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音寺 〒 站務公告 ::
1、參訪方式、地圖路線!
2、本站最佳瀏覽環境Google Chrome瀏覽器。
3、本寺為清靜佛寺,謝絕乩童...等,入內辦事。

2013年7月7日 星期日

[經典釋義] 金剛經的簡介、主要內容淺釋

目錄:
一、佛教經典——《金剛經》
(一)簡介
(二)主要內容:
   1、全經綱領。2、觀照實相。3、實踐宗要。4、中道方法。
(三)版本
(四)重要詞匯

二、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一、佛教經典——《金剛經》
(一)簡介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全名《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多心經》。

金剛指最為堅硬的金屬,喻指勇猛的突破各種關卡,讓自己能夠順利的修行證道;般若為梵語妙智慧一詞的音譯;波羅意為完成(舊譯:到達彼岸);蜜意為無極。

全名是指按照此經修持能成就金剛不壞之本質,修得悟透佛道精髓智慧,脫離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而完成智慧(到達苦海彼岸),也就是所有十方法界的眾生,如果想要修行成就佛菩薩,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都要經過金剛經的真修實證,開悟而後成就。

《金剛經》傳入中國後,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鸠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般若”是梵文音譯,意為“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絕對完全的大智慧”。“金剛”,喻指般若如金剛一樣鋒利無比,能破除世間一切煩惱與偏見。“波羅蜜”,意指超越生死而度達解脫的彼岸。經題的意義,指以金剛一樣無堅不摧的大智慧,破除一切煩惱執著,超越生死而達到永恆安樂的歸宿。

《金剛經》全文沒有出現一個“空”字,但通篇討論的是空的智慧。一般認為前半部說眾生空,後半部說法空。經文開始,由號稱佛陀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須菩提發問:當眾生立定志向要達到無上圓滿的佛陀覺智時,應該將發心的目標定在哪裡?如果在實踐過程中心不能安住,應該如何降伏?即如何使心靈平和地安住在終極關懷,如何在走向終極目標的過程中,對各種錯誤認識和患得患失心理進行克服?《金剛經》就是圍繞佛陀對此問題的解答而展開的。

(二)主要內容

1、全經綱領:
發度盡一切眾生之大心。在梵文中,佛陀是覺悟者的意思。小乘以自覺為終極,而大乘的菩薩不僅要自覺,更要“覺他”,故其終極目標定位在和一切眾生成就佛果的廣大境界。根據佛教的哲學基礎緣起論,凡因條件關系而形成的事物,都不存在絕對不變的實體(自性)。

因此,要以空觀的智慧,破除在“我”、“眾生”、“佛”之間的人為分別。故要盡己所能廣度眾生,但不要執著於“我”在幫助眾生中具有多大的功德。唯心量大者,才有大格局,方能成就大事業。

2、觀照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相,是世界的真實,事物的本來面目。人在認識中念念不離對象,卻以為心的主觀構想即等同客觀實際,但其實已經背離了事物的真實。

以般若觀照實相,即對此名相采取不住、不執、不取的如實態度。故《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一切法相,甚至連佛的形象、佛土,都是用文字和形象對實相的近似表達,皆非實相本身。

《金剛經》卷末著名的四句偈文:“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堪稱一經之精髓。

3、實踐宗要: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如上所述,唯有不住相、不偏執,才能把握實相。所以,在實踐中應以空靈自在的心態應對一切法。

《金剛經》中以布施為例,討論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降伏其心”。布施有三要件(三輪):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財物。

一般人心中存在這三種人為的分別,施一錢物,即作一錢物功德想,於是施恩圖報,算計冥冥中所積累的功德。

但實際上,應以“三輪”體空的精神去布施。禅宗六祖惠能的得道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本來無一物”,就是《金剛經》離相無住、性空無所得的道理。

4、中道方法:
性空與幻有的辯證統一。“空”,是破除一切名相執著所呈現的真實,並非人們所誤解的虛無。般若思想不外說明“性空幻有”,也就是正確處理出世的真理與世間的真理的方法。“性空”,是說一切法都沒有實在的自性,故無相、無住,才能把握真谛。“幻有”,是憑借條件關系而暫時存在的現象,故在空的基礎上隨緣生起一切法,這就是俗谛。

如何把握真俗二谛的關系,《金剛經》是這樣說的:“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即,佛所說的般若等佛法,是出於廣度眾生的目的而在文字層面的權且施設,並非實相般若本身,眾生藉此文字般若入門,到徹底覺悟佛法時,則一切名相皆可捨棄。

《金剛經》說的是徹底解放心靈奴役的大智慧,對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由於該經文字艱澀、思想深奧,一般人很難全面透徹地理解其本來含義和價值指向。

因此,歷史上佛教各派祖師多為此作注講解,流傳最為普及的就是禅宗惠能的《六祖壇經》。

(三)版本

《金剛經》於公元前994年間(約當中國周穆王時期),成書於古印度。是如來世尊(釋迦牟尼的前身)在世與眾弟子、長老須菩提等人的對談紀錄,由弟子阿難所記載。

目前,在中國佛教史上,《金剛經》有六種原譯(均存於《大藏經》中),分別是:
1、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本
2、元魏菩提流支譯本
3、陳真谛三藏譯本
4、隋笈多譯本
5、唐玄奘譯本
6、唐義淨譯本

(四)重要詞匯

1、頓悟:就是一聞法,就知五蘊本空,六塵非有,立即開悟,而明大道。
    (六祖惠能為代表)
2、漸悟:由信而解,解而行,行而證,次第漸修,也可悟入。
     頓漸雖殊,而到彼岸則一也。(神秀為代表人物)
3、經:經字當徑字解,比喻修行的一條路徑。
4、三藏:它是指經藏(佛所說的教法典籍)、
        律藏(戒律典籍)、
        論藏(所說的法相問答,及佛弟子或佛滅後,諸菩薩所解釋的經義,與辯           論法相的典籍)。

二、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剛經》

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發現了一卷印刷精美的《金剛經》,經卷最後題有“鹹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樣。唐鹹通九年,就是868年。這件由7個印張粘接而成、長約1丈6尺的《金剛經》卷子,圖文風格凝重,印刷墨色清晰,雕刻刀法純熟,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這本《金剛般》卷子也被英國圖書館稱為世界上最早的書籍。

此經原藏敦煌第17窟藏經洞中,1907年被英人斯坦因盜騙,曾藏於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現藏大英圖書館。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可能在大約2000年以前就已經出現了。 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後將原稿反轉過來攤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固定好。然後各種技術水平的工匠在木板上雕刻繪上的、畫上的或寫上的原稿,大師級雕工負責精細部分的,到雕刻比較便宜的木頭或比較不重要部分的比較沒有才能的工匠。木板然後刷上墨,在印刷機中加壓形成原稿的復制品。 在一些方法中,雕版印刷優於鑄造活字。

例如像中文這樣的語言有很大的字符集的情況下,雕版印刷在初期投入時會更便宜一些。這個工藝也具有更多的藝術繪畫的自由,例如圖畫和圖表的繪制。

不過,印刷版不耐用,在印刷使用中很快就損壞了需要不斷更換,這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誌歷史文章存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