦難的人,能生起慈悲憐愍心去幫助他。第九是看到所有發生緊急災難的人,能生起大悲心去救濟他。第十是用各種飲料食物,惠施一切眾生,行持這十種功德善業,所以得到延壽長命的果報。
梵網經云:『若見世人殺畜生時,應方便救護,解其苦難,常教化講說菩薩戒,救度眾生,若不爾者,犯輕垢戒。』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多病報:一者、好喜打拍一切眾生。二者、勸他令打。三者、讚歎打法。四者、見打歡喜。五者、惱亂父母,令心憂惱。六者、惱亂賢聖。七者、見怨病苦,心大歡喜。八者、見怨病癒,心生不樂。九者、於怨病所,與非治藥。十者、宿食不消,而復更食。以是十業得多病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身體多病苦的果報:第一是愛好歡喜打拍一切眾生。第二是勸令他人打拍眾生。第三是讚歎打拍眾生的惡法。第四是看到人打拍眾生心生歡喜。第五是惱亂自己的父母,使令父母內心憂愁苦惱。第六是惱亂賢人聖者。第七是看見怨家病苦,內心生大歡喜。第八是看到怨家病苦痊癒,心生不快樂。第九是對怨家所患的病痛,給與不是對治的藥。第十是以前所吃的尚未消化,又吃更多。由這十種業力,而得到身體多病苦的果報。
開悟祖師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重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超度有三種:一、知見超度。二、現世超度。三、命終見超度。
開悟聖僧云:『勸二人念佛比自己念佛功德大,勸百人念佛就是菩薩,勸萬人念佛就是阿彌陀佛化身。』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少病報:一者、不喜打拍一切眾生。二者、勸他不打。二者、讚不打法。四者、見不打者,心生歡喜。五者、供養父母及諸病人。六者、見賢聖病,瞻視供養。七者、見怨病癒,心生歡喜。八者、見病苦者,施與良藥,亦勸他施。九者、於病苦眾生,起慈愍心。十者、於諸飲食,能自節量。以是十業,得少病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身體健康少病的果報:第一是不會打拍一切眾生。第二是能勸導他人不打拍眾生。第三是稱讚不打眾生的善法。第四是看見不打眾生,內心生大歡喜。第五是能供養父母與一切病人。第六是看到賢人聖者患病,能探病瞻視與供養。第七是看見怨家病痛痊癒,內心生起歡喜。第八是看見有病苦的人,能喜捨良藥,也能勸他人布施。第九是對病苦的眾生,生起慈愍心幫助他。第十是對各種飲食,能自己控制食量。修持這十種業行,能得到身體健康少病的果報。
梵網經云:『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若父母、師僧、弟子病,諸根不具,百種病苦惱,皆供養令差。而菩薩以瞋恨心不看,乃至僧坊、城邑、曠野、山林、道路中見病不救濟者,犯輕垢罪。』
律藏看護病人具五德:
一、知病人可食不可食,可食者應與。
二、不惡賤病人大小便涕唾。
三、有慈悲心,不為衣食。
四、能經理湯藥,乃至瘥、若死。
五、能為病人說法,令病者歡喜,於善法增益。
禮記云:『為人子能引親至於道,孝之至也。』
四孝:物質孝、精神孝、物質精神孝、三歸學佛孝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醜陋報:一者、好行忿怒。二者、好懷嫌恨。三者、誑惑於他。四者、惱亂眾生。五者、於父母所,無愛敬心。六者、於賢聖所,不生恭敬。七者、侵奪賢聖資生田業。八者、於佛塔廟,斷滅燈明。九者、見醜陋者,毀訾輕賤。十者、習諸惡行。以是十業,得醜陋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得到形貌醜陋的果報:第一是愛好忿怒生氣的人。第二是愛好懷恨嫌惡別人。第三是欺誑迷惑他人。第四是惱怒擾亂眾生。第五是對父母,沒有愛戴尊敬心。第六是對賢人聖者,不生起恭敬心。第七是侵佔搶奪賢人聖者生活所須的資財田地產業。第八是對佛寺塔廟,斷滅燈火光明。第九是見到醜陋的人,詆毀訾笑輕視賤待他。第十是習慣各種罪惡的行為。這十種的惡行,得到相貌醜陋的果報。
佛經文:『謗師、毀師、嫉師、憎師,法中大魔,地獄種子。』若有過失,和尚阿闍黎教誡呵責,正是師長以慈悲心,行方便門,成就弟子道心戒行,當低頭受教,作感恩想,不得還逆語。看待二師,當如看待活佛一般,輸誠致敬。因本師釋迦牟尼佛早已般涅槃,而師能代佛宣化,生我慧命,成就三無漏學,故當恭敬。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端正報:一者、不瞋。二者、施衣。三者、愛敬父母。四者、尊重賢聖。五者、塗飾佛塔。六者、掃灑堂宇。七者、掃灑僧地。八者、掃灑佛塔。九者、見醜陋者,不生輕賤,起恭敬心。十者、見端正者,曉悟宿因。以是十業,得端正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五官相貌端正的果報:第一是不生氣瞋怒。第二是布施衣服袈裟。第三是愛戴尊敬自己的父母。第四是尊重恭敬賢人聖者。第五是塗畫裝飾佛塔。第六是清掃洗灑佛堂殿宇。第七是清掃洗灑僧寶住地。第八是清洗佛地塔寺。第九是見到相貌醜陋的人,內心不生起輕視賤卑,而生起恭敬的心。第十是見到相貌端正的人,向他說明了悟宿世所種的善因,修持這十種的善業,便可得到五官相貌端正的果報。
悲華經云:『如來於寶藏佛所發願:願我成佛時,袈裟有五種功德:一、入我法中,犯重邪見等四眾,於一念中,敬心尊重,必於三乘受記。二、天龍人鬼,若能恭敬此人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若有鬼神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飲食充足。四、若眾共相違反,念袈裟力,尋生悲心。五、若在兵陣,持此少分,恭敬尊重,常得勝他。』
大悲經云:『但使性是沙門,污沙門行,形是沙門,披着袈裟者,捨離三毒,於彌勒佛乃至樓至佛所,得入涅槃,無有餘遺。』
順治皇帝讚僧詩曰:『莫謂袈裟容易得,只因累劫種福田。』
佛藏經云:『若有一心行道比丘,千億天神,願共供養,但能一心行道,終亦不念衣食所須,如來白毫相中,百千億光明,其中一分,供諸弟子。假使一切世間人皆出家,隨順法行,毫相百千億分,不盡其一。』
開悟聖僧云:『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鶴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
開悟聖僧云:『出塵離俗非易,抛棄恩愛甚難;如無衝天大志,焉能入聖超凡。』
開悟聖僧云:『海闊天空渺無涯,三衣一鉢飯千家;自性自在塵不染,菩提種子自開花。』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小威勢報:一者、於諸眾生,起嫉妬心。二者、見他得利,心生惱熱。三者、見他失利,其心歡喜。四者、於他名譽,起嫉妬心。五者、見失名譽,心大愉悅。六者、退菩提心,毀佛形像。七者、於己父母及賢聖所,無心奉侍。八者、勸人修習少威德業。九者、障他修行大威德業。十者、見少威德者,心生輕賤。以是十業,得小威勢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微小威望權勢的果報:第一是對那些眾生,生起嫉妬心。第二是看到他人獲得利益,內心生起熱惱怒火。第三是看見他人失敗失利,他的內心卻幸災樂禍的歡喜。第四是對他人的好名譽,生起嫉妬心。第五是看到別人喪失好名譽,內心生起欣慰喜悅。第六是退失菩提心,毀壞佛菩薩的形像。第七是對自己父母與賢人聖者,都沒有誠心侍奉供養。第八是勸別人修習小威德的惡業。第九是障礙他人修行大威德的善業。第十是看見小威德的人,內心生起輕賤的心,這十種的業行,得到小威名權勢的果報。
華嚴經云:『假使頂戴成沙劫,身為床座徧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
梵網經云:『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大威勢報:一者、於諸眾生,心無嫉妬。二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三者、見他失利,起憐愍心。四者、於他名譽,心生愉悅。五者、見失名譽,助懷憂惱。六者、發菩提心,造佛形像,奉施寶蓋。七者、於己父母及賢聖所,恭敬奉迎。八者、勸人棄捨小威德業。九者、勸人修行大威德業。十者、見無威德,不生輕賤。以是十業,得大威勢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大威望權勢的果報:第一是對一切眾生,內心無嫉妬心。第二是看見他人獲得利益,內心生歡喜。第三是看到他人失敗失利,生起憐愍心。第四是對他人的好名譽,內心生起欣慰喜悅。第五是看到別喪失好名譽,應幫助他而心懷憂愁煩惱。第六是發無上菩提心,並塑造佛菩薩形象,奉獻布施寶蓋。第七是對自己父母與賢人聖者,能恭敬奉養歡迎。第八是勸人捨棄小威德的惡業。第九是勸人修行得大威德的善業。第十是看到無威德的人,不生輕視下賤的心。修這十種的業行,便得大威望權勢的果報。
伏見經云:『發菩提心者,即是佛心,其餘諸善,不得為喻,能出三界之苦門,入無為之勝路。』
華嚴經云:『菩提心猶如種子,能生一切佛法故;菩提心猶如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菩提心猶如良藥,能治一切煩惱病故;菩提心猶如湧泉,能生智慧水無窮盡故。』
佛經云:『塑造佛像,建立佛剎,具十八功德利益:一、轉生王室。二、得美妙身。三、所言悅身。四、他人見喜。五、個性高雅。六、五明悉通。七、為世典範。八、普受讚歎。九、樂聞正法。十、生處安樂。十一、人天共仰。十二、獲大財富。十三、得享高壽。十四、滿諸所願。十五、善智不滅。十六、身如金剛。十七、轉生上道。十八、速成正覺。』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下族姓報:一者、不知敬父。二者、不知敬母。三者、不知敬沙門。四者、不知敬婆羅門。五者、於諸尊長,而不敬仰。六者、於諸師長,不奉迎供養。七者、見諸尊長,不迎逆請坐。八者、於父母所,不遵教誨。九者、於賢聖所,亦不受教。十者、輕蔑下族。以是十業,得下族姓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出生下等種族姓氏的果報:第一是不知尊敬父親。第二是不知尊敬母親。第三是不知尊敬沙門。第四是不知尊敬婆羅門。第五是所有尊長心不敬仰。第六是對一切師長,不侍奉迎接供養。第七是看到尊長,不迎接請坐。第八是對父母,不遵從教誨。第九是對賢人聖者,也不接受教導。第十是輕視侮蔑下等種族。由這十種業行,感召出生下等種族姓氏的果報。
律藏云:『見須起立,坐須讓位,路途相逢,當下道側立,待過方行。』
沙彌律儀:不得坐見大沙門過不起,除讀經時、病時、剃髮時、飯時、作眾事時。
大悲經云:『如來往昔行菩薩道時,凡見三寶、舍利塔像、師僧父母、耆年善友,無不竭誠致敬,故感成佛以來,山林人畜,皆共欽仰,歸敬於佛也。』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上族姓報:一者、善知敬父。二者、善知敬母。三者、善知敬沙門。四者、善知敬婆羅門。五者、敬護尊長。六者、奉迎師長。七者、見諸尊長,迎逆請坐。八者、於父母所,敬受教誨。九者、於賢聖所,尊敬受教。十者、不輕下族。以是十業,得上族姓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得上等種族姓氏的果報:第一是善知尊敬父親。第二是善知尊敬母親。第三是善知尊敬出家沙門僧尼。第四是善知尊敬清淨梵行的婆羅門。第五是能尊敬愛護尊長。第六是能侍奉迎待老師長輩。第七是看見諸位尊長,能迎對請坐。第八是對父母能恭敬接受教誨。第九是對賢人聖者,能尊敬領受教導。第十是不輕視看賤下等種族。修持這十種的業行,便可感得出生於上等種族姓氏的果報。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
沙門者:譯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之意。為出家修道者之通稱。
長阿含經云:『四種沙門者:一、勝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道沙門。四、壞道沙門。』
勝道沙門:已證得殊勝道之沙門,如佛、菩薩、聲聞、緣覺等聖者。又稱行道殊勝、為道殊勝或者稱道生、畢竟到道。
說道沙門:能為大眾說法開演殊勝道之沙門。如舍利弗、富樓那等傳法者。又稱示道、善說道義、解道能言。
活道沙門:依佛道生活,以道為其生命之沙門。又稱命道、道活、依道生活、受道。
壞道沙門:破戒無慚愧,污穢破壞聖道之沙門。又稱污道、為道作穢。
出家功德經云:『有人殺三千世界眾生,有人救之得脫;有人挑三千世界眾生眼,有人救之得;其出家福,多彼救治。』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云:『有四種僧:一、勝義僧二、世俗僧三、啞羊僧四、無慚愧僧。』
勝義僧者:指諸佛世尊及諸菩薩、緣覺、聲聞等眾,其德尊尚,於一切法通達無礙而得自在,故稱勝義僧。
世俗僧者:剃除鬚髮,被服袈裟,成就出家威儀,並持佛禁戒,於世俗求清淨之僧。
啞羊僧者:愚昧魯鈍,不知輕重,且於微小之罪不能發露懺悔者。
無慚愧僧者:破戒、毀犯無慚愧之心者。
瓔珞經云:『有而犯者,勝無不犯;有犯名菩薩,無犯名外道。』
瓔珞經云:『法師能於一切國中,教化一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教中,超過三劫生死之苦。』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僧有四種: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四、一類凡夫僧等。』
菩薩僧者:如文殊、地藏、彌勒等之大士。
開悟聖僧云:『一鉢千家飯,孤身萬里遊;唯傳第一義,其樂自優優。』
聲聞僧者:如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等之聖者。
開悟聖僧云:『一念清淨絕千古,十界依正無纖塵;識得此念是何物,世間忽然少一人。』
凡夫僧者:有智慧凡夫成就出家威儀,具足一切正見,為有情開示演說聖道法門之僧。供養此三種,可獲無量之福,故此三種僧又稱三種真福田僧。
開悟聖僧云:『出塵離俗非易,拋棄恩愛甚難;如無衝天大志,焉能超凡入聖。』
一類凡夫僧者:戒品不全,隨犯隨悔,但恭敬三寶,不生邪見,深信因果,讚詠一乘微妙之法,消除業障之凡夫僧。此類凡夫僧雖下劣些,但與各種外道相比,仍勝百千萬倍,亦勝於四種轉輪聖王。以上四種僧,可總稱為四類聖凡僧寶,乃為世間之殊勝良福田。
開悟聖僧云:『一念不覺無明夢,夜長夢多總是空;一覺醒來衣珠在,不離當處返家鄉。』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少資生報:一者、自行偷盜。二者、勸他偷盜。三者、讚歎偷盜。四者、見盜歡喜。五者、於父母所,減撤生業。六者、於賢聖所,侵奪資產。七者、見他得利,心不歡喜。八者、障他得利,為作留難。九者、見他行施,無隨喜心。十者、見世飢饉,心不憐愍而生歡喜。以是十業,得少資生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缺少生活資財的果報:第一是自己親身偷盜。第二是勸他人偷盜。第三是讚歎他人偷盜。第四是見他人偷盜心生歡喜。第五是對自己的父母,減少或者撤消生活的惡業。第六是對賢人聖者,侵佔搶奪他的資財。第七是看見他人獲得利益,內心很不歡喜。第八是障礙他人獲得利益,為他故意作留難。第九是看見他人奉行布施,無隨喜心。第十是看到世人饑饉災禍,內心不生憐愍反而生歡喜心。由造作這十種業行,得到缺少生活資財的果報。
梵網經云:『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咒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劫賊物,一切財物,一針一草,不得故盜。而菩薩應生佛性、孝順心、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更盜人財物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沙彌律儀:『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眾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或奪取,或竊取,或詐取,及至偷渡冒稅等,皆為偷盜。』
方等經華聚菩薩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
律藏云:『若盜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
增註載:『唐朝汾州啟福寺住持僧惠澄,患病作牛吼而死,寺僧長寧師夜晚見惠澄來,形色憔悴,對他說道:「我為了互用三寶物,受苦難言,其他罪都比較輕,唯獨盜用常住物罪極重,請你救我。」長寧師就為他誦經懺罪。月餘復來說:蒙你為我誦經,已得息苦,現在別住一處,但不知何時才能解脫!』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多資生報:一者、自離偷盜。二者、勸他不盜。三者、讚歎不盜。四者、見他不盜,心生歡喜。五者、於父母所,供奉生業。六者、於諸賢聖,給施所須。七者、見他得利,心生歡喜。八者、見求利者,方便佐助。九者、見樂施者,生心忻悅。十者、見世飢饉,心生憐愍。以是十業,得多資生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生活多資財的果報:第一是自己遠離偷盜的行為。第二是能勸他人不偷盜。第三是讚歎不偷盜的善行。第四是看見他人不偷盜,內心生起歡喜。第五是對自己父母,應供奉生活所須的事物。第六是對一切賢人聖者,應供給布施他們所需要的。第七是看到他人獲得利益,內心生歡喜。第八是看到想求利益者,方便佐協幫助。第九是看到樂善布施的人,內心生起欣慰喜悅。第十是看到世人饑饉災禍,內心生起憐愍而濟助。修持這十種善業,便感得生活多資財的果報。
古德云:『千間房屋一張床,萬貫家財三頓飯。』
讚歎十二種功德:
一、多劫隨喜。二、人天喜近。三、漸破我執。  四、人緣廣博。
五、氣質非凡。六、有安全感。七、相處無間。  八、常自法喜。
九、心地光明。十、所願成就。十一、諸佛歡喜。十二、菩提圓成。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邪智報:一者、不能諮問智慧沙門、婆羅門。二者、顯說惡法。三者、不能受持修習正法。四者、讚非定法以為定法。五者、恡法不說。六者、親近邪智。七者、遠離正智。八者、讚歎邪見。九者、棄捨正見。十者、見癡惡人,輕賤毀呰。以是十業,得邪智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邪惡智慧的果報:第一是不能多親近請問有純正智慧的出家沙門僧尼,與梵行的婆羅門。第二是顯說邪惡的非法。第三是不能信受憶持修習如來的正法。第四是讚歎不是正定法以為是正定法。第五是吝嗇佛法不肯講說。第六是親近邪惡智慧。第七是遠離正法的智慧。第八是讚歎邪知邪見。第九是捨棄正法的見解。第十是看見愚癡邪惡的人,便輕賤詆毀訾議而不勸導。由這十種業行,得到邪惡智慧的果報。
邪惡智慧當下就破見,破見比破戒更嚴重。
梵網經云:『若佛子!自謗三寶、教人謗三寶、謗因、謗緣、謗法、謗業,而菩薩見外道及以惡人,一言謗佛音聲,如三百矛刺心。況口自謗,不生信心、孝順心,而反更助惡人、邪見人謗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梵網經云:『若佛子!心背大乘常住經律,言非佛說,而受持二乘聲聞、外道惡見、一切禁戒、邪見經律者,犯輕垢罪。』
法華經云:『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
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說佛智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終不以小乘,濟度於眾生。』
法華經:『一切諸世尊,皆說一乘道,今此諸大眾,皆應除疑惑,諸佛語無異,唯一無二乘,過去無量劫,無量滅度佛,百千萬億種,其數不可量,如是諸世尊,種種緣譬喻,無數方便力,演說諸法相,是諸世尊等,皆說一乘法,化無量眾生,令入於佛道。』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正智報:一者、善能諮問智慧沙門、婆羅門。二者、顯說善法。三者、聞持正法。四者、見說定法,歎言善哉。五者、樂說正法。六者、親近正智人。七者、攝護正法。八者、勤修多聞。九者、遠離邪見。十者、見癡惡人,不生輕賤。以是十業,得正智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的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正見智慧的果報:第一是善能請問有正見有智慧的出家沙門,與梵行的婆羅門。第二是顯說如來善法。第三是聽聞修持如來正法。第四是見人講說正定佛法,讚歎說:太好了。第五是樂於講說正法。第六是親近正見有智慧的人。第七是攝受護持如來正法。第八是精進勤修多聞佛法。第九是遠離邪惡的見解。第十是看見愚癡邪惡的人,內心不生輕賤。修持這十種的善業,得到正見智慧的果報。
六祖壇經云:『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
八正道:八種求趣涅槃之正道。又作八聖道、八支正道、八聖道分、八道行、八直行、八正、八道、八支、八法、八路。乃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之實踐法門,是八種通往涅槃解脫之正確方法與途徑。世尊轉法輪時,所說離欲樂與苦行之二邊,趨向中道者,即是指此八正道。
長阿含經云:『八聖道乃證阿羅漢道之法要。』
正見:正確的見解。見苦是苦,集是集,滅是滅,道是道,有善惡業,有善惡業報,有此世彼世,有父母,世上有真人往至善處,去善向善,於此世彼世自覺自證成就。
正思惟:又作正志、正分別、正覺、諦念。即所謂無欲覺、恚覺、害覺。
正語:又作正言、諦語。即是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
正業:又作正行、諦行。即是離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等。
正命:又作諦受。即是捨咒術、算命、觀天文堪地理江湖術士等邪命,如法取得衣服、飲食、床舖、醫藥等生活之具。
正精進:又作正方便、正治、諦法、諦治。已生惡法令斷,未生惡法令不起,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是謂正精進。
正念:又作諦意。以正見智慧觀身、心、受、法等無我。
正定:又作諦正。即是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成就初禪乃至四禪、四空定,究竟出三界而入四聖之定也。
中阿含經云:『八正道乃眾生從迷界之此岸度到悟界之彼岸應奉行之正法。反之,邪見、邪思、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稱為八邪、八邪行。』
雜阿含經云:『有何道可得涅槃?所謂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也。』
雜阿含經云:『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諸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地獄報:一者、身行重惡業。二者、口行重惡業。三者、意行重惡業。四者、起於斷見。五者、起於常見。六者、起無因見。七者、起無作見。八者、起於無見。九者、起於邊見。十者、不知恩報。以是十業,得地獄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惡業,能使令眾生得到地獄的果報:第一是身體造作重罪惡業。第二是口舌犯了重罪惡業。第三是心意生起重罪惡業。第四是內心生起斷滅的邪見。第五是心生起恒常不變的邪見。第六是心生起無起因的邪見。第七心生起無造作的邪見。第八是心生起什麼都沒有的邪見。第九是心生起偏於二邊的邪見。第十是不知報答恩惠。由這十種重罪惡業,得到墮入地獄的果報。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畜生報:一者、身行中惡業。二者、口行中惡業。三者、意行中惡業。四者、從貪煩惱起諸惡業。五者、從瞋煩惱起諸惡業。六者、從癡煩惱起諸惡業。七者、毀駡眾生。八者、惱害眾生。九者、施不淨物。十者、行於邪淫。以是十業,得畜生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惡業,能使令眾生得到投胎畜生道的果報:第一是身體造作中等惡業。第二是口舌造作中等惡業。第三是心意心起中等惡業。第四是從貪欲的煩惱造作各種惡業。第五是從瞋怒的煩惱造作各種惡業。第六是從癡迷的煩惱造作各種惡業。第七是毀謗毒駡眾生。第八是惱亂殺害眾生。第九是施捨不清淨的物品給別人。第十是造作邪淫。由這十種惡業,感得投胎於畜生道的果報。
開悟聖僧云:『三業清淨佛出世,三業不淨佛滅度。』
梵網經云:『若佛子!自瞋、教人瞋、瞋因、瞋緣、瞋法、瞋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慈悲心、孝順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駡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善言懺謝,猶瞋不解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世人誤會日本僧人,娶妻生子。須知日本淨土真宗本願寺內,畜妻生子是傳教士,是居士身分,非「結婚比丘」。根據日本淨土真宗傳教師畜妻因緣,起源於攝政關白時代,親鸞上人年青英俊,善於說法,很得朝野欽敬,當時攝政王公關白之女,私戀親鸞,意欲逼他還俗結婚。當時親鸞之師法然上人,大倡淨土法門仗他力了生死之演說,於是關白詢問法然道:我今居俗,上人出家,我們同是念佛,是否功德同等,同生西方,同了生死?法然答:同等。關白抓住此語病說:既是出家在家念佛功德同等,請上人命令高足與小女結婚,親鸞為難狀況下,受關白之淫威,不敢違抗,乃捨戒還俗結婚,並遷出原住之寺院,另建新居。因為親鸞善於說法,信眾很多,顯得獨成一派,類似我國之居士林,即是如今日本之淨土真宗。
顯明法師遺著一二六一頁云:『但據去年日本京都西本願寺傳教師飛利浦、查理、愛德曼致函「佛教世界」聲稱:「真宗並無僧侶比丘教士等,本願寺傳教師,皆是佛教講師,並不自稱僧人,親鸞上人脫離僧侶生活而返俗作居士,以居士身傳教。最要者,即為本願寺傳教師並非破戒之「結婚比丘」,不可作此想。」日本比丘亦如西洋比丘,堅持佛戒,住持佛法。因真宗多為西方佛教徒誤解,故特為說明。』
台灣過去受日本統治五十年之影響,效仿娶妻生子,居住佛寺,宣揚佛法。可自稱「居士身傳教」或「佛教講師」。若「自稱僧人」,那就是「結婚比丘」,破戒又破見之惡人了。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餓鬼報:一者、身行輕惡業。二者、口行輕惡業。三者、意行輕惡業。四者、起於多貪。五者、起於惡貪。六者、嫉妬。七者、邪見。八者、愛着資生,即便命終。九者、因飢而亡。十者、枯渴而死。以是十業,得餓鬼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的惡業,能使令眾生感召餓鬼的果報:第一是身體造作輕度的惡業。第二是口舌造作輕度的惡業。第三是心意造作輕度的惡業。第四者生起多種貪愛。第五是生起惡性的貪愛。第六是生起嫉妬心。第七是生邪見。第八是內心貪愛染着於生活的資財,壽命便終了。第九是因饑餓而死亡。第十是因乾枯口渴而死亡。由這十種的惡業,感得餓鬼道的果報。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言: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眾人共臨,無有覩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捨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言:夫道者,譬如一人與萬人戰,挂鎧出門,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鬪而死,或得勝而還,沙門學道,應當堅持其心,精進勇銳,不畏前境,破滅眾魔,而得道果。』
羅狀元云:『二十年返故家園,斗米千錢吾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羅狀元云:『二十年返故家鄉,斗米千錢吾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阿修羅報:一者、身行微惡業。二者、口行微惡業。三者、意行微惡業。四者、憍慢。五者、我慢。六者、增上慢。七者、大慢。八者、邪慢。九者、慢慢。十者、廻諸善根,向修羅趣。以是十業,得阿修羅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阿修羅的果報:第一是身體造作微小的惡業。第二是口舌造作微小的惡業。第三是心意動念微小的惡業。第四是心生憍慢。第五是我執傲慢。第六是未證說已證的增上慢。第七是高大傲慢。第八是邪見的傲慢。第九是他勝自劣反說自勝他劣的傲慢中之傲慢。第十是廻轉所修各種善行根本,都歸向於阿修羅趣途。由這十種的業行,感得投胎阿修羅道的果報。
傲慢六損:
一、損自福德。二、他人看輕。  三、不見真理。
四、無善知識。五、人天不喜近。六、傲慢墮落。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人趣報: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邪淫。四者、不妄語。五者、不綺語。六者、不兩舌。七者、不惡口。八者、不貪。九者、不瞋。十者、不邪見。於十善業,缺漏不全。以是十業,得人趣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善業,能使令眾生得生人道的果報:第一是不殺害生命。第二是不偷盜。第三是不做邪淫事。第四是不妄語欺騙。第五是不花言巧語的綺語。第六是不兩舌挑撥離間。第七是不惡口毒駡。第八是不貪欲。第九是不瞋怒。第十是不邪見愚癡。雖然修持這十種的善業,但是或者有缺漏不具全,由於修持這十種善業尚未具全,所以感召得生人道的果報。
不殺生:斷命曰殺,有情曰生,斷有情生命稱為殺生。
戒殺五種制意:
一、殺生害命,罪業深重,不能入解脫道。
二、殺害生命,違背大慈悲心。
三、眾生皆為過去生中之父母,六親眷屬。
四、眾生皆有佛性。
五、因果循環。
大智度論云:『諸餘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
楞嚴經云:『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摩地,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楞嚴經云:『阿難!我令比丘食五淨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沙石,草木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
觀無量壽經云:『何謂佛?大慈悲心是也。』
梵網經云:『若佛子!故食肉,一切眾生肉不得食,夫食肉者,斷大慈悲佛性種子,一切眾生見而捨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若故食者,犯輕垢罪。』
梵網經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
可嘆眾生苦,兒孫娶祖母;豬羊席上桌,六親鍋裏煮。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有佛性四生六道皆可成佛。
律藏云:『上至諸佛聖人、師僧父母,下至蜎飛蠢動,微細昆蟲,但有命者,具足佛性,不得故殺。』
律藏云:『上至諸佛,下至昆蟲,其中間包括天、人、阿修羅、龍、神、鬼、畜生等,皆不得殺。』
律藏云:『若殺人,犯重罪,失戒體,不通懺悔。殺天龍鬼神,犯中罪。殺畜生昆蟲,犯輕罪,許可懺悔,滅犯戒罪,但殺業未了,因緣會遇時,仍須償命。若殺人不死,犯中方便可悔罪。若無心誤殺眾生者,不犯罪,然有誤殺之業報,應立刻為他念佛念往生咒,助其往生淨土,令解冤釋結,並至佛前至誠求哀懺悔,不得一誤再誤。若見他殺,有能力救者,應救之令脫,設不能救,當起慈心,念佛持咒,祝令解冤釋結,永斷惡緣。』
梵網經云:『我是已成佛,汝等當成佛。常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殺生帶來因果循環。
娑婆多論云:『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當來世中,決不遇刀兵劫。』
華嚴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戒經云:『若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殺、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咒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是菩薩應起常住慈悲心、孝順心,方便救護一切眾生,而反更自恣心快意殺生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五淨肉:一、不自殺。二、不教他殺。三、不聞殺。四、殘食。五、自死。
孟子言:「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殺生三等罪:一、五逆罪。二、重罪。三、輕罪。
五逆罪:一、殺父。二、殺母。三、殺阿羅漢。四、出佛身血。五、破和合僧。
梵網經云:『若佛子!與人受戒時,不得揀擇,……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一出佛身血、二弒父、三弒母、四弒和尚、五弒阿闍梨、六破羯磨轉法輪僧、七弒聖人。若具七逆,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
何謂阿闍梨?譯為教授,或為軌範正行、悅眾。即是矯正弟子們行為之比丘。
五種阿闍梨:
一、出家阿闍梨。二、授戒阿闍梨。三、教授阿闍梨。
四、授經阿闍梨。五、依止阿闍梨。
和尚者:義譯力生。即依着師父的道力以引生徒弟的道力,是故和尚又是親教師的意思。
殺人法十三種:
一、親自殺。    二、教他殺。三、讚歎殺。四、遣書殺。
五、咒殺。      六、暗器。  七、謀殺。  八、點頭殺。
九、揮手殺。    十、示眼色。十一、設坑。十二、刀槍棍棒。
十三、化學武器。
殺生二種開緣:一、為救多數人。二、為救四聖。
犯殺生五種果報:
一、多病短命。  二、一生恐懼不安。三、來世醜陋不雅。
四、命終墮三途。五、殺生還殺生。
不偷盜:不與而取他物,名之為盜。
佛制不偷盜真實義:犯偷盜不能出世解脫,與眾生廣結惡緣,因果糾纏,致使沉淪六道受苦之因。諸佛堅守不偷盜而成正覺。
偷盜五類性質:一、偷取。二、劫取。三、騙取。四、脅取。五、賭博。
偷盜六種重罪:
一、盜十方僧物,現前僧物,其罪重於殺八萬四千父母及五逆罪。
二、盜三寶物。律藏云:『若盜佛塔物,及寺中供具,即犯重罪。』
三、盜五錢以上是重罪。
四、偷師長、父母、鬼神物。
五、偷盜發過菩提心者之一切物。
六、偷盜國家公有財物者。
方等經華聚菩薩云:『五逆四重,我亦能救,盜僧物者,我不能救。』
楞嚴經云:『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着。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姦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楞嚴經云:『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邪婬:染情逸蕩,污穢交媾,名不淨行。
圓覺經云:『三界輪廻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
楞嚴經云:『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世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婬,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婬,是名如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
楞嚴經云:『是故阿難!若不斷婬,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祗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口業性質分四種:一、妄語。二、綺語。三、兩舌。四、惡口。
妄語: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曰妄語。
綺語:編織是非,掩蓋真相,花言巧語,名曰綺語。
兩舌:挑撥離間,撥弄是非,名曰兩舌。
惡口:有理無理污穢破口傷人,名惡口。
古德云:「良言一句三冬暖,血口噴人六月寒。」
妄語三等罪:一、逆罪。二、大妄語中之重罪,大妄言中之輕罪。三、小妄語罪。
逆罪:法說非法,非法說正法。
大妄語中之重罪:妄言佛、羅漢、菩薩果位。
大妄言中之輕罪:妄言見鬼神、通靈,精通三藏,證四禪八定。
小妄語罪: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聽、知、是、非,亦如是。
不妄語得五種功德:
一、說法大眾信受。二、說法無畏,如獅子吼。      三、人天敬仰,眾望所歸。
四、辯才無礙。    五、得三十二相中之四十齊密齒。
楞嚴經云:『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婬,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淨,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損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三苦:一、苦苦。二、壞苦。三、行苦。
苦苦:身心受苦時又有外在之苦參入所生之苦。(欲界)。
壞苦:所現之樂境失寺時所感受之苦。(色界)。
行苦:諸行無常遷流不息,不得安定之苦。(無色界)。
布袋和尚云:『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粧,不雕亦不刻,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淨非佛拭,雖然是一軀,分身百千億。』
開悟祖師云:『如來聖教,一切法門不離自心,故究竟淨土即在自心,心淨土亦淨,心穢土亦穢,修一切法門終歸淨心。』
寶誌禪師云:『一顆圓光明已久,內外推尋覓總無,境上施為渾大有,不見頭目亦無手,天地壞時伊不朽,未了之人聽一言,只這如今誰動口?』
開悟聖僧云:『心無異相名真如,心不可改名法性,心無所屬名解脫,心性無礙名菩提,心性寂滅名涅槃。』
楞嚴經云:『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提,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含經云:『毒中之毒,無過三毒。』
本經文:『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欲天報:所謂具足修行增上十善。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色天報:所謂修行有漏十善,與定相應。』
語體文:又有十種善業,能使令眾生得到上升欲界天的果報:所謂具足修行這增進向上的上品十善業。又有十種善業,能使令眾生得到上升色界天的果報:所謂修行這尚有煩惱漏失的十種上品善業,內心又能與禪定相應。
本經文:『復有四業能令眾生得無色天報:一者、過一切色想、滅有對想等,入於空處定。二者、過一切空處定,入識處定。三者、過一切識處定,入無所有處定。四者、過無所有處定,入非想非非想處定。以是四業,得無色天報。』
語體文:又有四種禪定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上升無色界天的果報:第一是內心超越過一切形色妄想,心中滅除有相對的影相妄想等,進入像無邊際的虛空處禪定。第二是內心超越過一切像虛空處的禪定,進入心識無邊際處的禪定。第三是內心超越過一切心識無邊際處的禪定,進入內心無任何所有處的禪定。第四是內心超越過無任何所有處的禪定,進入心中無心想、也不是無心想處的禪定。由於修這四種禪定業行,得到上升無色界四種禪天的果報。
四種禪定,使令眾生上升無色界四空天,四空天唯有心識活動變化,達到像虛空禪定、識無邊禪定、無所有禪定、非想非非想禪定。四空天無有男女欲、睡眠欲、飲食欲、宮殿有色影相等。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得決定報者:若人於佛、法、僧,及持戒人所,以增上心施,以此善業,發願廻向,即得往生。是名決定報業。』
語體文:又有善業能令眾生獲得決定往生的果報:如果有人對佛法僧三寶,以及持戒人的住所,用增進向上至誠心布施供養,以此修行的善業,將此功德發願廻向求生佛國淨土,就能得生淨土。這就名叫做決定能往生淨土果報的善業。
蕅益大師云:『縱得上品善,若不廻向,亦不得往生;若芝蔴小善,懂得廻向,亦得往生。』
楞嚴經云:『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兩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蕅益大師云:『現前一舉一動,皆可廻向西方;若不廻向,雖上品善亦不得往生。』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得不定報者:若業非增上心作,更不修習,又不發願廻向受生,是名不定報業。』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不一定得到往生淨土的果報:如果對布施供養的善業不是用增進向上的至誠心去做,也不精進修習,又不將所修功德發願廻向受生佛國淨土,這就名叫做不一定能往生受報的業行。
廻向具足五義:一、超越。二、向心力。三、目標。四、力量。五、希望。
蕅益大師云:『念佛功夫,袛貴真實,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彌陀是已成之佛,其體無二;次信娑婆是苦,安養清淨微妙快樂是歸處。』
念佛禮佛十種功德:
一、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處眾無畏。四、佛所護念。五、具大威儀。
六、眾人親附。七、諸天愛敬。八、具大福德。九、命終往生。十、速證涅槃。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得邊地報者:若業於佛、法、僧、淨持戒人、及大眾所,不增上心施,以此善根,願生邊地,以是願故,即生邊地,受淨不淨報。』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感召出生邊疆僻野的果報:如果修善業時,對佛法僧三寶、持清淨戒之人,以及在廣大群眾處所,不用心不增進不至誠心而行布施,又將所修的善根,發願求生邊疆僻野之處,由於發這誓願的緣故,就會出生在邊疆僻地,受到清淨或不清淨的邊疆僻野的果報。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得中國報者:若作業時,於佛法僧、清淨持戒梵行人邊、及大眾所,起於增上,殷重布施,以是善根,決定發願求生中國,還得值佛,及聞正法,受於上妙清淨果報。』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感召出生在有文明的中央國土的果報:如果做善業時,對佛法僧三寶、持戒清淨梵行的人身邊,以及在大眾處所,內心生起增進向上,又殷勤尊重而行布施供養,以此善根,決定發願求生文明有佛法的中央國土,並且還能值遇佛出世,聽聞純正的佛法,所以就能得受這些上好微妙的清淨果報。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開悟祖師云:『修行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播種。』
古德云:『人間富貴花間露,世上功名水上漚,光陰似箭去難留,奉勸諸賢及早修,寒來暑往催人老,不覺少年白了頭,人生誰都是過客,相守百年也是夢,世上萬般帶不去,唯有所造業隨身。』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盡地獄壽者:若有眾生造地獄業已,無慚無愧而不厭離,心無怖畏反生歡喜,又不懺悔而復更造重增惡業,如提婆達多等,以是業故,盡地獄壽。』
語體文:又有惡業能使令眾生受盡地獄所應感受長劫苦刑的壽命:如果有眾生,造了地獄重罪惡業以後,無有任何羞恥慚愧心,而且不厭離這些罪惡,心內無任何怖畏反而生起歡喜心,又不懺悔,又再造重罪增加惡業,像一再陷害佛陀的提婆達多等人,由於造這些重罪惡業的緣故,就要受盡地獄所應受長劫苦刑的壽命。
地藏本願經云:『若有眾生不孝父母,或至殺害,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有眾生出佛身血,毀謗三寶,不敬尊經,亦當墮於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若眾生偷竊常住財物、穀米、飲食、衣服,乃至一物不與取者,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地藏白言:聖母!若有眾生作如是罪,當墮五無間地獄,求暫停苦一念不得。』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至半而夭,不盡其壽:若有眾生造地獄業,積集成已,後生怖畏,慚愧厭離,懺悔棄捨,非增上心,以是業故,墮於地獄,後追悔故,地獄半夭,不盡其壽。』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雖然墮入地獄,但受刑到一半就夭折出獄,不必受盡地獄長劫苦刑的壽命:如果有眾生造了墮地獄的惡業,罪惡積集成後,後來心生怖畏、慚愧,厭離那些罪惡,懺悔過去所做罪惡而捨去不法行為,但是還不是發增進向上的至誠心,由造這些惡業的緣故,墮入地獄,後來又追憶懺悔的緣故,地獄苦刑受一半就夭折,不須窮盡地獄長劫苦刑的壽命。
開悟聖僧云:『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佛,將心捉心,窮極盡形,終無所得,不知息念忘慮,佛自現前。』
開悟聖僧云:『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眾生性,性無二別;為眾生時,此心不滅;為諸佛時,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決定信此心是佛,縱使累劫修行,終不成道。佛與眾生,唯止一心,更無差別。此心無始以來,無形無相,不曾生不曾滅,當下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暫入即出:若有眾生造地獄業,作已怖畏,起增上信,生慚愧心,厭惡棄捨,慇重懺悔,更不重造,如阿闍世王殺父等罪,暫入地獄,即得解脫。』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雖然墮入地獄,短暫墮入受苦不久又脫出地獄:如果有眾生造了地獄的惡業,做了以後心生怖畏,生起增上虔誠的信佛心,又生慚愧心,厭惡捨棄罪惡行為,慇重懺悔改過,更加不會再造罪業,就如同摩竭陀國阿闍世王造了殺父等的重罪,後來悔過虔誠信佛學佛,命終雖短暫墮入地獄受苦,但不久就得解脫出離地獄。
佛遺教經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本經文:『於是,世尊即說偈言: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
語體文:因此,釋迦世尊就念偈頌說:如果有人造了重大罪惡,做了以後內心深自責備,懺悔過去所犯更不再造,就能拔除根本的罪業。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本經文:『復有業作而不集:若有眾生,身口意等造諸惡業,造已怖畏,慚愧遠離,深自悔責,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語體文:又有業力雖然有造作但是不積集罪惡:如果有眾生,身口意三業造了各種惡業,造作以後心生怖畏,慚愧遠離那些罪惡,內心深自懊悔責備自己,更加不敢再造罪惡,這就名叫做造作業行卻不積集之意。
本經文:『復有業集而不作:若有眾生,自不作業,以惡心故,勸人行惡,是名集而不作。』
語體文:又有業力積集而不造作:如果有眾生,自己雖然不造作惡業,但是內心有邪惡心的緣故,勸令他人行惡事,這就名叫做積集罪惡而不造作。
本經文:『復有業亦作亦集:若有眾生,造諸業已,心無改悔而復數造,亦勸他人,是名亦作亦集。』
語體文:又有業力既造作也積集:如果有眾生,自己造作各種罪業以後,內心毫無悔過懺悔的意思,又一再造作罪惡,也勸使他人造作罪惡,這就名叫做既造作罪惡也積集罪惡。
本經文:『復有業不作不集:若有眾生,自不造業,亦不教他,無記業等,是名不作不集。』
語體文:又有業力既不造作也不積集:如果有眾生自己不造作惡業,也不勸教他人造惡業,所作所行無法記明善惡等業行,這就名叫做不造作也不積集。
本經文:『復有業初樂後苦:若有眾生,為人所勸,歡喜行施,施心不堅,後還追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先雖富樂,後還貧苦,是名先樂後苦。』
語體文:又有業力會得到最初安樂而後困苦的果報:如果有眾生,受他人所勸導,歡喜心行布施,但是施捨心不堅定,布施以後追憶後悔,由這個緣故,雖然出生在人間,首先雖然得到富貴安樂,但是後來還是貧窮困苦,這就名叫做首先安樂,後來困苦的果報。
本經文:『復有業初苦後樂:若有眾生為人勸導,挽仰少施,施已歡喜,心無吝悔,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貧苦,後還富樂,是初苦後樂。』
語體文:又有業力感召最初困苦而後來安樂的果報:如果有眾生受他人勸導,俯下仰上才小小布施供養,但布施後起歡喜心,內心無吝惜後悔,由這個緣故,出生在人間,最初時雖然貧苦,後來得到富貴安樂,這就叫做初苦後樂的果報。
本經文:『復有業初苦後苦:若有眾生,離善知識,無人勸導,乃至不能少行惠施,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貧苦,後亦貧苦,是名初苦後苦。』
語體文:又有業力會得到最初困苦後來也困苦的果報:如果有眾生遠離善知識的師友,無人勸他向善,甚至不能小許行於惠施別人。由這個緣故,雖然出生在人間,最初時貧窮困苦,後來也貧窮困苦,這稱為初苦後苦。
本經文:『復有業初樂後樂:若有眾生,近善知識,勸令行施,便生歡喜,堅修施業,以是因緣生在人間,初時富樂,後亦富樂。』
語體文:又有業力會得到最初安樂,後來也安樂的果報:如果有眾生能親近善知識的師友,勸導使令行布施供養,便生歡喜心,堅持修布施的善業,由這個緣故,出生在人間時,最初時得到富貴安樂,到後來也富貴安樂。
本經文:『復有業貧而樂施:若有眾生,先曾行施,不遇福田,流轉生死,在於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報微劣,隨得隨盡以習施故,雖處貧窮而能行施。』
語體文:又有業力,雖然生活貧苦但是樂於布施供養:如果有眾生,先前在過去世曾經布施供養,後來沒有遇到能種福田行布施的機會,在生死流轉中,出生在人道,由於過去世沒種福田的機會,所以今生所得的果報困苦微劣,所得小福隨得又隨消盡,但由於過去世學習布施的緣故,今世雖然處於困苦貧窮,卻能行於布施供養。
三福:一、世福。二、戒福。三、行福。
八福田:佛、聖人、和尚、阿闍梨、僧、父、母、病人。
佛、僧、聖人屬敬田;和尚、阿闍梨、父、母屬恩田;病人屬悲田。
如果人能恭敬供養這八種人,就可得到無量福報,故稱福田。
和尚:義譯為力生。即依鉢師父道力以引生徒弟的道力,是故和尚又是親教師之意、吾師之意。是受業本師。(屬恩田)
阿闍梨:受業時教授威儀、軌範正行、矯正弟子行為之比丘。(屬恩田)
本經文:『復有業富而慳貪:若有眾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識,暫行一施,值良福田,以田勝故,資生具足,先不習故,雖富而慳。』
語體文:又有業力,雖然富有但是很慳貪;如果有眾生從來未曾布施過,後來遇到善知識,短暫有行布施供養,又能遇到可種福田的機會,由於種了這殊勝福田的緣故,今生得到生活上資財皆可具足,又先前宿世不學習布施供養的原因,今世雖富有卻是內心慳貪不肯布施供養。
隨喜六德:
一、破我執。  二、淨嫉妒。  三、證無生。
四、心中無物。五、廣結善緣。六、法身解脫。
古德云:『生病死生誰替我,酸甜苦辣自承擔。』
法華經云:『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佛遺教經云:『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 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本經文:『復有業富而能施:若有眾生值善知識,多修施業,遇良福田,以是因緣,巨富饒財而能行施。』
語體文:又有業力,生活富有又能布施供養:如果有眾生值遇善知識的勸導,能多修布施的善業,又遇到能種良好福田的機會,由這個因緣,得到巨富財產豐饒的果報,又能奉行布施供養。
法華經云:『我觀三千大千世界無芥子許,無非是我獻身、頭目、髓腦之處。』
華嚴經云:『法身恒寂靜,清淨無二相,為化眾生故,示現種種形,於諸蘊處界,未曾有所著。』
華嚴經云:『不離世間,不著世間,行世無障礙,如風遊虛空。』
華嚴經云:『如來非色非非色,隨應而現無所住。』
本經文:『復有業貧而慳貪:若有眾生離善知識,無人勸導,不能行施,以是因緣,生在貧窮而復慳貪。』
語體文:又有業力令生活貧苦又慳吝貪心:如果有眾生遠離善知識,無人勸導向善,不能行善布施,由這個緣故,出生在貧窮困苦的家庭,而且慳貪不肯喜施。
地藏經云:『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接引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惛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得身樂而心不樂,如有福凡夫。』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身體享樂而內心煩惱不快樂,就像有福報而內心有煩惱的凡夫。
六祖壇經云:『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得心樂而身不樂,如無福羅漢。』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內心安樂而身體不享樂,就像沒修福報但內心已經解脫沒煩惱的阿羅漢。
修福不修慧,大象掛纓絡;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鉢
有福無慧生顛倒,有慧無福生煩惱。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得身心俱樂,如有福羅漢。』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身體與內心都安樂,就像有福報而內心也解脫無煩惱的阿羅漢聖者。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得身心俱不樂,如無福凡夫。』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得到身體與內心都不安樂,就像無福報而內心又有煩惱的凡夫。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命盡而業不盡:若有眾生,從地獄死,還生地獄,畜生、餓鬼,乃至人、天、阿修羅等亦復如是,是名命盡而業不盡。』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壽命受盡,但是業力果報尚未受盡:如果有眾生,地獄壽命已盡在地獄死,但是業報未受盡又投生在地獄受苦,其他的畜生、餓鬼甚至人類、天神、阿修羅等五道也是像地獄這樣,這就名叫做壽命已盡但是業報尚未受盡。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業盡而命不盡:若有眾生樂盡受苦,苦盡受樂等,是名業盡而命不盡。』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業報受盡,但是壽命尚未受盡:如果有眾生,福樂果報享盡,轉受惡業果報而受苦惱;或者惡業果報苦惱受盡,轉受善業果報而受安樂等,這就名叫做業報受盡,而壽命尚未受盡的轉受別種業。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業命俱盡:若有眾生,從地獄滅,生於畜生,及以餓鬼、乃至人、天、阿修羅等,是名業命俱盡。』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的業報與壽命同時受盡:如果有眾生,地獄業報受盡從地獄消滅,轉生於畜生道,或者餓鬼道、人道、天道、阿修羅道等五道,這就名叫做業報與壽命全部受盡。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業命俱不盡:若有眾生,盡諸煩惱,所謂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是名業命俱不盡。』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的淨業與生命都不會窮盡:如果有眾生,已斷盡一切煩惱,就可證到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等四種聖果,這就名叫做淨業與生命都沒有窮盡。
四果:指聲聞乘,修證四聖諦,得無漏清淨智慧眼,共有四種果位: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等四果。
開悟聖僧云:『法身空寂靈妙正知,妙用自在,性含萬德,體絕百非,無念、無相中,萬境俱寂,靈光獨耀,祖佛尚不可得,何來世間貪愛之心!』
開悟聖僧云:『抽刀斷水水更流,水流若斷命亦休,徒勞無功百千夢,一覺醒來何用功?』
初果須陀洹:譯為入流。意即初入聖人之流。是指入見道時,初見四聖諦之理,得無漏清淨智慧眼,又稱清淨法眼、淨法眼、法眼之階位。初果須陀洹,最長僅於人界與天界中各往返七度,也就是十四生間必證得阿羅漢果,絕無第八度再受生,故稱為極七返有、極七返生。
二果斯陀含:譯為一來。意指已斷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前六品,因此位之聖者尚未斷除後三品之修惑,故一次生於天界再來人間而證涅槃,故稱一來。
三果阿那含:譯為不還。意指已斷盡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後三品,而不再返至欲界受生之階位,因其不再返至欲界受生,故稱為不還。
四果阿羅漢:譯為無生、應供、無學、殺賊。指已斷盡色界、無色界之一切見惑、修惑,而永入涅槃,不再有生死輪轉之階位。證入阿羅漢果之聖位,超出三界,四智已經圓融無礙,已無法可學,故稱無學。為聲聞乘最高果位。
雜阿含經云:『所謂阿羅漢者,貪欲永盡無餘,瞋恚、愚癡永盡無餘,是名阿羅漢。』
雜阿含經云:『所謂涅槃者,貪欲永盡,瞋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名涅槃。』
雜阿含經云:『有何道可得涅槃?所謂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也。』
長阿含經云:『八聖道是證四果阿羅漢之出世法要。』
雜阿含經云:『十善業為涅槃彼岸,十惡業為生死此岸。』
雜阿含經云:『斷除愛欲者,是名得涅槃。』
古德聖僧云:『愛河千尺浪,苦海萬層波,欲免生死苦,早及念彌陀。』
四聖諦乃佛陀成道後,在鹿野苑為五比丘初轉法輪所說,為佛教中之基本教義,亦為生死解脫之唯一方法。
四聖諦之諦者,乃審實不虛之義,是指苦、集、滅、道四種正確無誤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實不虛,故稱四諦、四真諦;又此四者,為聖者所知見,故稱四聖諦。
四諦大體上是佛教用以解釋宇宙現象之「十二緣起說」之歸納,為原始佛教教義之大綱,乃世尊最初之說法。
苦與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與因,滅與道表示證悟世界之果與因,世間有漏之果為苦諦,世間有漏之因為集諦;出世間無漏之果為滅諦,出世間無漏之因為道諦,苦集乃世間人類生死流轉門,滅道乃聖者涅槃還滅門。
苦諦之苦者,泛指逼迫身心苦惱之狀態。審實世間事物,不論有情、非情悉皆為苦;也即是對人生與環境所作之價值判斷,認為世俗之一切,本質皆苦,苦諦即是正觀生死輪迴實在是苦之真諦。
集諦之集者,乃招聚之義,審實一切煩惱惑業,實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諦是關於世間人生諸苦之生起與根源之真諦。
滅諦之滅者,即是寂滅之義,審實斷除苦之根本一欲愛,得到苦滅,可入於涅槃境界,滅諦即是滅盡苦、集之真諦。
道諦之道者,能通之義,審實滅苦之道,乃正見、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修行則可超脫苦、集二諦,達到寂靜涅槃之境界。道諦即是有關於八正道之真諦。
勿親近小乘三藏學者。
龍樹菩薩云:悲願不足空智生,必墮聲聞乘。
大智度論云:『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
開悟聖僧云:『從假入空則成大智,從空出假則成大悲。』
雜阿含經云:『若人生世間,正見增上者,雖復百千生,終不墮地獄。』
開悟祖師云:『生不拘身禪非涉境,拘必乃疲涉則非靜,不涉不拘真光孤,六門齊應萬行同敷。』
開悟聖僧云:『體若虛空無涯岸,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取不得亦捨不得,不可得中只麼得。』
開悟聖僧云:『轉世常住世,悲願莫離願,定慧恒古今,吾與常見面。』
開悟聖僧云:『如金作器,器器皆金,似火分燈,燈燈是火;清淨法身,是蘊處界,三科全佛,亦復如是。』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雖生惡道,形容殊妙,眼目端嚴,膚體光澤,人所樂見:若有眾生,因欲煩惱起破戒業,以是因緣,雖生惡道,形容殊妙,眼目端嚴,膚體光澤,人所樂見。』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雖然投生在地獄、畜生、餓鬼三惡道中,但是形體容貌卻是很殊勝美妙,眼目端正莊嚴,皮膚身體細滑有光澤,人人所樂見:如果有眾生,因為愛欲的煩惱,生起破戒的罪業,由這個緣故,雖然投生三惡道中,但是形體容貌 是殊勝美妙,眼目端正莊嚴,皮膚身體細滑有光澤,人人所樂見。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生於惡道,形容醜陋,膚體粗澁人不喜見:若有眾生,從瞋煩惱起破戒業,以是因緣,生於惡道,形容醜陋,膚體粗澁人不喜見。』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投生於三惡道中,形體容貌醜陋難看,皮膚身體粗糙乾澀,人人都不喜見:如果有眾生,從瞋怒心的煩惱,生起破戒的罪業,由這個緣故,投生在三惡道中,形體容貌醜陋不好看,皮膚身體粗糙乾澀,人人都不喜見。
本經文:『復有業能令眾生生於惡道,身口臭穢,諸根殘缺:若有眾生,從癡煩惱起破戒業,以是因緣,生於惡道,身口臭穢,諸根殘缺。』
語體文:又有業力能使令眾生,投生於三惡道中,身體嘴口臭氣污穢,六根殘缺不全:如果有眾生,從愚癡煩惱,生起破戒的罪業,由這個緣故,投生在三惡道中,身體嘴口臭氣污穢,六根殘缺不全。
本經文:『復有十業得外惡報:若有眾生,於十不善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一者以殺業故,令諸外報,大地鹹鹵,藥草無力。二者以盜業故,感外霜、雹、蟲、蝗蟲等,令世飢饉。三者邪婬業故,感惡風雨,及諸塵埃。四者妄語業故,感生外物皆悉臭穢。五者兩舌業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險谷,株杌槎菜。六者惡口業故,感生外報,瓦石沙礫,粗惡物,不可觸近。七者綺語業故,感生外報,令草木稠林枝條棘刺。八者以貪業故,感生外報,令諸苗稼子實微細。九者以瞋業故,感生外報,令諸樹木果實苦十者以邪見業故,感生外報,苗稼不實,收獲少,以是十業得外惡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惡業,會得到外在依報世界的惡劣果報:如果有眾生,在十惡業中多造惡業,所感召外在依報世界一切外物,全部不具足:第一造了殺業的緣故,使令外在的果報,大地鹹性鹹鹵,藥草無生長能力。第二造了偷盜業的原因,感召外在世界多霜害、冰雹、蟲害、蝗災、蟲損等,使世人飢饉災難。第三造作邪婬業的原因,會感召惡劣的暴風雨,及塵埃的污染。第四造了妄語惡業的原因,感召外在器物都很臭穢。第五造了兩舌惡業的原因,感召大地高低不平,陡峭嶮峻斷崖坑谷的山區,樹株杌槎尖。第六造了惡口業的原因,感生外在依報,多為瓦石沙礫,粗澀可惡的物品,讓人不可觸近。第七造了綺語的原因,感生外在依報,使令草木枝條多刺,森林稠密多荊棘,第八造了貪欲的惡業原因,感生外報,令諸五穀苗稼所結的子或果實很微細。第九造了瞋恨惡業的原因,感生外報,各種樹木水果苦澀。第十造了邪見愚癡的原因,感生外報,果樹五穀苗稼多不結果實,收穫很少。由造了這十種惡業,得到外在依報世界的惡劣果報。
造了十惡業,每一惡業所感召的果報木完全不相同,因果是不會錯亂混淆的,是平等的,是公平的,是必報應的。
本經文:『復有十業得外勝報:若有眾生,修十善業,與上相違,當知即獲十外勝報。』
語體文:又有十種善業,能得到外在依報世界殊勝的果報:如果有眾生,修行奉行十善業,正好與上面所說十種惡業相違反,當知就能獲得外在依報十種殊勝的果報。
如果人人奉行十善業,當下依報大轉變成淨土。
正報感依報,依報隨正報而轉。56億7000萬年公案,人間淨土,彌勒成佛時。
本經文:『若有眾生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一者得妙色好聲。二者有所發言,人皆信伏。三者處眾無畏。四者天人愛護。五者具足威勢。六者威勢眾生皆來親附。七者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
語體文:如果有眾生禮拜佛塔寺廟,可得到十種功德:第一得到美妙色身與好聲音。第二有所發言,他人都會相信服從。第三處在群眾內心無畏懼。第四天神與世人愛護。第五具足有威嚴權勢。第六有威嚴權勢的眾生都會來親近依靠。第七恒常能得到親近諸佛菩薩。第八具足大福報。第九命終上生天界。第十快速證得無生滅的涅槃境界。是名禮拜佛塔寺廟所得到的十種功德果報。
本經文:『若有眾生奉施寶蓋,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蓋,覆護眾生。二者身心安隱,離諸熱惱。三者一切敬重,無敢輕慢。四者有大威勢。五者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大威德者以為眷屬。六者恒作轉輪聖王。七者恒為上首,修習善業。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寶蓋,得十種功德。』
語體文:如果有眾,奉獻布施寶貴的傘蓋,就能得到十種功德果報:第一住在世間有庇蔭力像傘蓋,能掩覆保護眾生。第二身心安穩快樂,脫離一切熱惱。第三受一切人敬重,無人敢輕視怠慢。第四具足很大威嚴權勢。第五累世常得親近諸佛菩薩,有大威德的人做為眷屬。第六時常出生做統治很多國的轉輪聖王。第七恒常做群眾的最上首領,領導群眾修習善業。第八具足很大的福報。第九命終上生天界。第十快速證得無生滅的涅槃聖境,這就名叫做奉獻布施寶蓋,所得到的十種功德果報。
本經文:『若有眾生奉施繒幡,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幢,國王、大臣、親友、知識,恭敬供養。二者豪富自在,具大財寶。三者善名流布,遍至諸方。四者形貌端嚴,壽命長遠。五者常於生處,施行堅固。六者有大名稱。七者有大威德。八者生在上族。九者身壞命終,生於天上。十者速邆涅槃。是名奉施繒幡,得十種功德。』
語體文:如果有眾生奉獻布施繒綢絲織的圓幢扁旛,可以得到十種功德果報:第一處在世間人格高尚就像高懸的幢旛,不論是國王、大臣、親戚朋友、善知識師友等,都會恭敬供養。第二豪華富貴隨意自在,具有大財寶。第三善名流傳遠布,流遍到遠地各方。第四形體相貌端正莊嚴,壽命長遠。第五所生的處所,布施的道行很堅固。第六具有偉大的名號尊稱。第七具有大威德。第八出生在上等種族。第九身體壞滅壽終,上生天界。第十快速證到無生滅的涅槃聖境。這就名叫做奉獻布施繒綢絲織的圓幢扁旛,所得的十種功德果報。
本經文:『若有眾生奉施鐘鈴,得十種功德:一者得梵音聲。二者有大名聞。三者自識宿命。四者所有出言,人皆敬受。五者常有寶蓋,以自莊嚴。六者有妙瓔珞,以為服飾。七者面貌端嚴,見者歡喜。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鐘鈴,得十種功德。』
語體文:如果有眾生奉獻布施鐘鼓佛鈴等法器,可以得到十種功德果報:第一得到講話像清淨梵音的好聲音。第二具有很大的名聲又遠聞。第三自己了知宿世的生命情形。第四所有講出口的話,別人都會恭敬接受。第五恒常有寶蓋,來莊嚴自身。第六有寶珠串成的美妙瓔珞,做為衣服的裝飾。第七面貌端正莊嚴,看到的人都心生歡喜。第八具足很大福報。第九命終上生天界。第十快速證無生滅的涅槃聖境。這就名叫做奉獻布施鐘鼓佛鈴等法器,所得到的十種功德果報。
撞鐘發願文
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證圓通,一切有情成正覺。
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唵 伽囉帝耶莎訶。
本經文:『若有眾生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一者面目端嚴。二者肌膚細滑。三者塵垢不着。四者生便具足上妙衣服。五者微妙臥具覆蓋其身。六者具慚愧服。七者見者愛敬。八者具大財寶。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
語體文:如果有眾奉獻布施衣服袈裟,可以得到十種功德果報:第一面目端正莊嚴。第二肌膚細軟光滑。第三塵埃污垢不着身體。第四出生便具足有上好美妙衣服。第五有微妙臥具覆蓋他的身體。第六內心具有慚愧的法服。第七看到的人都會生愛敬心。第八具有廣大的財寶。第九命終生天。第十快速證涅槃。這就名叫做奉獻布施衣服袈裟,所得的十種功德果報。
布施衣服袈裟又學般若,世世具諸相好如佛。
大般若經云:『若菩薩摩訶薩,欲得世世具諸相好端嚴如佛,一切有情見者歡喜,發起無上正等覺心,速能成辦諸佛功德,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修行度眾生,莊嚴佛土,乃至成佛,不可離佛。
大般若經云:『若菩薩成熟有情,嚴淨佛土,乃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常不離佛。』
本經文:『若有眾生奉施器皿,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器。二者得善法津澤。三者離諸渴愛。四者若渴思水,流泉涌出。五者終不生於餓鬼道中。六者得天妙器。七者遠離惡友。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器皿,得十種功德。』
語體文:如果有眾生奉獻布施碗鉢器皿,可以得到十種功德果報:第一處在世間具有才華像大器。第二能得善法的津液所潤澤。第三脫離各種貪愛渴求的痛苦。第四如果口渴想要喝水,自然有流泉涌現流出。第五始終不會投生餓鬼道中。第六獲得天上美妙的器具。第七遠離惡劣的朋友。第八具足很大的福報。第九命終上生天界。第十快速證得涅槃聖境。這就名叫做奉獻布施碗鉢器皿,所得的十種功德果報。
本經前後提及涅槃有十處之多
四種涅槃: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二、有餘依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       四、無住處涅槃。
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又稱自性清淨涅槃、本來清淨涅槃、性淨涅槃。即是一切法之實性即為真如之理。一切諸法雖為客塵煩惱所覆障,然本來自性清淨,具有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然如虛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又離一切相而無有分別,而且言語、思慮皆泯絶,唯聖者始能自己內證之。
二、有餘依涅槃:略稱有餘涅槃。即是斷盡煩惱障所顯現之真如之理。煩惱障雖滅,然尚餘欲界五陰之身而為所依,故稱有餘依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略稱無餘涅槃。即是出離生死苦所顯現之真理。即煩惱斷盡,所餘五陰之身亦滅,失去一切有為法之所依,自然歸於滅盡,眾苦永寂。
四、無住處涅槃:已斷所知障所顯現之真理。斷智之障,則得生死、涅槃無差別之深智,於二者無欣厭,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與大智大悲相輔,窮未來際利樂有情,然雖起悲智二用而體性恒寂。
四種涅槃之真如理體雖然立場有別,但其真正所顯得者,則為後三種涅槃,因為本來自性清淨涅槃其性本寂,不由實相真如所顯;而後三種涅槃則為滅盡煩惱、依身、所知障後,方顯得者。
若論凡聖一切對於此四種涅槃之具與不具,則一切有情皆具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二乘之「無學」既已斷盡煩惱,故具有有餘依、無餘依二種涅槃;佛悉斷盡煩惱、所知二障,故具四種涅槃。
布施飲食若不精進禪定解脫為食,枉然布施飲食。
本經文:『若有眾生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一者得命。二者得色。三者得力。四者獲得安無礙辯。五者得無所畏。六者無諸懈怠,為眾敬仰。七者眾人愛樂。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
語體文:如果有眾生奉獻布施飲料食物,可以得到十種功德果報:第一得到長命。第二得到美好的色身。第三得到氣力充沛。第四獲得安穩無障礙的辯論口才。第五得到心無任何怖畏。第六無懶惰懈怠,為眾人所敬仰。第七受眾人所愛護樂見。第八具足大福報。第九命終上生天界。第十速證涅槃,這就名叫做奉獻布施飲食,所得的十種功德果報。
布施做功德,要精進,應半勉強,付出相當代價。修行也應半勉強,如戰爭非敗即勝,付出代價。
佛說四十二章經云:『夫為道者,如牛負重,行深泥中,疲極不敢左右顧視,出於淤泥,乃可蘇息。沙門當觀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本經文:『若有眾生奉施靴履,得十種功德:一者具足妙乘。二者足下安平。三足趺柔軟。四者遠涉輕健。五者身無疲極。六者所行之處,不為荊棘,瓦礫損壞其足。七者得神通力。八者具諸給使。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靴履,得十種功德。』
語體文:如果有眾生奉獻布施長靴鞋履,可以得到十種功德果報:第一具足有妙用的車乘。第二腳足底安穩平滿。第三足趺腳背很柔軟。第四遠行或涉水都很輕快健步。第五遠行勞動身體不會極度疲憊。第六所行走的處所,都不會被荊棘、瓦片、石礫等,損壞到他的雙足。第七能獲得神足通的力量。第八具備有佣人可使用。第九命終上生天界。第十快速證得涅槃。這就名叫做奉獻布施長靴鞋履,所得到的十種功德果報。
神足通:又作神境智證通、神境通、身如意通、身通、如意通。指着不論何處皆能來去自如,一念即至,無所障礙。
供養布施香花,心中智慧花不開顯供養,徒勞供養香花。
本經文:『若有眾生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一者處世如花。二者身無臭穢。三者福香、戒香遍諸方所。四者隨所生處,鼻根不壞。五者超勝世間,為眾歸仰。六者身常香潔。七者愛樂正法,受持讀誦。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香花,得十種功德。』
語體文:如果有眾生奉獻布施香花,可以得到十種功德果報:第一住在世間像大家所喜愛的香花。第二身體無臭氣污穢。第三所修福德的香氣與清淨戒行的香氣,薰遍各處所。第四隨着所出生的任何處所,鼻根都不會被損壞。第五才能智慧都超勝世間一般人,所以被眾人所依靠敬仰。第六身體時常清潔有香氣。第七喜愛樂於如來正法,能受持讀誦。第八具有很大的福報。第九命終上生天上。第十快速證涅槃。這就名叫做奉獻布施香花,所得到十種功德果報。
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小善亦可成佛。
法華經云:『或以歡喜心,歌唄頌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若人散亂心,乃至以一華,供養於畫像,漸見無數佛。』
本經文:『若有眾生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一者照世如燈。二者隨所生處,肉眼不壞。三者得於天眼。四者於善惡法得善智慧。五者除滅大闇。六者得智慧明。七者流轉世間,常不在於黑闇之處。八者具大福報。九者命終生天。十者速證涅槃。是名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
語體文:如果有眾生奉獻布施燈火光明,可以得到十種功德果報:第一用智慧觀照世間就像燈火一般的明亮。第二隨着所出生的處所,肉眼不會損壞。第三證得天眼通。第四對於善惡等法,得到善於明辨的智慧。第五能滅除世間的大黑暗。第六證得出世智慧的大光明。第七生死流轉在世間,恒常不會出生在黑暗的處所。第八具有很大的福報。第九命終上生天界。第十快速證得涅槃。這就名叫做奉獻布施燈火光明,所得到的十種功德果報。
一點燈點心燈,心燈不點空點燈,點燈點出自性內的大智慧,破惑證真,見性成佛,是名真點燈。
點燈布施喜捨也是善法,菩提法,成佛智慧法。
大般若經云:『一切善法,菩提分法,若聲聞法,若獨覺法,若菩薩法,若如來法,如是一切,無不攝入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大智慧能演化無量法,無量法攝入大智慧。
證得諸法自性空,見法身空性,無生滅,此即是涅槃。
大般若經云:『諸法自性空,非聲聞作、非獨覺作、非菩薩作、非如來作、亦非餘作、無佛無佛,其性常空,此即涅槃,無生無滅故。』
如來法身不可以色見,具足常住無來無去。
大般若經云:『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不可以色身見。夫如來者,即是法身。如來法身,即是諸法真如法界,真如法界,既不可說有來有去;如來法身亦復如是,無來無去。』
廣欽老和尚證法身:無來無去,無什麼代誌。
證得本性空,是轉凡入聖關鍵,諸佛皆證本性空而成佛故。
大般若經云:『勝義諦者,即本性空,此本性空,即是諸佛所證無上正等菩提。何謂佛眼?即本性空,名為佛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以本性空為佛眼。諸佛出世,無不皆說本性空義。一切法不空無道無果。菩薩摩訶薩,欲證無上正等菩提,應正安住本性空理。』
本經文:『若有眾生恭敬合掌,得十種功德:一者得勝福報。二者生於上族。三者得勝妙色。四者得勝妙聲。五者得勝妙蓋。六者得勝妙辯。七者得勝妙信。八者得勝妙戒。九者得勝妙多聞。十者得勝妙智。是名恭敬合掌,得十種功德。』
語體文:如果有眾生起恭敬心合掌,得十種功德果報:第一能得到殊勝的福報。第二出生於上等種族。第三能得到殊勝美妙的色身。第四能得到殊勝美妙的聲音。第五能得到殊勝對妙的傘蓋。第六能得到殊勝美妙的辯論口才。第七能得到殊勝美妙的信仰心。第八能得到殊勝美妙的清淨戒行。第九能得到殊勝美妙廣學多聞。第十能得到殊勝美妙的智慧。這就名叫做恭敬心合掌,所得的十種功德果報。
法華經云:『或有人禮拜,或復但合掌,乃至舉一手,或復小低頭,以此供養像,漸見無量佛,自成無上道,廣度無數眾,入無餘涅槃。』
釋迦佛往昔在因地單足獨立七天七夜讚佛功德感召快速證涅槃成佛。
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
隨喜讚嘆五種功德:
一、破我執。 二、滅誹謗。 三、證無生。 四、相好莊嚴。 五、速成佛道。
本經文:『爾時,世尊說此法已,道迦長者於如來所,得淨信心。爾時,首迦頭面禮佛,作如是言:我今請佛往舍婆提城,到我父所忉提長者家,願令我父及一切眾生長夜安樂。爾時,世尊為利益故,默然受請。爾時,首迦聞佛所說,心大歡喜,頂禮而退。佛說業報差別經。』
語體文:當時釋迦世尊說此佛法後,首迦長者在如來處所,當下得到清淨信心。那時候首迦長者頭面向佛陀虔誠恭敬禮拜,作這樣說:我現在懇切禮請佛陀前往舍婆提城(即是舍衛城),到我父親的處所忉提長者家裡,但願佛陀能使令我父親與一切眾生,在長夜黑暗的世間能得安樂。當時世尊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就默然接受懇請。那時候首迦長者聽聞佛陀所說的佛法,內心生大歡喜,五體投地向佛陀頂禮而退。佛說業報差別經演講圓滿。
本經所說業報差別,說得微細精準,將善惡因果,一一真相講說浮在大眾眼前。
又將三界六道因果業報,透視明朗化,令大眾正見三界六道生死輪廻真相解剖。
又將三界六道中如何達到出世間證涅槃,也一一講述得清清楚楚,令佛子得大利益,斷三界出六道。
佛說法功德無窮無盡、無量無邊,窮劫讚歎不盡。祝大眾法喜充滿,得大解脫,證大涅槃,福慧莊嚴,同證佛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誌歷史文章存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