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錄:
壹、從文字到般若:
一、經書的辨別法則。
二、從經題判斷經律論。
三、玄奘法師制定的『四例五不翻』譯經原則。
貳、認識佛經:
一、三藏與大藏經。
二、大乘經與小乘經。
三、了義經與不了義經。
参、如何讀佛經:
一、如何讀佛經。
二、深法經典如何讀?
壹、從文字到般若:
釋迦牟尼口授相傳,涅盤後弟子進行授受的集結,所形成文字版的佛經。
據載,印度佛教歷史上有過4次大規模的佛經結集。公元前2年,佛經傳入中國。
收錄於《大藏經》目錄的佛經可讀,其他多是偽經。
一、辨別經書的法則:
四依法、三法印、三分科經的劃分篇章,四依法與三法印,站內有說明過,所以
這裡不再說明,那什麼是三分科經呢? 請見下面淺釋。
1、序分:經文的序言,揭示宣講佛法義理的因緣。
『如是我聞』表示為聽聞釋迦牟尼親口所說的,不是偽造的。
2、正宗分:佛教的主文,佛法義理的提出、論證、修行等。
3、流通分:大多是讚嘆經法的功德,表明修持的利益,或與其他法門比較優劣,
或稱讚本經前所未有。
4、經題為佛經的題目,佛經命名的三個元素:
人(人名)、法(教法)、喻(譬如)
二、從經題判斷經律論:
1、經:記錄釋迦牟尼所說的教法教義,一般形式是《○○經》。
2、律:釋迦牟尼為教團和僧伽制定的宗教戒律,一般形式是《○○律》、
《○○戒本》、《○○經》。
3、論:釋迦牟尼入滅後,其弟子對釋迦摩尼的經文、言教所作的解釋,以及論辯
法相的論述,一般形式是《○○論》、《○○疏》、《○○釋》。
4、顯教佛經:能夠從語言文字上明顯說出教法的佛教經典,一般形式是
《○○經》、《○○論》、《○○律》。
5、密教佛經:無法從表面文字知道其內涵的秘密教法的經典,一般形式
《○○教王經》、《○○陀羅尼》、《○○儀軌》。
三、玄奘法師制定的『四例五不翻』譯經原則:
1、四例:
(1)翻字不翻音,如『般若』二字及一切神咒等。
(2)翻音不翻字,如『卍』字等。
(3)音字俱翻,純粹譯成漢文經典。
(4)音字俱不翻,如梵本(非但音不翻,字亦不翻)。
2、五不翻:
(1)多含不翻,如婆伽梵,含六義: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
(2)秘密不翻,如一切陀羅尼神咒等。
(3)尊重不翻,如『般若』等
(4)順古不翻,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其意為能夠覺知佛教的一切真
理,並如實了知一切事物,從而獲得無所不知的智慧)。
(5)此方無不翻,如『庵摩羅果』等(是印度一種果名,而中國沒有)。
貳、認識佛經:
首先,認識何謂「佛經」? 下面我們參考自在老師的說明,分成幾個段落來說。
我們常常見到、聽聞到,三藏法師或某三藏法師,有人會很快的想到,以為是三
藏取經的故事橋段,所以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三藏。
一、三藏與大藏經:
1、一般概稱的「佛經」,包含了「經藏」、「律藏」、「論藏」而這三藏,
是為「三藏佛經」。
2、歷史上精通佛經、翻譯佛經的法師,稱為「三藏法師」。
(如玄奘、鳩摩羅什......等)。
3、一般見到的成套大部頭的《大藏經》,是集結了所有經、律、論三藏,以及
同一部佛經各不同譯本、版本的佛經大總集,內頁編排分成幾個欄位,字體
很小,是屬於工具書類,作為研究、查閱、校正之用。
4、經、律、論三藏,「經藏」是由佛陀說法集結而成:
(1)「律藏」是講述各種戒律的經典,如《四分律》等;
(2)「論藏」則是佛陀之後的大德菩薩,依據經典,或闡述法理所作的哲學理
論性質的著作,屬於佛教哲學研究的層面。
例如《大智度論》、《唯識論》、《中論》等。《大智度論》即為龍樹
依據《摩訶般若波羅蜜經》所作的哲理闡述。
(「般若波羅蜜」意譯為「大智慧度彼岸」之意,故稱為「大智度」。)
(3)我們一般接觸的「佛經」,是屬於「經藏」這個類別的。
二、大乘經與小乘經:
佛教教義分為「大乘」(「乘」音讀為「勝」)與「小乘」,即「菩薩乘」
(大乘)與「聲聞乘」、「緣覺乘」(小乘)。所以,經典也大別為「大乘經」與
「小乘經」。小乘經典以《阿含經集》為代表;
大乘經即是我們常見的《金剛經》、《華嚴經》、《妙法蓮華經》……等。
三、了義經與不了義經:
佛陀在經典中說,菩薩修行有「四依止」,於經典要「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
經」(見於《無盡意菩薩經》卷三「無盡意菩薩」說法)下面我們來了解,什
麼是「了義經」,什麼是「不了義經」?
1、「了義」就是指佛法的根本義理,闡述般若空法、實相無相、如來藏性、本體
心法的經典,是為「了義經」,為萬歸宗的根本大法。
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無量義經》等。
2、「不了義經」則指闡述各事相的經典,各各事相包羅萬象,如關於淨土的敘
述、地獄的敘述、菩薩修行的因緣事蹟與位階、各種修持法門、如何造立佛
像、眾生各種疑難苦惱解脫……等等。
3、「了義經」闡述的是「理」;「不了義經」敘述的是「事」。
4、一部經典,有的只說「理」,如《金剛經》;
有的只說「事」,如《阿彌陀經》、《地藏經》等;
有的「理」「事」兼述,如《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
(《妙法蓮華經》之簡稱)等。
5、說「理」的經典,一般會覺得深奧難懂;
講「事」的經典,除了一些文字用語與專有名詞,一般人較不熟悉之外,內容
上大致都容易掌握。
参、如何讀佛經:
關於經典的類別形態,大致介紹如上。有了概念之後,下面我們進入主題:
如何讀懂佛經?
一、如何讀佛經:
1、簡單的步驟︰佛經原文流覽 → 分段讀 → 參看註解 → 回到原文再讀 →
每段如前讀過 → 原文全部再讀。
2、屬於「事相」的經典,一般都不太難,只要對其中的文字用語,以及專有名
詞,依註解或查閱佛學辭典,了解了,意思就容易把握了。多讀幾遍,熟悉
用語與名詞,就不難了。
3、讀佛經,可以大略先看過原文,再參看註解,註解看完,一定要回到經典原
文,並且把分成好幾段的經典原文,連成一體來多讀幾遍,才能前後連貫,
把握住經典的意思。也不能只看註解,忽略原文,註解只是輔助了解,原文
才是我們要吸收的心靈智慧資糧!
(當知道佛經原文有著某種不可思議的文字念力,對修持有很大助力,不可忽視!)
4、一般講論或註解佛經,大多把佛經一段一段截取,然後逐字逐句講解,說法
人再引申發揮,常使人在聽(或讀)了一大篇理論之後,仍摸不著經典的頭
緒,反而迷失在註解講說的長篇大論之中,經典也因此而支離破碎。
5、宋朝時候,曾有文殊菩薩所化身的衣蒲童子,對有心註解佛經的太尉呂惠卿,
說過這樣的話:「諸佛妙意,善順事理,簡易明白。先德註意可解,如十地
一品,釋文不過數紙。今時枝蔓,註近百卷,而聖意逾遠,真所謂破碎大道
也。」有心深入經藏,潛游智海的道友,要留意這點。
二、深法經典如何讀?
1、玄之又玄的義理:
闡述「無上甚深微妙法」的佛經,與道家的《老子》、儒家的《易經》,古來
就被視為「玄之又玄」的經典,被稱作「三玄」。之所以被視為玄奧,是因為
這些思想哲理,不是尋常理路、思維邏輯所能了解。
所以,如果用一般的邏輯來演繹,就會覺得莫測高深,難以掌握;而如果以修
持心,從實地修持的心念來契入、印證,就會覺得貼切、明白與真實。
如同旅遊手冊,依著手冊去到當地,或已到過類似之地,那手冊上所說的,就
能心領神會;如果沒去過,那如何描述,也只能憑空想像,而無法理解。
那麼,講述深法的佛經要如何讀呢?
2、清楚自己的方向:
首先,必須先清楚自己要讀佛經的動機與方向。
將所讀的經典,視為一個「客體對象」、「學問」、「哲學理論」來「研究」
「理解」呢?還是視為「主體修行的指引」、「心靈資糧」與「甘露法食」呢?
若作為「客體學問」來「研究」:
用的是「大腦意識層」,去「認知」、「思維」、「理解」、「邏輯推演」
與「論辯」,你需要參看許多不同的註解,相互比較,然後「歸納」出一個
「認為」合理的說法,為自己接受。
這是哲學性質的「佛學」研究。是「向外」的「知識」追求。
如果你的旨趣在這上面,你可以獲得這方面的「成就感」,假以時日,學問
累積,也能有所成就。
而事實上,你心裡仍然不夠踏實,仍然覺得有所疑惑。仍然要感歎
「無上甚深微妙法」的「玄之又玄」,仍然渴望「願解如來真實義」!
如果你的方向是「向內」的「主體修持指引」,那麼,讀佛經的方法與態度,
就截然不同了。
3、「領會」「法藥」不求多:
佛陀說法,都是「應病予藥」隨緣應器的說法;
菩薩則視經典為「甘露法食法藥」。
所以,讀佛經,在態度上,並不需要求「全部都看得懂」,即使只是「一四
句偈」,能夠吸收、領會、契入,成為自性修持的指引。依據《金剛經》所
說,就有「無量無邊功德」了。所以「領會」多少,並不重要,假以時日,
經典讀多了或修持增進了,能「領會」「契入」甚至「印證」的就會增進了。
用這樣的心態來讀佛經,便不會視佛法深義為畏途,而能夠輕鬆歡喜的來親
近佛典了。
4、以「心」來「契入」佛法深義:
佛經不是用「腦袋」去讀、求「懂」的。
唐朝南泉禪師說:「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同理,佛經
亦不屬「懂」或「不懂」;「懂」是「意識界」之「認知法」,「不懂」是尚
未能「信解行證」。
佛經是要用「心」來「契入」的,不是用「思維」「論議」的,所以,佛經上
總是說「不可思議之法」,即是「不能用思維議論的方式來領會的道法」,而
《心經》說的「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色聲香味觸法」,也要在這個層
面,才能領受觀照它的深義。
5、以相應的修持「體證」佛經:
除了以「心」「契入」佛經,還要有相應的修持,才能「體證」佛經深義,
所謂「聞、思、修」、「信、解、行、證」。
隨著修持的增進,對於佛經,能夠領會與證悟得更多更深。
如同「武功秘笈」,越練才越了解「秘笈」在說什麼。
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有心親近佛經,初學者應循序漸進,先從淺顯易懂、篇幅較短的經典入手。
常見的佛經,註解的本子多,也比較好參考。
幾部篇幅短的經典讀過之後,再慢慢深入較長的經典。不可好高騖遠,貪求
深經大經,或是為了自炫傲人,貪多讀多大部深經,不管是做學問或修行,
都是不正確的態度。
四、選擇適合自己的經典:
有些人因為認識的善信朋友拉去,而勉強去聽深奧難懂的經論;
或是盲目隨著講經說法的「善知識」,聽講自己程度還不到的深經大經,坐在
那裡一頭霧水。
在選擇聽經之前,應該先把經典翻一翻,了解自己程度,才能選擇適合自己的
經典。一時讀不懂,不必自卑,或自覺「業障重」,「有心」就是有「善根」,
難能可貴,把握善根,循序漸進,即能日有長進!
有時,讀不懂也未必是自己程度不夠,而是所讀的與自己「不相契」。
佛門八萬四千法,都是佛陀「應機契緣」「應病予藥」「隨根器」所說。
所以,不應該盲目的跟隨道場大眾修與自己不相契的經典或道法,「跟流行」
更是與道背馳的心態作法。
應該「誠實」面對自己的「心」,選擇與自己相契、適合自己程度的經典道法,
才能歡喜、有信心的走上修持之路。
五、自己才是經典的主人:
讀佛經、恭敬佛經,以佛經作為心靈的資糧與醫藥,最終還要記得一件事。
自己才是經典的主人,我們是藉由「外在」的「文字經典」,來開啟「自我內
在」的「無字真經」。
所謂「指月之指,非為究竟」,明白「言語道斷」,而後知「真常」之「道」
究在何處了!
2013年9月5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網誌歷史文章存檔 ::
-
►
2013
(158)
-
►
9月
(28)
- [教學說明] 關於大悲懺
- [法緣影音] 大悲懺《佛光山法師禮敬誦持》
- [修行儀軌] 大悲懺
- [法寶經典] 八十八佛洪名寶懺
- [辭義淺釋] 三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
- [法寶經典]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 [經典釋義] 楞嚴經:七處破妄十番顯見
- [教學說明] 如何讀懂佛經
- [教學說明] 讀誦佛經如何才能『更快』而且得到『更大效果』?
- [探討釋疑] 白衣觀音大士靈感神咒
- [經咒法寶] 十小咒
- [經典釋義] 認識十小咒
- [辭義淺釋] 何謂繞佛?又為什麼要向右繞呢?唸佛繞唸如何才正確?
- [禪修釋疑] 禪修的知見
- [禪修教學] 居家習禪應注意的事項
- [頂禮諸佛] 南無帝釋古佛因陀羅-韋陀尊天菩薩
- [心靈文庫] 冤親債主的心聲
- [禪修教學] 習禪的利益與不習禪的過失
- [禪修教學] 基礎禪定之修學與勘驗
- [禪修釋疑] 禪修十問
- [禪修教學] 習禪調身法
- [辭意淺釋] 拙具羅香
- [禪修教學] 習禪調心法
- [禪修教學] 習禪調息法
- [法師開示] 宣化上人與妙祥法師關於大悲咒的精彩問答
- [頂禮諸佛] 如意輪觀世音菩薩
- [經典釋義] 楞嚴咒大意
- [法緣影音] 如何修觀音法門(聖嚴法師-大法鼓 1122)
-
►
9月
(28)
標籤雲
公案故事
(10)
心靈文庫
(39)
地藏三經
(3)
如意輪觀世音菩薩
(1)
佛教資料
(31)
典籍閱讀
(7)
東方三聖
(1)
法師開示
(40)
法會活動
(17)
法緣影音
(12)
法器介紹
(6)
法寶經典
(33)
阿閦佛
(1)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薩摩訶薩
(9)
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8)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13)
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7)
南無阿彌陀佛
(3)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6)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1)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4)
修行儀軌
(5)
參訪路線
(1)
參閱學習
(3)
唯識學
(1)
探討釋疑
(7)
教學說明
(30)
準提法
(4)
經典釋義
(20)
經咒法寶
(8)
經咒唱誦
(6)
經咒釋義
(4)
電子書
(11)
電腦工具
(1)
綜合整理
(13)
儀規行儀
(3)
諸佛名號
(3)
禪修系列
(4)
藥師法
(2)
辭義淺釋
(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