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音寺 〒 站務公告 ::
1、參訪方式、地圖路線!
2、本站最佳瀏覽環境Google Chrome瀏覽器。
3、本寺為清靜佛寺,謝絕乩童...等,入內辦事。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禪修教學] 習禪調心法

本文目錄:
  壹、對治散亂心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一、以「安那般那」禪法治心
   二、以「正知」調伏惛沈與掉舉
   三、其他
  貳、習禪最大的障礙是懈怠,如何對治?
  參、「不作行」與「作行」的心理障礙如何對治?
 
壹、對治散亂心的最佳方法是什麼?

  一顆未經訓練的心,通常是好分別、好思惟、好妄想、好貪取的,所以佛陀把凡夫眾生的心形容為「心猿意馬」。我們之所以會有貪欲、瞋恨、癡愛等煩惱,除了對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理〉不明白的原因之外,主要還是由於心的散亂、貪取所引起。如何才能改善胡思亂想,以及貪欲執取的壞習慣呢?在此提供一種簡單易學的方法給大家修練,此法名為「安那般那禪觀法」,是釋迦牟尼佛親傳的法門。

 一、以「安那般那」禪法治心:

   何謂「安那般那禪觀法」,「安那般那」是梵文的譯音,翻成中國話是觀出息入
   息之意。這觀出息入息的方法,如果按照經典的記載,完整的應該有六種因相。

   第一是「數息觀」、第二「隨息觀」、第三「止息」、第四「觀息」、
   第五「還息」、第六「淨息」。

   所以這個安般禪觀法從數息起修一直到結束,總共有六種修法。初學者須依次
   第而修,老參則隨拈一法皆可修。

   現僅就「數息觀」與「隨息觀」作說明,以作為大家初階調心的入門方法,先
   明「數息觀」:

   所謂「數息觀」即是依於出息、入息進行數目字的念數,而且須邊數邊觀察,
   看心意有否安住在對呼吸與數目字念數的觀察上,故名「數息觀」。

   當出息時,把注意力集中在數出息的數目字上,每呼出一口氣,數一個數目字,
   數到第十,再回頭從第一數起,如是週而復始,綿密念數,名為「數出息」,

   或者於入息時觀察念數,方法與數出息同,名為「數入息」,若能數到心無雜
   念;而達到不必刻意用心,即能自然念數之時,身心便會有異常愉悅的感受產
   生,這即是修練數息觀得「定」的證明。

   此外,在數目字的念數上,除了從一至十的數法外,亦可作十、九、八、七……
   的逆向數法,或作一、三、五……,或二、四、六……,乃至五、十、十五、
   二十……等順向不定式的數法,以防止因固定數一法,而讓數息觀的修練產生
   機戒化的厭倦,減弱對念數的專注力,導致雜念的活躍,或昏睡現象的產生,
   因此適時的變換數息方式,是必要的。

   其次是「隨息觀」,又稱「觀呼吸」,我們每個人都有呼吸,你現在感覺你的
   呼吸看看,我目前提醒你感覺,你就馬上注意到呼吸,其實這個呼吸自從我們
   從娘胎出來之後,它就一直跟我們在一起,我們可以反省想想,我們曾幾何時
   去認識它,更不用說照顧了。這呼吸與我們那麼親,不管我們對它重不重視,
   它就是一直跟著我們,所以它是我們最親的人、最忠實的朋友。你就用觀呼吸
   的方法,好好的認識呼吸,一旦跟呼吸成了好朋友,在生活中就會受用不盡。

   觀呼吸,怎麼觀?

   呼吸是你有注意它,它也呼吸,沒有注意它,它也呼吸。所以它是自然的,就
   著我們身體的所需一直在呼、吸、呼、吸,目前你就用現在的注意力去觀察它
   在呼、吸,進、出,但是可不能因為觀察呼吸的出入現象,而干擾、驚嚇到
   「它」,讓它原有的那種自然失去了,變成是你去控制它的長、或短、或粗、
   或細、或急、或緩,如果是這樣就不對了。

   你觀呼吸的當下,你只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知道,空氣已經吸進來了,又
   吐出去了。當你吸進來的時候,如果你是吸到胸部,你就只是知道空氣已經吸
   到胸部,吸到腹部就吸到腹部,你只是自然的覺察就好。

   好!現在你再感覺看看,你吸氣進來的時候是吸到哪裡?

   我想你一定能體會到,哦!我是吸到胸部,哦!我能吸到腹部,就是這樣觀察。
   你再觀察空氣吐出去了,吐出去的時候鼻孔有感覺。所以觀呼吸就是對氣息的
   出、入,你要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吸氣時知道它從鼻孔、胸部、到腹部,如
   果不能到腹部就只是到胸部。呼氣時,知道它從腹部、胸部、到鼻孔。

   這個方法就是這麼簡單。一旦你觀察到讓你的身心完全達到放鬆、自然、專注、
   清醒、清楚、明白的時候,你的心就會自然安住在從鼻孔到肚臍的氣管兩頭跑
   來跑去,你的氣息會跟心相依相靠在一起,身體覺得鬆軟、舒服,再進階則是
   覺得全身毛細孔都在呼吸,心會進入一種較專注、寧靜的狀態之中,於是
   「禪悅」便生起來了。

   總之,「安那般那禪觀法」(觀出息、入息〉非常簡單、安全、容易、穩當,
   而且修起來很從容。自然呼吸的過程,它就在影響我們整個身體,它會因氣息
   的調順,而帶動我們整個身體氣血通暢,所以我們坐禪坐久了,就會有氣動現
   象。到最後任督脈、奇經八脈會打通。

   我們佛教雖不強調修氣功,但事實上「安般禪觀法」的初修,就是在練氣功,
   當然它不只是為了練氣功,重點是在於修心得定,以及要從「安般禪觀法」
   開展出般若智慧來,這個才是修安般禪的主要目的。

 二、以「正知」調伏惛沈與掉舉:

   掉舉是一種貪欲習性。禪坐時,染著可愛境,心好飄動,不得自在、寧靜,
   此即掉舉之相。惛沈是一種愚癡習性,當禪坐稍久,感覺心意逐漸惛暗,攝
   心力量低弱,對於所緣對象不能安穩、明顯,頭漸向下低垂,此即惛沉之相。
   以正念攝心,能達到了安住所緣對象的階段時,就要進一步以「正知」,來
   滅除惛沈與掉舉的過失。

   初修時,妄想紛飛,或者惛沈闇昧,與修禪定不相應的重大過失容易覺知,
   這不是這裏所要說明的。目前要說的是:心念既能安住於所緣的禪觀對象,
   還要做到能覺了微細的惛沈與掉舉。如不能覺了,或誤以為定力安穩,那就
   會停滯而不再進步;日子一久,反而會退落下來。此點極為要緊!

   但是,要如何證明惛沈與掉舉的存在?正知又要如何才能生起呢?

   假如在修習中,覺得影像不安定,不明顯,或覺得心力低弱,不能精進,這
   就是微細沈掉存在的明證。這只要正念安住,相續憶念,綿密的照顧所緣對
   象,就能生起「正知」,知道惛沈與掉舉已生起了,或要起來了,能使心不
   入沉掉流中,則沉掉自然消失。

 三、其他:

   以「正知」調伏掉舉與惛沉,是最根本的處理方法,但在沈掉嚴重得不容易
   遣除,導致「正知」無法生起時,就應該修特別的對治法,說明如下:

  1、調伏掉舉(妄想〉:
   (1)將心念向下放,繫緣臍下二吋半處(丹田〉,全身放鬆;心既下沉,
      則輕浮亂想自然制伏。
   (2)修無常等可厭患想──看清楚所想的內容,然後默念「放下」,並提醒
      自己: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不必執著;活在現前,把握當下,專注所
      緣的禪觀對象,才是如法。
   (3)開眼,放捨所緣,口吐濁氣,作頭部及頸部運動,掉相即得改善。
   (4)做了以上處理之後仍然得不到改善,則下座經行跑香。

  2、調伏惛沉:
   (1)略振精神,挺起脊樑,提起正念,把意志集中到鼻端或眉心上,並觀想
      光明。
   (2)出聲誦咒語、佛號,自念自聞,能念聞清楚,沉相自消。
   (3)放鬆身心,開眼往遠處看。
   (4)略搖動身體,或深呼吸,鼻納清氣至臍下,然後將濁氣吐出,反覆三至
      七次,沉相即能改善。
   (5)修菩提心等可欣喜的功德想,或擇一佛法法義,專意思惟,亦能調沉相。
   (6)若在禪堂參修,行香時則發心跑快香,坐香時則合掌請監香師父下香板,
      亦具提神及警策效果。
   (7)以上方法是對治修,當沈掉能得調伏時,應再依本來所修法門,安住所
      緣而進修。
   (8)擇要言之,要調適令心不浮不沉,才是心的調和之相。

  3、如何保持動態生活中的「覺醒」?

   「覺醒的心」是行者修定、修慧的結晶。初學坐禪,想要在生活中把持自己,
    必須努力於「密護根門」的修持。

  4、什麼叫「密護根門」?

    就是《遺教經》所說的制伏五根及制心。吾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
    五根是能引生見色、聞聲、嗅香、嘗味、覺觸等認識作用的;意根是能認
    知一切法相的,為六根中之最主要。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外乎見色、聞聲──認識法。當認識作用產生時,
    必須要嚴密的守護,譬如守門人,見到雞犬亂闖,小偷等進來,就主動作
    適當處理──拒絕或驅逐。一般人,在見色,聞聲時,總是執取境相。合意
    的,就取相而引生貪欲等;不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瞋恨等。

    不能控制自心,為情緒、煩惱所轉,而迷惑、造業。就像牛的亂闖,踏壞
    苗稼。所以,在見色、聞聲‧‧‧等時,要密護根門。能嚴密的守護根門,才
    能止惡,能漸伏惡法,則禪定功德日增。

    此外,致力於密護根門修持時,並不是不見色、不聞聲‧‧‧等,而是在見了
    聞了時,能不隨煩惱轉。譬如見美色而不起淫意,見錢財而不作非分想等。
    所以需要「正知」、「正念」的輔助才得。

    若無正知、正念,當外境現前時,心容易隨境轉;好比小偷進門,大箱
    小籠搬了走,還呼呼熟睡,沒有發覺,那就無法致密護根門之功。

    什麼叫「正知」、「正念?」
    就是對於外來的境界,或內心想的事情,能正確認識是好是壞,叫正知。
    對於「正知」的這一念定心,能時時警覺、留意,就叫正念。習禪之人,
    在生活上「依正知而住」非常重要。

    修行人在一般生活中,任何的去來往返;不論是無意的睹見,或有意的瞻
    視;手臂支節的屈或伸;飲食、行、住、坐、臥、覺寤,語默動靜等,都
    要保持正知。在每一生活動作中,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應該做或不應該做; 
    適當做或不適當做;做得好或不好等,都應該清清楚楚、了了分明。

    總之,在這些事情中,能事事專注,念念分明,就不會迷失,而墮落錯誤
    過失之中。行者須耐煩勤修「數息」、「隨息」、或「念佛」法門,假以
    時日,日久功深,自然能開發出正知、正念的功能。

   「覺醒的心」是行者修定、修慧的結晶。初學坐禪,想要在生活中把持自己,
    必須努力於「密護根門」的修持。

    什麼叫「密護根門」?就是《遺教經》所說的制伏五根及制心。
    吾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是能引生見色、聞聲、嗅香、嘗味、
    覺觸等認識作用的;意根是能認知一切法相的,為六根中之最主要。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外乎見色、聞聲──認識法。當認識作用產生時,
    必須要嚴密的守護,譬如守門人,見到雞犬亂闖,小偷等進來,就主動作
    適當處理──拒絕或驅逐。一般人,在見色,聞聲時,總是執取境相。合意
    的,就取相而引生貪欲等;不合意的,就取相而引生瞋恨等。不能控制自心,
    為情緒、煩惱所轉,而迷惑、造業。就像牛的亂闖,踏壞苗稼。

    所以,在見色、聞聲‧‧‧等時,要密護根門。能嚴密的守護根門,才能止惡,
    能漸伏惡法,則禪定功德日增。

    此外,致力於密護根門修持時,並不是不見色、不聞聲‧‧‧等,而是在見了聞
    了時,能不隨煩惱轉。譬如見美色而不起淫意,見錢財而不作非分想等。

    所以需要「正知」、「正念」的輔助才得。若無正知、正念,當外境現前時,
    心容易隨境轉;好比小偷進門,大箱小籠搬了走,還呼呼熟睡,沒有發覺,
    那就無法致密護根門之功。

貳、習禪最大的障礙是懈怠,如何對治?

  禪定,是修習所成的世間德行,要有信心、耐心、恆心,不斷的學習,才能成就。所以從初學到學習成就,「懈怠」即是修習禪定最大的障礙,非修「信、欲、勤、安」四法對治不可,如《成佛之道》偈頌云:「懈怠為定障,信勤等對治。」

  懈怠,是對止惡修善不積極,做事敷衍,對身心的淨化修持,常因故荒廢、忽視,是障礙「精進」的煩惱習性。要如何才能克服懈怠呢?要滅除懈怠,非修精進不可。但修習精進必須從對禪定的希求,所生起的善法欲望而來。如一心想成就禪定功德,自然就樂意修習而不會懈怠了。

  但是這種勤進修學的善法欲又須從信心中培養,所以禪修行者須深信禪定的功德,如深信定境的輕安喜樂,身心能得自在,深信自己有能力修學,一定能成就。有了這樣的信念,自然「信為欲依,欲為勤依」,而勤修不懈怠。

  總之,修信、欲、勤、安──四種斷行,來滅除懈怠過失,是貫徹於習禪修定的始終過程;而在開始修習時,這是應特別重視的重點。

參、「不作行」與「作行」的心理障礙如何對治?

  能發現微細的惛沈與掉舉,卻因不容易遣除,而不設法對治,就叫做「不作行」。

  這種「不作行」的過失,要以「思」來對治他,才能達到滅除沈掉的目的。

  思,是推動心意而使有所作為。能役使心意動起來,不讓他隨沈掉業流輪迴,這是為了斷除沈掉習性而做的修持。

  如修習到沈掉息滅,心已能平等安住,但還是為了防護沈掉而用意作觀,或用意專注所緣,結果反而使心散亂,謂之為「作行」,這種作行的過失,須以「捨」來對治,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譬如騎馬之人,如馬不偏向左,不偏向右,就應放寬韁繩,讓它驀直的向前去。如依舊把馬韁拉得緊緊的,馬反會因不適意而走向兩邊去。修禪定時也一樣,如心已平等安住,能正直而行了,就應修「捨」,以舒緩心情。能這樣,心就快要得定了!

  舉要言之,若有惛沈現象產生,就舉心而使他明了有力,或修觀察;如掉散現象現前,就下心而使它舒緩,或修專住。所以在修禪定的過程中,或舉心或下心,或修止或修觀,是隨心之情況而應用的,行者應善調適,才不致自討苦吃,而徒勞無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誌歷史文章存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