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什麼意思呢?請參見下面的潛釋:
先做個補充說明,我們在閱讀下面的淺釋前,請各位先了解,關於佛菩提道的修行,
根據《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之內容:總共分為五十二位階,而這五十二個位階,
也就是我們此篇的主題了。
壹、什麼是十信呢?
一、信心:謂心與理冥,決了無疑,妙信純真,恒住中道。
經云:妙信常住,一切妄想,滅盡無餘,中道純真,名曰信心。
二、念心:謂真信明瞭過去未來劫中,出生入死,憶念無忘。
經云:無數劫中,捨身受身,皆能憶念,得無遺忘,名曰念心。
三、精進心:不雜曰精,無間名進,謂唯以念心精明,進趣真淨之地。
經云:唯以精明,進趣真淨,名精進心。
四、慧心:善入佛法,造心分別為慧,謂精進之心,即已現前,則純真之慧,
自然發顯。
經云:心精現前,純以智慧,名曰慧心。
五、定心:謂念慮皆忘,寂用無心,則慧性明徹,湛然不動。
經云: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曰定心。
六、不退心:謂定光顯發,慧心明徹,知道不遠,進修無懈。
經云:定光發明,明性深入,唯進無退,名不退心。
七、護法心:謂心進無退,則能保護任持一切佛法,而佛之氣分,與己相接。
經云:心進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來,氣分交接,名護法心。
八、回向心:回即回轉,向即趣向,謂以護法心微妙之力,感佛之光來照,又複
回光,以向於佛,猶如雙鏡交照,光輝互現也。
經云:覺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名回向心。
九、戒心:謂心回向佛,則於淨戒,安住不失。
經云:心光密回獲佛,常凝無上妙淨,安住無為,得無遺失,名曰戒心。
十、願心:謂由心住淨戒,而得自在,故能遍遊十方世界,化導眾生,隨其所
願,悉皆滿足。
經云:住戒自在,能遊十方,所去隨願,名曰願心。
貳、什麼是十住呢?
三藏法數雲十住者:謂菩薩約位進修,以妙覺為本,此覺由位而入,入則能住,
故自發心住,至灌頂住,通為十種也:
一、發心住:謂由前十信,相躡進修,作真方便,顯發十住之心。此心真精,
發本明耀,令彼十信之用,於明耀中,遍互涉入,圓成一心之德。
經云:以真方便,發此十心,心精發輝,十用涉入,圓成一心,名發心住。
二、治地住:謂由前所發之心,淨如琉璃。所證之理,顯若精金。因此妙心,
契於理地。
經云:心中發明,如淨琉璃,內現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三、修行住:修行者,起行造修也。謂前發心治地二住之智,俱已明瞭。
由明瞭故,遍游諸行,皆無留礙。
經云:心地涉知,俱得明瞭,遊履十方,得無留礙,名修行住。
四、生貴住:謂由前妙行冥契,妙理將生,為法王子,故曰生貴。
經云:行與佛同,受佛氣分,如中陰身,自求父母,陰信冥通,入如來種,
名生貴住。
五、方便具足住:謂由前妙行,既與佛同,則自行利他,善巧方便,具足不缺。
經云:既遊道胎,親奉覺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六、正心住:謂前行相,雖與佛同,心相有異,未名正心,至此則心相不異,
方名為正。
經云: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七、不退住:謂前心行二相,既與佛同,則佛身佛心,二種合成,日以滋益,
漸漸增長,唯進無退。
經云:身心合成,日益增長,名不退住。
八、童真住:體微曰童,謂其體雖微,已具佛十身靈妙之真相矣。
經云:十身靈相,一時具足,名童真住。
九、法王子住:謂自發心至生貴,名入聖胎。自方便具足至童真,名長養聖胎。
至此長養功成,名出聖胎。既出胎已,則為佛之真子,而繼紹佛
種也。
經云:形成出胎,親為佛子,名法王子住。
十、灌頂住:謂表菩薩既成佛子,堪行佛事,佛以智水,而灌其頂,猶如刹利轉
輪王之子受職,而父王以大海水灌其頂也。
經云:表以成人,如國大王,以諸國事,分委太子,彼刹利王世子長成,陳列
灌頂,名灌頂住。
参、什麼是十行呢?
一、菩薩修行之五十二階位中,指第二十一至第三十位所修之十種利他行。
又作十行心。
1、歡喜行,菩薩以無量如來之妙德,隨順十方。
2、饒益行,善能利益一切眾生。
3、無嗔恨行,修忍辱,離嗔怒,謙卑恭敬,不害自他,對怨能忍。
4、無盡行,又作無屈撓行。菩薩行大精進,發心度一切眾生,令至大涅盤而
無鬆懈。
5、 離癡亂行,常住正念不散亂,於一切法無癡亂。
6、善現行,知無有法,三業寂滅,無縛無著,而亦不舍教化眾生。
7、無著行,曆諸塵刹供佛求法,心無厭足,而亦以寂滅觀諸法,故於一切無
所著。
8、尊重行,尊重善根、智慧等法,悉皆成就,由之更增修二利行。
9、善法行,得四無礙陀羅尼門等法,成就種種化他之善法,以守護正法,令佛
種不絕。
10、真實行,成就第一義諦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語行相應,色心皆順。
二、修十行之目的有四個:
1、厭有為。
2、求菩提、滿佛德。
3、欲於現在、未來世中救度眾生。
4、求實際、證法如。以是故修諸行。
有關菩薩于何階位修此十行,經論或以為三賢位之一,或六種性中之性種性,
或五位中之資糧位。〔舊華嚴經卷十一之十行品、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八、
大乘義章卷十四、華嚴五教章卷二〕
三、菩薩之十種修行即:
1、信,信仰佛、法。
2、悲,拔眾生苦。
3、慈,施樂與眾生,對諸眾生而起眾生緣,知眾生無實體、自性而起法緣,
觀五蘊之空而起無緣。
4、舍,行內外二施,令眾生心安。
5、不疲倦,指行世間、出世間之行而不疲倦。
6、知經書,指知五明。
7、知世智,知曉世間實際之事、義。
8、慚愧,恥罪過而生慚愧。
9、堅固力,自守佛道而不退失,更能向上轉進。
10、供養,供養諸佛及如其教說修行。
〔舊華嚴經卷二十三、菩薩地持經卷三、卷七、十地經論卷三〕
四、十行攝善法即:
1、慈悲行(不殺生)
2、少欲行(不偷盜)
3、淨梵行(不邪淫)
4、諦語行(不妄語)
5、明慧行(不飲酒)
6、護法行(不說人過)
7、息惡推善行(不自贊毀他)
8、財法俱施行(不慳法財)
9、忍辱行(不嗔恚)
10、贊三寶行。〔禪戒篇〕
五、又指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
肆、那什麼是十回向呢?
菩薩修行階位中的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又作十回向心,略稱十向。
回即回轉,向即趣向;所謂回向,即起大悲心救度眾生。回轉十行之善,
向於三處,即:真如實際是所證、無上菩提是所求、一切眾生是所度;
以能回之心及所回善行,向彼萬類,圓滿梵行,等入法界。
此十回向略如下列:
一、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回向:又名救護眾生相回向、救護眾生回向;
謂行六度四攝等救護一切眾生,怨親平等。
二、不壞回向:又名不壞一切回向;謂于三寶得不壞信心,回向此善根,令眾生
獲得善利。
三、等一切佛回向:又名等一切諸佛回向、平等一切佛回向、等諸佛回向;
謂效法三世佛,以不著生死、不離菩提修習回向之位。
四、至一切處回向:又名遍至一切處回向;謂經由回向力以所修善根供養一切。 三寶、利益一切眾生。
五、無盡功德藏回向:又名無盡功德回向、無盡藏回向;即隨喜一切無盡善根,。 回向是等功德,莊嚴諸佛刹,以得無盡善根。
六、隨順平等善根回向:又名隨順堅固一切善根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
回向所修施等善根,為佛所守護,能成一切堅固善根。
七、隨順等觀一切眾生回向:又名等心隨順一切眾生回向、等隨順一切眾生回向;
謂增長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眾生。
八、如相回向:又名真如相回向;謂順真如相而回向所成種種善根。
九、無縛無著解脫回向:又名無縛無著解脫心回向、無縛解脫回向、無縛無著回向;
謂於一切法無所取執縛著,行普賢行,以無縛著解脫之心
回向所習諸善,饒益群生。
十、法界無量回向:又名入法界無量回向、法界無盡回向;指修習一切無盡善根,
以此回向,願求法界差別無量功德。
伍、那什麼是十地呢?
十地是指發願要成佛的眾生在菩薩道修行路上必須經過的十個次第,這十個次第
分別是:
一、歡喜地,菩薩既滿初阿僧只劫之行,初窺心性,破見惑,證二空理,成就檀波
羅蜜,生大歡喜。
二、離垢地,菩薩斷思惑,除毀犯之非,使身清淨,成就戒波羅蜜,離一切垢。
三、發光地,菩薩滅無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羅蜜,心光開發。
四、焰慧地,菩薩于三十七道品,圓滿具足,進而修習力無畏,不共佛法,遠離
懈怠,成就精進波羅蜜,使慧焰熾盛。
五、極難勝地,菩薩為利益眾生,外習諸技藝,內成就禪波羅蜜,極難制勝。
六、現前地,菩薩住解脫法門,修空無相無願三昧,成就般若波羅蜜,使現前差
別盡泯。
七、遠行地,菩薩斷諸業果細現行相,起殊勝行,廣化眾生,成就方便波羅蜜,備
遠行資糧。
八、不動地,菩薩住無生忍,斷諸功用,身心寂滅,猶如虛空,成就願波羅蜜,於
涅盤心,湛然不動。
九、善慧地,菩薩滅心相,證智自在,具大神通,善護諸佛法藏,成就力波羅蜜,
善運慧解。
十、法雲地,菩薩廣集無量道法,增長無邊福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依上中下根,
為說三乘,成就智波羅蜜,有如大雲,雨大法雨。
陸、什麼是等覺及妙覺呢?
一、等覺:
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行中,第五十一位名為等覺,由十地道種智成就故入此地,
此地應修一切種智,圓滿等覺地無生法忍。
等覺菩薩的修行法門就是百劫修相好:無一時非捨命時,無一處非捨命處。
在這百劫中,於一切時地廣施內財外財,完全是在修集福德,是在與眾生廣結
善法因緣,實際履踐無我法—對自己的五陰完全沒有任何執著—使得極微細的
我執習氣,能夠斷除淨盡,以之圓滿三十二大人相,及無量的隨形好。
二、妙覺:
菩薩百劫於一切所知境中,斷除所知障中極微細執著愚痴,及修集福德滿足已,
成最後身菩薩,住兜率天觀察世間時節因緣;
當眾生法緣成熟時,即降神母胎受生長大,示現出家修行,最後一夜頓斷久遠
劫來,故意所留一分極微細煩惱障,及頓斷最後一分極微細所知障,金剛喻定
現前,究竟成佛,成三界尊,入如來地,成就四種涅槃,四智圓明,是名無上
正等正覺,十號具足之人天導師。
柒、聖嚴法師開示,菩薩示什麼意思:
菩薩,這也是梵文的音譯,並且是簡譯,全譯是「菩提薩埵」。
祂它的意思,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菩薩,便是覺有情。
有情是指有情愛與情性的生物,那也就是動物。
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並且也能覺悟一切眾生的痛苦,同情一切眾生的痛苦,進而
解救一切眾生的痛苦。
所以,通俗都將樂善好施及扶困濟厄的人,稱為「菩薩心腸」。
菩薩的本義,和民間的觀念大不相同,菩薩是信佛學佛之後發願自度度人乃至拾
己救人的人。所以,泥塑木彫的土地城隍牛鬼蛇神,絕對不能稱為菩薩。
菩薩是眾生成佛的必經身份,眾生要成佛,必須先發大願心,最主要的有四條,
稱為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
上誓願成。」可見,要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菩薩,並不容易。
不過,從最初的發心發願,直到成佛為止,都可稱為菩薩,所以有凡夫菩薩與賢
聖菩薩的不同。通常在佛經中所說的菩薩,都是指的聖位菩薩,菩薩共分五十二
個階位,只有十二個階位是聖人,那就是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
其實,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
中國人最熟悉的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便是等覺位的
大菩薩。
捌、參考、參見、文獻:
一、菩提道之分類:
1、大乘:佛菩提道
2、二乘:解脫道
3、中乘:緣覺菩提
4、小乘:聲聞菩提
5、緣覺菩提、聲聞菩提合稱二乘菩提
二、五十二位階:
1、十信位: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
「佛告敬首菩薩:『佛子!吾今略說名門中一賢名門,所謂初發心住,未上
住前有十順名字。菩薩常行十心。所謂信心、念心、精進心、慧心、定心、
不退心、迴向心、護心、戒心、願心。
佛子,修行是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佛說:
「佛子!若退若進者,十住以前一切凡夫法中發三菩提心,有恆河沙眾生,
學行佛法信想心中行者,是退分善根。諸善男子!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
修行十信得入十住。」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
「佛子!發心住者,是人從始具縛凡夫,未識三寶聖人,未識好惡因之以果,
一切不識不解不知。佛子!從不識始凡夫地,值佛菩薩教法中起一念信便
發菩提心;是人爾時住前名信想菩薩,亦名假名菩薩,亦名名字菩薩。其
人略行十心,所謂信心、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戒心、迴向心、護法
心、捨心、願心,復行十心。
所謂十善法五戒、八戒、十戒、六波羅蜜戒,是人復行十善。若一劫二劫
三劫修十信,受六天果報,上善有三品,上品鐵輪王化一天下,中品粟散
王,下品人中王,具足一切煩惱,集無量善業亦退亦出。
若值善知識學佛法,若一劫二劫方入住位;若不爾者常沒不出,住退分善
根如上說。」
由上經文知:
十信位—發心住未上住前—仍是具縛凡夫,對佛法及善知識等一切不識不
解不知;若能信受善知識,精進所學,方入發心住位,否則常沒不出,故
在這十個修集對佛法信心的位階,修行人有時候進步一點,有時候退步一
點點,這樣要一劫或甚至要到十劫,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十住位中。
2、十住位:
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行中的十住、十行、十迴向位,合稱為三賢位;
第二個十位名十住,十住位又叫作「十發趣」,就是說有十個層次讓你發起
那個心,趣向佛菩提道及大乗的解脫道。
十住位的修行是從初住位的布施到十住位的見性,這階段是習種性的人,也
就是凡夫的習性還很重,因為還沒有進入修道位;六住位前外門修學菩薩六
度波羅蜜,七住時般若正觀現前明心真見道後,還要熏習很多般若別相智及
熏習入地所必須有的道種智,以及熏習一切種子更深細的一切種智法義。
3、十行位:
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行中,第三個十位名十行位。
十行位又叫作「十長養」,長養菩提心,長養菩薩應該有的聖性,才能具
足菩薩性。
這個階段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去發起聖性;發起聖性最重要的就是把我執降
伏,也就是把習種性位的凡夫習性消除掉,因為有我見、我執,會落在
「我、我所」上面的凡夫習性,讓那些習性不會再現行,才算是十行位性種
性的修證圓滿。
4、十迴向位:
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行中,第四個十位名十迴向位。
十迴向位又叫作「十金鋼」,從初迴向到十迴向都是金鋼行,初迴向位叫作
「救護一切眾生離開眾生相迴向」,所有的身、口、意行都是為了救護眾生,
使我們所救護的眾生可以離開眾生相。
眾生相就是 五蘊相,五蘊相就是我相,以五蘊為我、以覺知心為我、以十八界
為我。眾生相也就是《般若經》所講的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都從我見相而生;要讓他們瞭解「我相、眾生相是輪迴的根本」,當眾生瞭解
這個道理後才能離開眾生相;
所以想要救護眾生離開邪知、邪見,一定要作摧邪顯正的金鋼行,讓他們斷除
我見;在初迴向位這些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能做得下去,二迴向、三迴向的菩薩
行就不是難事了,都可以一步一步去把它完成,因為金鋼心已經生起來了,這
時候就能一步一步邁向十迴向滿心位。
5、十地:
菩薩五十二位階修行中,第五個十位名十地。別教菩薩悟後歷經習種性、
性種性、道種性之修行;具足人無我性的現觀,也生起法無我性的現觀智慧,
發起道種性及聖種性,增上慧學也跟善知識熏習圓滿通達了,進入通達位前再
發起增上意樂,於佛前發十無盡願,便是證得通達位功德,有了無生法忍而進
入初地。
從初地至等覺為修道位,入初地後修學唯識學的百法明門,也就是修學法無我
的現觀,具足修證猶如鏡像的現觀—初地滿心位的無生法忍。初地菩薩了知十
地相已,心大歡喜,佛道次第瞭然於心,已知十地諸相善加觀察開悟覺知,即
依十地漸修次第精進修學,循序而進,終能超越第九地—善慧地—證得第十法
雲地境界。
如是十地,總攝有為無為功德以為自性。與所修行,為勝依持,令得生長,
故名為地。在此十地漸開佛眼,成就一切種智,已屬聖性。
6、文獻: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佛說:「舍利子!諸菩薩摩訶薩從初發心修行
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方便善巧、妙願、力、智波羅蜜
多,住空、無相、無願之法,即能超過一切聲聞、獨覺等地,能得菩薩不
退轉地,能淨無上佛菩提道。」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上「:佛子!所謂:
留伽度(秦言發心住)、留諦迦度(秦言治地住) 、留羅伽(秦言修行住) 、
留摩阿(秦言生貴住) 、安婆沙(秦言方便具足住) 、毘跋致(秦言正心住).
阿毘跋致(秦言不退住) 、必叉伽(秦言童真住) 、必阿羅(秦言法王子住) 、
流止迦(秦言灌頂住) 、度伽阿(秦言歡喜行) 、度安爾(秦言饒益行) 、
度只羅(秦言無瞋恨行) 、度和差(秦言無盡行) 、度利他(秦言離癡亂行) 、
度生婆諦(秦言善現行) 、度沙必(秦言無著行) 、度阿訶(秦言尊重行) 、
度佛何(秦言善法行) 、度叉一婆(秦言真實行) 、羅諦流沙(秦言救護一切眾
生迴向) 、羅曇沙(秦言不壞迴向) 、必白伽(秦言等一切佛迴向) 、
法必他(秦言至一切處迴向) 、佛度陀(秦言無盡功德藏迴向) 、
羅叉必(秦言隨順平等善根迴向) 、師羅叉伽(秦言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 、
波訶諦(秦言如相迴向) 、波羅提弗陀(秦言無縛解脫迴向) 、
達摩邊伽(秦言法界無量迴向) 、鳩摩羅伽(秦言逆流歡喜地) 、
須阿伽一波(秦言道琉璃離垢地) 、須那迦(秦言流照明地) 、
須陀洹(秦言觀明炎地) 、斯陀含(秦言度障難勝地) 、
阿那含(秦言薄流現前地) 、阿羅漢(秦言過三有遠行地) 、
阿尼羅漢(秦言變化生不動地) 、阿那訶(秦言慧光妙善地) 、
阿訶羅弗(秦言明行足法雲地) 、摩訶一和沙(秦言無相無垢地) 、
娑伽婆伽婆佛陀(秦言妙覺者無上地)。」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發心住者是上進分善根人,若一劫二劫一恆二恆
三恆佛所,行十信心信三寶,常住八萬四千般若波羅蜜,一切行一切法門
皆習受行,常起信心,不作邪見十重五逆八倒,不生難處常值佛法,廣多
聞慧多求方便,始入空界住空性位,名為住。治地住者常隨空心淨八萬四
千法門,清淨白故名治地住。長養一切行故,名修行住。生在佛家種性清
淨故,名生貴住。多習無量善根故,名方便具足住。成就第六般若故,名
正心住。入無生畢竟空界,心心常行空無相願故,名不退住。從發心不生
倒,不起邪魔破菩提心故,名童真住。從佛王教中生解,當紹佛位故,名
法王子住。從上九觀空,得無生心最上故,名灌頂住。」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從灌頂心進入五陰法性空位,行八萬四千般若波
羅蜜,故名中十行佛子,就中始入法空,不為外道邪論所導入正位故,名歡
喜行。得常化一切眾生皆法利眾生故,名饒益行。法實得法忍心無我無我所
故,名無瞋恨行。常住功德現化眾生故,名無盡行。命終之時無明鬼不亂不
濁不失正念故,名離癡亂行。生生常在佛國中生故,名善現行。於我無我乃
至一切法空故,名無著行。三世佛法中常淨順故,名尊重行。說法授人動成
物則故,名善法行。二諦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真實行。」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下:「從真實心入眾生空無我空,二空平等無別,一觀
相一合相,學習百萬億般若波羅蜜空觀故,迴易前後心心,觀唯明明寂滅,
長養上地明觀法故,迴因向果;復以無量心不捨不受故,十向法如是。
常以無相心中,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諸受,迴易轉化故,名救護
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觀一切法但有受但有用但有名,念念不住故,名
不壞迴向。三世諸佛法,一切時行故,名等一切佛迴向。以大願力入一切
佛國中,供養一切佛故,名至一切處迴向。以常住三寶授與前人故,名無
盡功德藏迴向。習行相善無漏善而不二故,名隨順平等善根迴向。以觀善
惡父母無二,一相一合相故,名隨順等觀一切眾生迴向。常照有無二諦一
切法一合相故,名如相迴向。以諸法無二般若無生二諦平等,過去一合相
、現在一合相、未來一合相故,名無縛解脫迴向。覺一切法第一義諦中道
無相一切法皆一照相故,名法界無量迴向。」
大正藏《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三十四(八十華嚴)
大正藏《成唯識論》卷九:「言十地者,一、極喜地。初獲聖性具證二空,
能益自他,生大喜故。二、離垢地。具淨屍羅,遠離能起微細毀犯煩惱垢
三、發光地。成就勝定大法總持;能發無邊妙慧光故。四、焰慧地。安住
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慧焰增故。五、極難勝地。真俗兩智,行相互
違;合令相應,極難勝故。六、現前地。住緣起智,引無分別最勝般若,
令現前故。七、遠行地。至無相住功用後邊,出過世間二乘道故。
八、不動地。無分別智,任運相續相用煩惱,不能動故。九、善慧地。成
就微妙四無礙解,能遍十方,善說法故。十、法雲地。大法智雲,含眾德
水,蔽一切如空麤重,充滿法身故。」。
大正藏《成唯識論》卷十:「涅槃義別略有四種,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
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
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智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二、有餘依
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
名涅槃。四、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
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一切有情皆有初
一,二乘無學容有前三,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大正藏《妙法蓮華經》卷二:「舍利佛!汝於未來世,過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劫,供養若干千萬億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得作佛,號曰
華光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
天人師、佛、世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