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提心咒的意義
準提咒可分為長咒和短咒。短咒僅簡單九個字,它就是準提菩薩的心咒。
「準提心咒」也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心咒。
準提法持的是準提咒,密法修持即是以持咒為重點,咒語本身只是媒介,你要了解其作用在哪裡。當然咒語意思我們不懂,其中原因很多,如法器,個個有其用意,單獨存在時具有個別意義,當它與右手合併時又有一種意義,左手法器和右手法器合併運用時又屬另一種意義。咒語和法器相似,個別有個別的意義,整體有整體的作用,不是語言文字或簡單一句話就可道盡,其中出入甚大。
準提咒亦如此。準提咒分為長咒和短咒,短咒乃是從長咒精簡而來的,但兩者意涵卻不盡相同。長咒「南無颯哆喃 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 怛姪他 唵 折隸 主隸 準提 娑婆訶」大多是稱讚的意思,「南無颯哆喃 三藐三菩陀 ......怛姪他 唵」這部分就是「稽首歸依蘇悉地,我今持誦大準提」的意思,也就是稱讚準提菩薩。
而短咒只有九字「唵 折隸 主隸 準提 莎訶」,它就是準提菩薩心咒。「準提心咒」乃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心咒,那這九個字所表達的是什麼呢?換言之,十方三世諸佛追求的共同目標是什麼?這九個字所表達的就是我們常說的「生命存再、真理存在的實體」。
世間人很簡單,入社會追求的不是名便是利。名利是不是真實的、究竟的,那是另外一回事,但至少他所追求的目標很明確。我們進入佛門就不應該追求名和利,而是該和十方諸佛他們追求一致的目標。這個目標若未能肯定的話,那所修的一切都是盲修瞎練!
很多人不了解學佛所謂何來?人家盛情邀請所以就跟著來了,叫他念佛就跟著念、叫他拜佛也跟著拜,這不叫學佛!唯有把握住佛法真實義和最高目標,你才能真的精進;所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心」,就是發這個心。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追求最高無上目標,必須將它肯定下來,這個咒語就等於此。不過,每次結齋都要唸此咒,十方三世諸佛所追求的,是要大家吃飽飯唸一遍嗎?未免太沒意義!所此這九字心咒須要為大家解釋一番。
一、「唵」
頭一個字「唵」就是法,法就是真理。一切諸法、一切真理本來如此,「本不生義」,本來就在那裡。
禪宗有個公案!某天年輕師父問老和尚:
「師父啊!烈日當空,你怎麼在田裏鋤地,弄得一身大汗。」
老和尚答:「對阿!烈日當空。」
弟子道:「烈日當空,你可以休息啊!」
老和尚回:「有啊!我是在休息。」
弟子道:「休息怎麼在這裏?」
老和尚又答:「對啊!我就在這裏休息。」
弟子又問:「若是在休息為什麼如此汗流浹背?」
老和尚回答說:「因為太陽在這裡阿。」
要是我們可能會想:那是因為我們業障大,所以得在太陽底下辛勤流汗!其實,太陽在這裏,所以汗流夾背;如果太陽不在這裏,就不會汗流夾背!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太陽在此,我也在此,所以我流汗,很自在嘛!這跟業有什麼關係?強要附會所以才變成業!諸法真理就是如此,各位看得到、感受得到嗎?
「不生」,不是沒有,它就是在此,真理是無所不在,所以叫「存在」,法界皆如此。法,本不生義,在四十二字母是屬「阿」字門,而這裡「唵」也具有同樣意思。就整個法界的定義來說,法界的本體叫「阿」,法界的作用叫「唵」,音是如此發音,所以「唵」還具有「一切法本不生義」的意思。
二、「折棣」
折隸的「折」,就是「一切諸法本無行義」,無行、無作就對了。諸法本如此,雖曰「無行、無作」,卻包括一切動態、靜態都在內。譬如火山爆發只是一相而已,並不由誰指揮、發動。萬物在這世間成立,皆是因緣和合。
譬如,我現在拿「這個東西」來擦臉,你說它是毛巾;拿來擦桌子,你說它是抹布,那它究竟是毛巾還是抹布?其實並無差別,「它」依舊如此,但與不同的因緣結合,所得就不同。
折隸的「隸」字,則是一切諸法無相義。你可能很難想得到怎麼無相?每個東西都有相,例如「水」是一相,若結冰時又是一相,加熱變水蒸氣又是另外一相。但要知道,不管稱水也好、冰也好、水蒸氣也行,那都是你的命名,它本身還是那個東西,而它的相的名字是你幫它取的。
美醜、香臭,都是人為的立場。它本來無相,法界的一切只是存在,它只是在那裡而已,好、壞都是人的分別,它如如不動,法界中一切法,如此而已。
三、「主隸」
第四個字是「主隸」的「主」。「主」字的意思是「諸法本無起住義」,一切法本來就沒有「成、住、壞空」,這都是我們自己說的。有成住壞空都是我們講的。
杯子出現在此叫作「住」;尚未製造成杯子前,從礦中提煉出原料,再經過技術模具做出來,這前階段叫「成」;過一段時間因為某種因緣,杯子破掉了,那就叫做「壞」;用掃帚和畚箕把它掃出去,那就「空」了;這叫成住壞空。這樣舉例好像真的有「成住壞空」,但這其實是人為冠上去的名稱。東西壞了就撿起來傷心,可惜一陣子才甘願放下,這個傷心就是你的業,因為你執著嘛!
「諸法本無起住義」,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的心,修行就是修這個錯誤顛倒的心。這個心很可怕,我們往往不自知,反而經常將這可怕、醜陋的心,一再地粉飾得很美麗。
主隸的「隸」字,是「諸法無染著義」,也就是沒有被污染到。一切法本來就是這樣,黑的就黑的,白的就白的。我們叫它作黑的或白的、香的或臭的,那都是我們人為作意,然而它本來就那樣。
就像人與人相處,原本大家都一樣,但因人多,你要起作用時就會去分別:眼睛分大小、鼻子分挺塌……,凡此種種分別都根據知識而來,都是人為的添加、依附,但任何一個人實際上只是存在而已。當人接觸的環境愈廣,遭遇到的人與事愈多,就愈會加以仔細分類辨別,但這樣的分類會把一切法給污染了,也就成為我們痛苦的來源。
四、「準提」
第六個字是準提的「準」字,是一切法無等覺義。「等覺」是第二,無等覺即一切法皆平等、殊勝、妙覺,本來便是如此,意即一切法全是第一,不是第二。當我們去區分一級品、二級品、三級品時,社會的對立即形成。只要一區別,對立便產生,而修行是要恢復這本來的真實義。
準提的「提」字,是「諸法本無取捨義」,不作區別,修行便告開始。法本身無取亦無捨。取是貪取,大家要捨,結果捨去了嗎?說不貪,事實上愈來愈貪。法界中一切真理就如一塊磁鐵,靜靜地待在那裡,既不相吸亦不相斥。但加上我們的附帶意義後,便成了互相吸引、有了分類。諸法本無取捨,真理沒好壞,好壞是平等的,這個法界無好壞,都是你自己想的。
五、「娑訶」
娑訶的「娑」字,指的是「諸法並無言說義」,諸法就是如此這般,無好亦無壞,從不說什麼,只是存在而已。
第九個字是娑訶的「訶」,即「諸法如實義」。本來的面目就是這樣,但我們會起分別,說它是這樣而不是那樣,這都是人為強加的分別。事實上,一切法的存在就是存在。
在翻譯這九個字時,第一個字「唵」我翻成「諸法本無生義」,並不說本來沒有。第九個字翻成「諸法如實義」,諸法它本來就是如此,並沒有稱之為「無」。第二字到第八個字分別是「本無行義」、「本無相義」、「本無起住義」、「本無染著義」、「本無等覺義」、「本無取捨義」、「本無言說義」。意思是說,從頭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全都是說本來面目,其中第一和第九個字是「總說」,中間七個則是「別說」,以此作為區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