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
「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翻譯成中文就叫「能仁」。
怎麼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來愛人,以仁愛這種的心來教化眾生。
「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能拔除眾生的苦,而給眾生快樂。
悲能拔苦。悲有三種:
一、愛見悲:
愛,就是這種情愛的愛;
見,就是看見了的這個見;
悲,就是悲愍。
這是什麼人所具有的?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種同情的心,又叫愛見
同情。
怎麼叫愛見悲呢?因為我們人類,和你近的,你就愛他,就憐愍他;和你遠的,
你就不愛他,不憐愍他。所謂親,如果有什麼困苦、艱難,你可以幫助他;
你這個親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幫助他,看見他有痛苦,你會盡你的
力量去幫助他,這都叫愛見悲。可是和你遠的呢?沒有什麼相干的人呢,你就見
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為什麼呢?你對他沒有一種愛心。
有這愛心,你才能有你這個悲。
還有,和你同類的,你就有這種愛見悲;不同類的呢,你就沒有這種愛見悲了。
好象對一切的畜生,牛呀、豬呀、雞呀、鵝呀、鴨呀……,你不單對它沒有一種
愛見悲,而且還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奪取了,來滋養你自己的生命,這也
是沒有這種愛見悲了。人哪,幸而還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
吃雞鴨魚呀,還沒有人吃人。沒有說是,人看見一個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殺
了,吃他的肉,這還比豺狼虎豹好一點。可是這個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類。
我們雖然沒有自己吃自己,沒有吃人,但是對於眾生、對於畜生,可就沒有這種
愛見悲了。
二、法緣悲:
法是佛法的法,緣是十二因緣的緣,這是屬於二乘的。
二乘人,就不單有這個愛見悲,而且還有法緣悲。
二乘人,他觀一切的法都是從因緣生,但是「因緣無性,當體即空」,因緣它自
己沒有自性,所以當體即空,他就觀這個法緣悲。
所以他教化眾生,而不著教化眾生這個相,認為一切都是空的。這是二乘人有法 緣悲。
三、同體悲:
那麼菩薩、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薩和佛這種悲,就叫同體悲,同體大悲。
諸佛菩薩和眾生是一個的,因為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佛的心性也是遍滿一切處。
因為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眾生都在佛的心性裡頭包容著。
我們是佛心裡頭的眾生,佛是我們眾生心裡頭的佛。因為我們這個心,和佛的心
是一樣的,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佛的心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我們這
個心也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
所以佛和眾生是同體的,沒有分別,這叫同體大悲。
那麼釋迦牟尼佛這個能仁,就具足這三種的意思。要是往寬廣了說,那是無量無
邊,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釋迦牟尼佛的這個「釋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個名字,這也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寂默」。
寂是寂然不動;默是口不言,不單口不言,心也不思,這種境界就是不可思議的一種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說法,但說而未說;雖然未說,可是未說而說。那麼「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叫寂默,寂然不動。雖然不動,但是感而遂通;雖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
這是釋迦牟尼一個特別的名字,只有這一位佛叫這個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這麼一個名字。所以「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是別名,「佛」是個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這是一個通稱。
補充:
慈悲有三種:眾生緣悲、法緣悲及無緣大悲。
什麼是眾生緣悲?就是看到眾生苦而救濟,也就是緣眾生的苦迫而生起悲憫心。
可是一般人在利益眾生的時候,往往會執著眾生是實有的,所以法緣悲是在破除對眾生實有的執著,告訴我們眾生是五蘊和合的假我,和合的假我生死相續,而產生世間種種苦,如果沒有五蘊身就不會有世間苦。所以叫做「法生苦生,法滅苦滅。」這個法是指五蘊法、眾生法,有五蘊和合的假我眾生,才會感招八苦,由此生起慈悲心,叫做法緣悲,此時因為有五蘊和合假我的體認,就不會執著眾生是實有的。《涅槃經》中提到,如果具足法緣悲的人,他會不見父母、妻子、親屬,只見一切法皆從緣生,他可以破自他二相。如果緣這是我父母、親人,就會特別慈憫,跟我沒關係的就比較不慈憫。
具足法緣悲,可以破除這種親疏關係,因為他看到一切眾生都是和合相,一切眾生不過都是五蘊和合的法,生悲心時已沒有親疏的對象,已經到達平等心。
什麼叫無緣大悲?我們知道一切法是和合生、是因緣生,但也不能否定假有的存在。緣眾生苦生悲心,是眾生緣悲;緣和合法而生悲心,是法緣悲;無緣大悲就是緣無自性空而生大悲心。什麼叫無自性空?因為一切法和合而生,所以本質是沒有自性的。
內在是沒有一個自性,外在是有一個緣起的假我。菩薩要修大悲心,是因為看到這個外在緣起的假我,如幻眾生的苦是存在的,所以要去度他,可是菩薩會安住在無自性空當下,這叫緣無自性空而生大悲心。看到和合法生即苦生,和合法滅苦才會滅。
所以生起眾生緣悲為先;接著破眾生實有,再修習法緣悲;有了法緣悲以後,要修習第三個層次的無緣大悲。次第深入即是與般若相應的大悲。
2013年7月12日 星期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網誌歷史文章存檔 ::
-
►
2013
(158)
-
►
7月
(51)
- [頂禮諸佛] 地藏王菩薩
- [頂禮諸佛] 觀世音菩薩(含三十二應身資料)
- [法寶經典] 地藏菩薩本願經
- [經咒唱誦] 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咒
- [維護日誌] 大分類名稱(宗教資料),修改為佛教資料
- [廣納諫言] 關於網誌的建議
- [法寶經典] 佛說阿彌陀經
- [經典釋義] 佛說阿彌陀經淺釋
- [經典釋義] 地藏菩薩本願經淺釋
- [修行儀軌] 佛說阿彌陀經
- [法寶經典] 了凡四訓
- [法寶經典]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 [經典釋義]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
- [佛教資料] 梵唄的意義及起源
- [佛教資料] 法器介紹 - 木魚
- [佛教資料] 法器介紹 - 大磬、引磬
- [佛教資料] 法器介紹 - 香板
- [佛教資料]法器介紹 - 打板
- [經典釋義]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淺解
- [經典釋義] 了凡四訓(白話文)
- [經典釋義] 大悲咒的由來與淺釋
- [綜合整理] 關於坊間大悲咒出相圖的相關整理
- [探討釋疑]關於大悲咒句的探討與釋疑
- [辭義淺釋] 什麼是四依法?我們來看看淨空法師的開示
- [辭義淺釋] 什麼是三法印?
- [探討釋疑] 從四依法辨別通靈等非正道
- [綜合整理] 四十二手眼圖解 ( 含咒文、真言 )
- [版面維護] 加入音樂播放器功能
- [法寶經典]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經》
- [經典釋義] 金剛經的簡介、主要內容淺釋
- [經典釋義]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白話淺釋
- [法寶經典] 佛遺教三經《 佛遺教經 》
- [經典釋義] 佛遺教三經《 佛遺教經 》淺釋
- 參訪路線及方式
- [經咒唱誦] 阿閦佛咒
- [佛教資料]阿閦佛
- [綜合整理] 關於五方佛的整理簡介
- [辭義淺釋] 天龍八部
- [辭意淺釋] 四念處(住)
- [辭義淺釋] 悲的三種涵義
- [綜合整理] 諸佛菩薩誕辰及紀念日
- [辭意淺釋] 十二因緣
- [辭義淺釋] 和南聖眾
- [綜合整理] 佛教的宗派與傳承
- [法寶經典] 慈悲三昧水懺法
- [佛教資料] 關於梁皇寶懺的由來
- [辭義淺釋] 什麼是「默照禪」?什麼是「次第禪觀」?
- [禪修系列] 默照禪修持法
- [辭義淺釋] 關於佛歷的淺釋
- [辭義淺釋] 常在經文中看到劫,究竟什麼是劫?
- [辭義淺釋] 轉輪聖王
-
►
7月
(51)
標籤雲
公案故事
(10)
心靈文庫
(39)
地藏三經
(3)
如意輪觀世音菩薩
(1)
佛教資料
(31)
典籍閱讀
(7)
東方三聖
(1)
法師開示
(40)
法會活動
(17)
法緣影音
(12)
法器介紹
(6)
法寶經典
(33)
阿閦佛
(1)
南無七俱胝佛母大准提菩薩摩訶薩
(9)
南無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8)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13)
南無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7)
南無阿彌陀佛
(3)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6)
南無護法韋馱尊天菩薩
(1)
南無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4)
修行儀軌
(5)
參訪路線
(1)
參閱學習
(3)
唯識學
(1)
探討釋疑
(7)
教學說明
(30)
準提法
(4)
經典釋義
(20)
經咒法寶
(8)
經咒唱誦
(6)
經咒釋義
(4)
電子書
(11)
電腦工具
(1)
綜合整理
(13)
儀規行儀
(3)
諸佛名號
(3)
禪修系列
(4)
藥師法
(2)
辭義淺釋
(5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