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音寺 〒 站務公告 ::
1、參訪方式、地圖路線!
2、本站最佳瀏覽環境Google Chrome瀏覽器。
3、本寺為清靜佛寺,謝絕乩童...等,入內辦事。

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禪修教學] 基礎禪定之修學與勘驗

本文目錄:

  由於有情眾生的煩惱有八萬四千,所以佛陀所開示的修持法門也有八萬四千,如果
  就於眾生習氣、煩惱的各別差異,以修習不同的對治方法,使心逐漸歸於安定、清
  淨來講,古來大德法師曾總集為「五停心」(玄奘大師譯為五種淨行),也就是:

 一、以「不淨觀」對治貪欲;
 二、「慈悲觀」對治瞋恚;
 三、「緣起觀」對治愚癡;
 四、「界分別觀」對治我慢;
 五、「持息念」對治尋思散亂。

  這是針對吾人特強的習性、煩惱,而施用不同的對治法,譬如醫師下藥,要先找
  出病人最嚴重病症,以對症下藥。

  所以習禪行者在禪修初期,應先親近善知識,從善知識的開示、指導之中,來檢
  查、了解自己的習性、毛病,找出帶給自己痛苦、煩惱的根源;要能徹底的認識
  自我,才能在各類禪觀法門的修習過程中,逐漸斧正偏邪觀念,磨除陋劣習氣,
  而至完全覺醒,成就聖道。


  佛陀多為在家行者說「四無量定」
  所謂四無量定,即慈、悲、喜、捨。慈是希望別人得到快樂,悲是憐憫眾生的苦
  痛,喜是同情他人的一種喜悅之心,捨是心住平等,不偏愛親人,也不偏恨怨敵。

  為什麼叫無量?

  修學時,或修慈或修悲等,先觀親人,後觀怨敵,從一人,少數人,多數人,
  一國,一天下,一方世界,乃至十方世界的眾生,對彼等充滿慈悲喜捨之心,
  心心念念希望眾生離苦得樂。緣十方無量眾生,能得無量福報,所以名為無量。

  佛陀為在家行者所說的修定福業,即著重此四無量定(心)。果能如是存心,念念
  不忘修習,則與儒家所說的仁愛,耶教所說的博愛,都有相通之處。
  這本來就是同於人間的至高德行,往生天堂法門。


  「定」是中國話,梵語曰三摩地,意思是等持,一般通稱「禪定」。

  禪定的類別很多,在生活中,無論是動靜、閒忙、順逆之境;無論是穿衣、吃飯
  或作務、打掃等一切時中,皆能清清處處,了了分明,如如不動,就是禪定。

  若依佛教定學的傳統說法則以原始佛教時的劃分最為完整;原始佛教把主要的禪
  定分成九個次第,即所謂九次第定。

  大乘佛教亦遵循此舊說,於是九次第定(四個色界的禪定:初禪、二禪、三禪、
  四禪,加上四個無色界的禪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
  非想處定,再加上最後的滅受想定,一共是九個。)

  就變成了天經地義的禪定階梯。這個公式化了的九次第定,因為是佛陀所說,因
  此被大小乘之佛教傳統公認為是修禪定的必經階次。

  其實大乘佛教因其法門眾多,方便無量,所走的修持路子與原始的佛教已有很大
  的不同處了。

  此外,佛教之禪定學又名為心學(或增上心學),在講解九次第定時,對每一禪
  定之心理狀態皆嘗試著作詳盡及有規律之界說。

  例如:得了
 一、初禪就能克服淫欲,同時許多粗重的煩惱皆暫不現行,但仍有極重的思惟作
   用,所謂尋、伺,或覺、觀。

 二、二禪以上則粗細的思惟作用沒有了。定境越高則心理之各種活動似乎越少,
   連身心之快樂感受亦逐漸捨去,一味向純一之「捨受」的境界邁進,終而至
   於第四禪。

   九次第定之心理狀態及其宗教意義極為複雜,牽涉亦很廣,現在證得這些禪
   定的人亦付闕如,已無法作嚴謹之研究了。

   約一般的禪定說,不是邪定、昧定、就是正定──四禪八定。

   四禪八定是內外道共通的,約出世法說,須與空性智慧相應的「無漏定」才
   算是佛法的正定。


  就於禪定的修學來講,「依慈住淨戒」,是不可缺的資糧;調身調息等,略如
  從前所說。

  此外,要怎樣用心修習,才能引生正定?
  這要由滅「五種過失」才能獲得成就。

  五種過失是:懈怠,忘聖言,惛沈掉舉,不作行,作行。

  要如何滅除五種過失?
  這要勤修「八種斷行」才得。

  八種斷行是:信,欲,勤,安,念,知,思,捨。
  修八斷行,滅五過失,自能成就禪定。
  譬如破除障礙,才能平安到達目的地一樣。

  總列一表如下:

  初習禪定時,繫念一境(自心的所緣對象),會覺得妄想紛飛,不易安住。
  所緣境如繩索,能使心常在一境上轉,逐漸達到遠離五欲,斷除五蓋,久之妄
  念漸息,再進,僅偶爾浮起妄念;這時會有輕快舒悅的身心感覺,也一定會有
  熱觸與動觸等現象發生。

  甚至能讓心意無分別、無功用的任運而轉,但這還只是類似於定,不能說已成
  就禪定。一定要達到平等持心,定心明淨,心住一境,接著引發身心輕安:
  由心輕安,起身輕安。再引發身心精進,於所緣對象能得自在,這才名為成就
  禪定──得到第一階段的「未到地定」(又稱近分定)。


  「九住心」亦可稱為「九住定」是修習禪定的九個階次,是初學行者勘驗禪定
  修學進度,最具體、實際的準則。

  以下參考《成佛之道》所說,說明如下:

 一、內住:

   一般人都習慣將心外放,眼睛看到好看的就一直看,耳朵聽到好聽的就一直聽,
   舌頭嚐到好吃的就多吃一點,原本清淨的心,透過六根一直向外追求,於是本
   來清淨的心就變成染污心、貪欲心、瞋恨心‥‥‥。

   習定,即是將散亂心收攝,讓心意住在預設的「所緣對象」上,這是習定的第
   一步,稱為「內住」。

 二、續住:

   初習定者,雖然將心收攝於所緣對象,但無始來的虛妄心念,會習慣性的想到
   平日所做的一些事情,所看的一些景物,此時心就跑到所想的人事物上去。

   經過一段時間後,若忽而「正知」升起,又把心拉回置於所緣對象,可是一會
   兒又忘記,又想到別的事情,於是心又再次跑掉,經覺照又再拉回,像這樣斷
   續不定的來回於所緣對象,是修定的第二步,稱為「續住」。

 三、安住:

   此時,心已較習慣安住於所緣對象,妄念一起,即能發覺,並立刻把心拉回,
   心較安定,不會常常往外跑,這樣的心境,稱為「安住」。

 四、近住:

   心已能安住於所緣對象,對所觀之對象雖然還不是很清晰明顯,但只要有一念
   向外攀緣,便能立刻警覺。隨時觀照於所緣對象,稱為「近住」。

 五、調順:

   從攝心向內,而至「近住」,皆是把心扣住在所緣對象上;到調順的階段,就
   會知道修定很好,體驗到修禪定的殊勝。例如:看書時理解力慢慢增強,辦事
   時精神較能集中,身也有了變化,心也能常處平靜當中。

   所以身心之情緒變化皆能得到具體的改善。降服煩惱的力量也增強了,對於五
   欲、三毒、男女相之誘惑等,亦能以靜制動,不容易為外境所惑。

 六、寂靜:

  「調順」是克服外境的誘惑,到了「寂靜」,是降伏發自內心的雜念。
   如:曾經看過的錄影帶、電影、雜誌圖片、或思念鄉里、國家等尋思。

   五蓋:貪欲、瞋恚、惛沈睡眠、掉舉惡作、疑。對這些,也能以內心的安定功
   德克制它了,不易再受它的擾亂。至此,內心是寂靜了。寂靜,如深夜的寂然
   無聲一般,並非是涅槃的寂靜,行者應知!

 七、最極寂靜:

   上面的寂靜,還是以靜定來制伏尋、伺等煩惱的,如以石頭暫時把草壓住,但
   被壓住的草還蠢動著,並非煩惱心念全不現起了。現在已進步到,尋伺等一起,
   即立刻遣除。前四住心,是安住所緣的過程。

   但修止成定,主要是為了離欲惡不善法,所以定力一強,從五住到七住,就是
   降伏煩惱的過程。必靜而又淨,才能向正定邁進。

 八、專注一趣:

   心已安住,不受內外不良因素所動亂,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階段。
   就此努力使心專注一境,力求自然的、不斷的、相續的任運而住。

 九、等持:

   這是專注一趣的更進步,工夫純熟,不加功用,無作任運自在、自然的相續
   而住。習定至此階段,就是要得定了。

   修定的方法不同,成就的時間,亦因人而異。但從最初攝心,到成就正定,
   敘述這一完整的學程,依聖者所說:修止的方便過程,不會超越「九住心」。

   所以基礎定法之養成,應依此修習,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進程,才不會生增
   上慢,而貽誤了自己,傷害他人。

   習禪的最高目標,固然在轉迷成悟,如果一開始便高談迷悟的問題,除了少
   數根機深厚明利的人之外,對大多數人而言,是不切實際的,所以我們不得
   不借助科學的研究報告,向大家介紹,坐禪對身心所能產生的效果。

   此對於已有實際經驗的人,沒有用處,但對於希望嘗試坐禪經驗的人,則有
   若干誘導作用。

  成就禪定的,能得由禪定引發殊勝的功德。定德之類別約略有三:

 一、明顯在禪定中,心極明淨,於心中所顯現之所緣境,也極為明顯,如萬里無
   雲晴空,晶瑩剔透之明月一般。

 二、無分別心安住而自然運轉,了了分明,不會有任何作意功用,所以心境會澄
   淨得如波平浪靜的大海一樣。
   即所謂「惺惺寂寂」──清醒而不妄想,「寂寂惺惺」──寧靜而無惛沉是也!
   此時,止惡行善的力量很強,又極其自然;於欲境亦不起染著、分別,故言
   「無分別」,然並非是與無漏慧相應的無分別,此見解不能不明!

 三、微妙輕安樂在世間法中,修學禪定是最為輕安快樂的。
   世間樂,莫過於五欲之樂,五欲中又以男女淫樂最勝,若比禪定之樂,簡直
   是天壤之別。定中的喜樂,徹骨徹髓,周遍浹洽,如大雨滂沱,從溝渠到池
   沼,到處大水遍滿一樣。

   出定之後,在行住坐臥中,會有輕安及禪定的餘勢跟隨,好像常在定中一樣。
   如再修止入定,持心不散,一下子就能入定,生起身心輕安,而且能不斷增
   勝起來。最低階段的禪定,就是這樣的深妙!

  《成佛之道》偈頌云:「明顯無分別,及妙輕安樂。」習禪若能引發世間無比
   的喜樂、禪悅的功德,其後的修習,就能做到不繫戀物質的欲樂,而持之以恒,
   不斷不懈的修學下去了。
 
本文來源參考:佛光山禪淨法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誌歷史文章存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