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音寺 〒 站務公告 ::
1、參訪方式、地圖路線!
2、本站最佳瀏覽環境Google Chrome瀏覽器。
3、本寺為清靜佛寺,謝絕乩童...等,入內辦事。

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經典釋義] 了凡四訓(白話文)

了凡四訓(白話文)
(改造命運的原理與方法)

原作: 明朝 袁了凡 先生


目錄:(可快速跳躍到各篇章節)

第一篇 立命之學
 一、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二、命由己作相由心生
 三、天作孽猶可違
 四、持念咒語感應開智慧
 五、賢達之人能安命
 六、謙謙君子道可得

第二篇 改過之法
 一、改過三要素
 二、改過三階段

第三篇 積善之方
 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二、惻隱之心人皆有
 三、上天有好生之德
 四、心地光明鬼神欽
 五、平冤減刑合天心
 六、敬神護法世代昌
 七、為善不興、為惡昌盛?
 八、因有真善與假善
 九、端直歪曲有分別
 十、陽善陰德也不同
 十一、是善非善論影響
 十二、偏善正善論結果
 十三、半善滿善憑一心
 十四、大小難易看動機
 十五、行善妙方有十味

第四篇 謙德之效


原文連結◎請點我



第一篇 立命之學

一、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

我童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要我放棄學業(科舉),改學醫,她認為學醫可以養活生命,也可以救濟別人。並且學術有成,也可償父親的心願。

後來我在慈雲寺,碰到位老人,一臉長鬚,相貌非凡,看起來飄然若仙風道骨,我就恭敬向他作禮。這位老人向我說:「你有作官的命,明年就可進學,為何不讀書呢?」我就把原因告訴他。並請問老人姓名,那裏人,家住何處。

老人說:「姓孔。雲南人。得有『邵子皇極數』正傳,命該傳你。」於是我就接引孔老人回家裏暫住,並將情形告訴了母親。母親要我好好的招待他老人家,並屢次試驗老人的命學理數,竟然不管巨細都非常靈驗準確。因此我就動了讀書的念頭,並由表兄介紹在郁海谷先生館下拜學。

孔先生替我推算我註定的數說:「你做童生時,縣考應考得第十四名;府考應考得第七十一名,提學考應考得第九名。」到明年,果然三處考試,名數完全相符。孔先生又替我推算終身的吉凶。他說:「那一年考取第幾名,那一年應當選為四川省一個縣的知縣,在任上三年半,便該辭職回鄉。到五十三歲那年八月十四日丑時,應壽終正寢,可惜沒兒子。」我將這些話一一記錄,並謹慎記住。

從此以後,凡是碰到考試,所考名次先後,都不出孔先生的推算所料。惟獨算我的廩米,領到九十一石五斗,方才出貢。那知我吃到七十一石米時,學臺〔相當於教育廳長〕就批准我補了貢生。因此我就懷疑孔先生推算的,有些不靈了。沒想到後來果然被學臺駁掉,不准我補貢生。

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看到我在考場中的備選試卷。慨嘆道:「這本卷子所做的五篇策,竟如同上給皇帝的奏摺一樣。像這樣有大學問的讀書人,怎可讓他埋沒到老呢?」並吩咐縣官替我呈文,正式升補貢職。經過幾翻波折後,總計所領之廩米,又確是九十一石五斗。

從此我更相信:「升官發財、遲速有時、富貴在天、生死有命。」就對人生一切都淡然無求了!

二、命由己作相由心生

當貢生後,按規定到北京國子監讀書。在京城一年中,終日靜坐,不閱文字。後回南京國子監讀書。未進國子監前,先到棲霞山拜訪雲谷會禪師。與禪師對坐一室,三日三夜,連眼睛都沒閉上。

雲谷禪師就問我說:「凡人所以不能成聖成賢,都因為被雜念及慾望所纏。你靜坐三天,不曾見你起一妄念,以何緣故呢?」我回答說:「我的命被孔先生算定了,榮辱生死,皆有定數,怎麼想也不能改變,所以就老實不想了!」

雲谷禪師笑說:「我原以為你是個了不得的豪傑,那裏知道,你只是個凡夫俗子!」我問禪師此話怎解。雲谷禪師說:「一個平常人,不能沒有胡思亂想的那顆意識心;既有這顆一刻不停的妄心在,那就要被陰陽束縛了;既被陰陽氣數束縛,怎可說沒數呢?雖說數一定有,但只有平常人,才會被數所束縛。若是一個極善的人,數就拘他不住。因為極善的人,儘管本來數裏註定吃苦;但他做了極大的善事,這大善事的力量,就可以使苦變成樂,貧賤短命,變成富貴長壽。而極惡的人,數也拘他不住。因為極惡的人,儘管本來數裏註定要享福;但他若做了極大的惡事,這大惡事的力量,就可以使福變成禍,富貴長壽,變成貧賤短命。你二十年來,都被孔先生算定了,不曾把數轉動分毫,反被數把你拘住了。一個人被數拘住,就是凡夫。這樣看來,你不是凡夫,是什麼呢?」

我問雲谷禪師說:「照你說來,究竟一個人的命運,能改變得嗎?」

雲谷禪師說:「『命由己作,相由心生,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佛教經典裏說:『求富貴就得富貴,求兒女就得兒女,求長壽就得長壽。』這都不是亂講的。『說謊』是佛家大戒,佛菩薩怎會說假話來欺騙大眾呢?」

我聽了之後,心中還不明白,又進一步問:「孟子說過,凡是求起來就可得到的,這是說在我心裏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若不在我心裏的事,那怎能一定求得到呢?譬如說道德仁義,那全是在我心裏的,我立志要做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自然我就成為一個有道德仁義的人,這是可以盡我之力去求的。若是功名富貴,那不是在心裏頭的,是在身外的。要別人肯給,我才可得。若別人不給,我怎樣可求得呢?」

雲谷禪師說:「孟子的話說得不錯,只是你未能深入去了解。」。六祖慧能大師曾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人只要從內心自求,力行仁義道德,自然就能夠贏得他人的敬重。因為有仁義道德的人,大家一定會喜歡他,敬重他的。所以功名富貴,不必去求,旁人自然就給他了。為人若不反躬自省,從心而求,而只好高騖遠,祈求身外的名利,則用盡心機,也只會內外皆空。」

三、天作孽猶可違

雲谷禪師又問:「孔公算你的終身命運如何?」我就從實詳述了過往的經歷。禪師說:「你認為自己應該得功名?應該有兒子嗎?」

我查察過去所為想了很久才說:「我不該得科第,也不該有兒子。因為科第中人,大多有福相,而我相薄福薄,又未能積德以造福,加以不耐煩重,度量狹窄,縱情任性,輕言妄談,自尊自大……,這些都是無福之相,怎麼當得了官!」

俗語說:「地穢多生物,水清常無魚。」我好潔成癖,就變成一個不近人情的人了,這是無子一因。脾氣暴躁,缺乏養育萬物之和氣,這是無子二因。仁愛是化育之本,刻薄是不育之因,我只愛惜自己名節,不能捨己為人,這是無子的三因。其他還有多話耗氣,好酒損精,好徹夜長座不看養護元氣等……,都是無子之因。

雲谷禪師聽了說:「豈但只有科第不應得,恐怕不應得的事情,還多哩!世界上的人,是享千金財富,或享百金財富,或者應該餓死,是取決於各人心性業力所造成。明白的人,都曉得這是個人的努力及境遇不同所致,可是糊塗的人,就都推到命上去了,說是命裏頭註定的了。其實啊,上天只不過是順水推舟,推我們一把罷了。譬如,善的人自己能夠積德,天就會像正在生長的東西那樣,下些雨露去滋潤他,幫助他得到應該得的福報。惡的人自己儘管造孽,天也不過像要倒的東西那樣,降些風雨去吹倒他,讓他得到應該得的禍罷了。傳宗接代的事也一樣,但憑各人積德之厚薄。有百世功德之人,必有百世子孫可傳;有十世功德者,必有十世子孫以護;只有兩、三世功德者,也有兩、三世子孫以保;而那些絕嗣者,那是他的功德極薄之故,恐怕罪孽還積得不少哩!」

雲谷禪師接下去說:「不過,既然你能說到自己種種的短處,就表示你已經曉得自己的不是了。將不發科甲與沒兒的原因盡量改掉,化吝嗇成施捨,化偏激為和平,化虛偽成虔誠,浮躁改成沉著,驕傲改成謙虛,懶敗改為勤奮,殘忍化為仁慈,刻薄改為寬容,珍惜自己,與人為善。從前的一切一切,譬如昨日己經死了;以後的一切一切,譬如今天剛剛出生;能做到這樣,就是你重新再生了一個義理的身命了。

血肉物質之身,尚且有一定的數;而道德的生命那有不能感動上天的道理。太甲篇說:「天降給你的孽,或者可以避開;而自己作了孽,就要受報應,不能愉快心安地生活了。」詩經也說:「人應常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合不合天道。求禍求福,全在自己。」孔先生算你,不得科第,沒兒繼後,雖是上天註定,但還可改變。只要擴充德行,廣積陰德,這是自己所做的福﹙旁人不能奪走﹚,怎麼能不會享得呢?易經一書。專談趨吉避凶的道理,若說命運不能改變,則吉又如何取?凶又如何避?易經第一章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福及子孫,你相信嗎?」

四、持念咒語感應開智慧

從此我猛然頓悟,拜領受教。將往日一切大小過失在佛前表白懺悔。先求登科第,還誓作三千善事,以報天地祖宗養育之恩。雲谷禪師並指點我,將每日所行的一切善事惡事,記在功過簿上,就是極小的善事惡事,也必要記上,如有過失,則須功過相抵。並教我持唸「準提咒」,加上佛菩薩的力量,以期有所應驗。禪師又說:「畫符咒的專家曾說:『一個人若畫符不如法,會被鬼神笑的。』,畫符有一種秘密的方法傳下來,只是不動念頭罷了。當執筆畫符時,不但不可有不正的念頭,就是正當的念頭,也要一齊放下。把心打掃得清清淨淨,沒有一些雜念,有了一些念頭,心就不清淨了。到了念頭不動,用筆在紙上點一點,這一點就叫『混沌開基』。﹙因為完全的一道符,都是從這一點開始畫起,所以這一點是符的根基。﹚從一點起直到畫完,沒有一點別的念頭,那末這道符,就很靈驗了。不但畫符不可夾雜念頭,凡是禱告上天,或求改變命運,都要從沒有妄念上用功夫。」

孟子講立命之道說:「短命同長壽沒有分別」,乍聽之下覺奇怪;因為短命長壽相反,且完全不同,怎說是一樣呢?要曉得一個『妄念』完全沒有時,譬如小孩在胞胎裏時,那曉得短命長壽的分別呢?」〔等出胞胎,漸有知識,有了分別的心;此時前生所做的善業惡業,都要受報應了,那就有短命長壽的分別了。〕進一步而言,豐歉、貧富、貴賤、窮通……等也只是心存慾念後才起分別,正因為世人心存妄念,不敢面對現實,不能以靜心處理順境,以善心安於逆境,因此生死就變成嚴重的二面。一切吉凶禍福,毀譽是非,窮通貴賤,也就困擾著世人,而弄得心神不寧,永無寧日。孟子所說:『修身以俟之』這句話,是說自己要時時刻刻修養德行,勿造一點過失罪惡。若是命能改變與不能改變,那是積德求天的事。說到修字,那身上有一些些過失罪惡,都應像治病一樣,把過失罪惡要完全去掉。說到俟,要等到修的功夫深了,命返然會變好。不可以有一絲一毫非份之想,也不可讓心裏念頭亂起亂滅,都要完全把它斬掉斷絕;能做到這種地步,己經直到先天不動念頭的境界了;到這種功夫,那便是世間受用的真正學問。

禪師接著說:「你現在還不能做到『不動心』的境地。你倘能念『準提咒』,不必用心記或數遍數,一直念下去,不要間斷;念到極熟時,自然會口裏在念,自己不覺在念,這叫持中不持;在不念時,心裏不覺的仍在念,這叫不持中持。念到這樣,就我、咒、念打成一片,自然不會有雜念進來;那末念的咒,也沒有不靈驗了。」

五、賢達之人能安命

我起初的號叫學海,但從那一天起改號叫了凡;因為我明白立命之道,不願再同凡夫一樣也。從此以後,就整天小心謹慎,自己也覺得與前大不相同。從前儘是糊塗隨便,無拘無束;到了現在,自然有種小心謹慎和戰兢戒懼的景象。雖在暗室無人處,也常恐怕得罪天地鬼神。碰到討厭和毀謗我的,也能安然接受,不與他人計較爭論了。

到了第二年參加考試,孔先生算定得第三名,卻考取了第一名,孔老人的預言開始失靈了。到了秋期舉人考試,也出乎孔先生的推算,而考中了。然而冷靜檢討,還是感覺修養勉強,譬如行善而不徹底,救人而心存疑慮,或身行善而口不擇言,或平時操持守節,而醉後放蕩不拘,將功抵過形同虛度,因此己已年發願,到了己卯年,歷時十多年,才行畢三千善事。隔年回鄉後,即到佛堂回向。並再發求子之願,許下再行三千善事,以贖此生之過。至辛巳年(僅經過一年),就生了你,取名天啟。

我每做一件善事,都會隨時用筆記下;你母親不會寫字,所以每做一件善事,都用鵝毛管,印一紅圈在日歷上。如送食物給窮人,或買活的東西放生,都會記圈。有時一天多到十幾個紅圈呢!就這樣繼續行善積德,只用了二年的時間,三千善事就完滿達成了。又請性空和尚等,在家裏做回向。到那年九月十三日,又起求中進士的願,並許下做一萬件善事的大願。

經過了三年,我就考中了進士,當了寶坻知縣。從此就備置筆記本於公事桌上,名「治心篇」。交待看門人,不論善惡之大小,也一定要記在治心篇上。到夜裏,在庭中擺了桌子,穿了官服,仿照趙閱道焚香禱告天帝。

你母親見所行善事不多,經常擔憂的說:「以前在家鄉,互相行善,三千之數很快就完成。現居衙門裏沒有什麼善事可行,何日才能達成一萬善事之願呢?」

有一夜裏我偶然做夢,見到一位天神。我就將一萬條善事不易做的緣故,告訴了天神。天神說:「就只是你減錢糧這件事,一萬條善事,已經足夠抵充圓滿了。」原來寶坻縣的田租甚高,每畝本要收銀二分三釐七毫,我就把全縣的田地整理一遍,減收至一分四釐六毫,這件事確是有的,但亦覺得奇怪。怎麼這事會被天神知道,並還疑惑只這件事怎可抵得一萬件善事。

那時恰巧幻余禪師從五臺山到寶坻縣來,我就將夢裏的事向他請教。禪師說:「只要真誠為善,切實力行,就只一善也可抵萬善了。何況全縣減租,萬民受福。」我聽了禪師之話,立刻把我所得的薪俸捐出,請禪師在五臺山齋僧一萬人,並把齋僧功德回向。

孔先生算我的命,到五十三歲,應有災難。我雖沒祈天求壽,那年竟然一些病痛都沒有。現在已六十九歲了。書經上說:「天道是不容易相信的。人的命,是沒一定的。」又說:「人的命沒有一定,是靠自己造的。」這些都不是假話。從此我深知:「凡是說人生禍福惟天定者,必是凡夫俗子。若說禍福憑心定,賢達能安命者,必是聖賢毫傑。」

六、謙謙君子道可得

你的命運將來不知道會怎麼樣。就算命中該榮華富貴,還是要常當不得意想。就算碰到順當吉利時,還是要常當不稱心如意想。就算眼前豐衣足食,還是要當沒錢用,沒有屋住想。就算你家世代有大聲名,人人看重,還是要常當做低微想。就算你學問高深。還是要常當做粗淺想。〔這六種想法,是從反面來看問題,能這樣虛心,道德自然增進,福報自會增加。〕

講到遠,應要想把祖宗的德行,傳揚開來;講到近,應要想父母若有過失,要替他們遮蓋起來。〔此處說孟子『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大義。〕講到向上,應要想報答國家的恩惠;對下,應要想造一家的福。對外,應要想救濟旁人的急難;對內,應要想預防自己的邪念與邪行。〔這六種想法,都是從正面來肯定問題,能常如此存心,必成正人君子。〕

一個人必須要每天都知道自己所犯的過失,這才能天天的改過。自以為心安理得,沒錯可改,這樣就沒有進步了。天底下聰明俊秀的人實在不少,然而他們在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事業不用功去做;就只為了「因循」兩個字,得過且過,不想前進,就這樣耽誤了一生。

雲谷禪師所說的立命之道,實在精深至遠,至真至正的道理。希望你要仔細研思,還要盡心盡力去做,切不可把大好的光陰白白虛度。

第二篇 改過之法

一、改過三要素

在春秋時代,各國的高級官吏,常從一個人的言語和行為去加以判斷,就可推算出這個人的吉凶禍福,而沒有不靈驗的。

一般來說,吉凶禍福的預兆,都是先從人的心裏面產生,然後就表現到全身四肢上去。譬如說一個仁慈厚道的人,他在全身四肢的行為表現一定是穩重的;而心地刻薄的人,表現出來就是輕挑的行為了。一個人凡是偏在厚道的,一定常得福;偏於刻薄的一定常近禍。絕對沒有所謂吉凶未定,渺不可測的道理。一個人心性的善惡,必與天心互相感應。福之將至,可從其人寧靜的心境,安祥的態度判斷出來。禍之將臨,也能從其人乖戾的行為發現得到。人若想得福而避禍,可以先不論如何行善,只要力行改過,自然就能向善。

而改過的方法,第一要發「羞恥心」。試想想,古之聖賢跟我們同樣是人,何以他們能流芳千古,而我們卻沒沒無聞,甚至於身敗名裂呢?因為大多數人只貪戀聲色名利,縱情恣意,背著別人作些見不得人的勾當,自以為他人見不到,而自鳴得意,則將漸漸變成衣冠禽獸而不自知!世界上沒有比這更可恥可羞的了。孟子也說過,知恥心是十分重要的。能作到知恥就是聖賢,不知羞恥為何物便同於禽獸了。

改過的第二個方法,是要有「敬畏心」。不要以為在暗室無人的地方,就神不知鬼不覺。須知天地鬼神,都在我們的頭上。我們日常一切所作的行為和心裏所想的念頭,天地鬼神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就算騙得了別人,也騙不過自己。而且遮遮掩掩,哪天若是被旁人看破了,就人格破產了,一文錢也不值了。所以,過失重就有種種的禍,降到身上來;就是過失輕,也要減損現有的福報。那又怎麼可以不常存一顆戒慎恐懼的心呢?

這還不只上邊所說的種種。一個人只要一口氣還在,即使犯下滔天大罪,還是可以懺悔改過的。古時有人,一輩子為非作歹;到他快死的時候,因為及時悔改醒悟,發了極大的善念,於是也得到了善終。這就是說,如改過的時候能發一個極痛切勇猛的善念,也可以把百年所積的罪惡洗淨。譬如千年黑暗的山谷,只要一盞燈進去一照,千年以來的黑暗,馬上可以清除。所以過錯不論大小或長久,只要知錯能改,就是了不起,難能可貴的了。

人生無常,肉體易逝,若等到呼吸停止了,就是靈魂想改也不可能,有人從此遺臭萬年,使得孝子賢孫想洗也洗不掉。有人從此沉淪地獄永受折磨,就是仙佛菩薩也救渡不了。超拔之事但憑自身己意,一旦無常身逝,何日重生為人?清夜深思怎能不怕?

第三,必定要發一直向前的「勇猛心」。一個人所以有了過失而不肯改,都是因為得過且過,不能振作奮發,退墮畏縮的緣故。須知改過,一定要起勁用力,當下就改,不能拖延疑惑;也不消得今天等明天,明天等後天。小的過失,像尖刺戳在肉裏,要趕緊拔掉。大的過失,像毒蛇咬了手指一樣的厲害,得趕快切掉手指,不可有絲毫的猶疑延遲念頭。就像易經中的益卦,風起雷動,萬物都生長起來,利益是這樣的大。一個人改過能具備以上所說的恥、畏、勇三種心,那便能有過即改了。知過能改就像冰逢春日,必能消失瓦解。

二、改過三階段

一般人改過,有從事上改的,有從理上改的,有從心上改的三個階段,作法不同所得的功效也不同。

譬如前日殺生,今日戒殺。前日暴怒,今日靜心反省。這是從事上去改,但比自然而然的改,要難百倍。並且這犯過的病根沒去掉,仍在心裏。雖然一時勉強壓住,還是要露出來的。東邊把它滅去了,西邊又冒出來,這究竟不是徹底拔除乾淨的方法。

比較理想改過的方法,應該從理上改。譬如想改殺生之過,就應想「天有好生之德」,凡所有生物,皆珍惜生命,貪生怕死。可是現在我們卻要殺它的性命,來滿足自己小小的口慾,撫心自問,怎可安心?在被屠割時的驚惶痛苦,再加上水深火熱鍋爐之苦,必痛徹骨髓,怨恨萬分。一餐山珍海味下來,犧牲了多少物命?可是果腹之後,肚子裏還不是空空的嗎?蔬果素品也能養生活命,可必將自己的肚子變成化屍場,來折損自己的福份呢?

再想凡是有血氣生命的必有靈性,與人同體。自己未能修養大德,使他們來敬我親我,已屬漸愧。〔像大舜,還在他種田時,象幫他犁田,鳥幫他拔草。〕又怎能天天傷害生命,使他們恨我仇我於無窮?若能想到此理,則必見物憐惜,下不了手了。

若要改掉暴躁的壞脾氣,就想天下沒有自以為什麼錯都沒有的豪傑,也斷沒有怨恨旁人的學問。因此做事不能稱心,是自己德行未修,涵養不夠,未能以德服人。應該反過來反省檢討,自己有沒有做得不圓滿的地方,或有沒有對不起他人之處。能這樣存心用功,那旁人謗我辱我,反而就是磨練和教育自己的好機會了。我應歡喜的接受和感恩,還有什麼怨恨呢?再者,別人毀謗也如舉火燒空,必將自燒自滅。若是想盡辨法加以辯論維護,正是愈描愈黑,作繭自縛。〔星星之火,能燒掉功德林,不可不慎!〕總之,殺生和發怒都是有害無益的事,其他尚有種種過失,都可依此類推,仔細思量,道理若能明白,過錯就不會再發生了。

怎麼叫從心上改呢?千百萬樣的過失,都是從心所起;若能心不動念,無私無慾,自然罪過不生。有很多讀書人,甚至還針對種種的過失,訂出種種規定來讓自己遵守。其實,只我們能夠一心向善,讓心裏頭充滿正念,邪念自然就沒有機會接近我們,污染我們了。就像烈日當空,鬼魅盡消。這就是最精確唯一的修心補過方法。過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斬毒樹,先斷其根,則必枝葉盡落;那用枝枝去剪,葉葉去摘呢?

改過最上最高的方法,還是修心。能修心,就可使心立刻清淨。能修心,那末壞的念頭一動,就自己覺著。自己能覺著,就立刻把心停住不動;心不動,那麼壞的念頭便消失,也就不會再犯了。若不能這樣,那定要明白,所犯過失的原因,把這種犯過的念頭去掉。若再不能這樣,那只好碰到犯過時,用勉強壓住的方法來禁止不犯。以上的功夫方法,可一起來實行。若只懂禁過,而不明道理,就最笨拙不過了。但發願改過,也要有助力;明裏頭,要良師益友來提點;暗裏頭,可請鬼神為證。這樣一心懺悔,晝夜不得鬆弛,經過一段時日必有效驗。

是什麼效驗呢?例如覺得心曠神怡;或覺以往很笨,忽然智慧大開;或雖處在煩忙紛亂之際,心中仍然清清朗朗,無所不通;或碰到怨家仇人,而能全無恨心火氣消除,心生歡喜;或在夢裏吐出黑色的東西來;或夢到古時聖賢來提拔我,牽引我;或夢見自己在虛空中飛,逍遙自在;或夢見各種殊勝彩旗傘蓋、希有珍寶;或是種種殊勝美事,都是過消孽滅的好徵兆。但也不可因此自滿,而不求再進。

我再舉個例子,蘧伯玉是春秋時候一個很有名的官。他在二十歲的時候,已能做到天天檢察自己的過失,而力求改善。到二十一歲,又發覺以前所改,並不徹底;到了二十二歲,再回顧二十一歲時,還像在夢中一般。像這樣一年一年的過去,一年一年的逐步改過;直到五十歲那年,還覺得過去四十九年,都是有過失的。古人對於改過的學問講究,就是如此值得我們學習和欽佩的。

我們都是平凡的人,過失罪惡,就像刺蝟身上的刺一般的多。我們反省檢討的時候,看不到所犯的過失;就是因為我們粗心大意,是非不分。像眼睛長了翳,看不到自己在那裏天天犯過呀!凡是罪孽心重之人,大都心神昏庸,失志健忘,無事煩惱;見到正人君子,則顯出慚愧沮喪之狀態;聽到了真理大道則不高興;或施惠救助,反遭別人怨恨;或夢見一些顛倒惡夢;甚至語無倫次,迷失常性等,這些都是作孽之相。為人若有上述情況,須即發奮圖強,改過向善,切勿自誤。

第三篇 積善之方

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古時有一婦人顏氏,把女兒許配給孔子的父親,只打聽其祖先是否積有大德,而不管孔家是否富有,她認為只要祖上積有大德,其子孫必然會出人頭地。後來果然就生了孔子這樣的大偉人。孔子也稱讚舜的孝行說:「像舜這樣的大孝,不但祖宗可以享得,將來世代必能興旺。」這都是切實的說明,現再舉些例子來證明。

福建公卿楊榮,其祖上世代以擺渡為生。每當暴雨成災,沖毀民居時,總有人畜貨物順流而下,別的船隻總是爭相撈取貨物,只有楊榮先祖以救人為要,貨物一概不取,鄉里的人都笑他們愚笨。到了楊榮父親出生時,楊家便漸漸富裕起來了。

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楊家說:「你們祖先積有陰德,子孫必當享受富貴榮華,某地龍穴可築祖墳。」這就是後來人所共知的「白兔墳」。及後生了楊榮,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少師,並得皇上追封曾祖父和祖父的官號。至今子孫還是榮華不衰,盡多賢達之仕。

二、惻隱之心人皆有

浙江寧波人楊自懲,起初做縣裏的書辦,為人非常厚道,守法公明。有一次,縣官處罰一犯人,直打得血流倒地,縣官還不息怒。他就跪地為犯人求情,請縣官息怒寬恕。縣官說:「此人傷天害理,目無王法,怎能叫人不怒!」他聽了就叩頭說:「為政失道,百姓渙散已久了。可憐他們不明事理,誤蹈法網。更不可因審出了案情,就歡喜而忽略了他們犯罪的因由。歡喜尚且不可,可況動怒?」縣官聽了非常感動,整個人立即緩和下來。

楊自懲家境貧窮,但是操守廉潔,從不接受別人的財物。有時碰到囚犯缺糧,他也盡力救濟。有一天,來了幾個新的囚犯,一路上餓得非常可憐。他自己家裏又剛巧缺米。若拿給囚犯,那末自己家人就無得吃了。他只好跟妻子相量,妻子聽後也沒有不悅,把剩下來的一些米,煮成稀飯,供給那幾個囚犯。後來他們生有二子,長子名守陳,次子名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作到刑部侍郎,次孫也作到四川按察司;而現在兩位著名的人物楚亭和德政,都是他們的後裔。

三、上天有好生之德

明朝英宗時期,福建倡亂,百姓從賊者很多。朝廷派布政司謝都事,搜捕東路賊黨。謝恐濫殺無辜,因此設法取得賊黨名冊,凡沒有參加賊黨組織的人,即暗中給予白布小旗,教他們在官兵進城時,插旗於門首,並警戒士兵不得濫殺無辜,因此救了萬人的性命。後來謝之子孫有中狀元,當宰相,中探花等,滿門得享富貴。

在福建莆田有一林姓人家,他們的上輩,有一位老太太樂善好施,常常做饅頭送給人家吃,只要有人向她要,她立即就給,臉上沒有半點煩厭的樣子。有位仙人變成道士來試探她,每天早晨都向她討六七個饅頭。如是者過了三年,她也沒有少給過,討厭過。仙人知道她的誠心布施,實在難得,就向她說:「我吃妳的饅頭三年,無以為報,特地前來告訴妳,屋後有一福地可建祖墳,將來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目。」後依言埋葬,初代即有九人登科,世代從此不斷出貴,福建至今還有「無林不開榜」的傳言。

馮琢菴太吏的父親,是一位秀才。有一年的冬天早晨,在前往學堂的路上,碰到一個倒在雪中快凍死的人。他於是趕緊把自己穿的皮袍解下來替這人穿上,並將他扶回家中救治。結果那天夢裏一位天神告訴他說:「你出於至誠救人一命,很不容易,現在我派宋朝名將韓琦投生你家,作你兒子。」而後生了琢菴,取外號為琦,以作紀念。

四、心地光明鬼神欽

台州有一位應尚書,年輕時候在山裏讀書。在晚上時常會聽到鬼怪作崇吵鬧的聲音,非常嚇人,但是他卻一點都不害怕。有一夜,他聽到鬼在說話:「有一個婦人,因為丈夫外出訪友很久都沒有回來,丈夫的雙親以為兒子死了,就逼她改嫁。這個貞婦因為不肯,所以明天夜裏就會來這裏上吊,我可找到替身了。」應公聽了就立刻把自己的田賣掉,還假裝婦人丈夫寫了一封信,連同銀子寄到她家。婦人的公婆看到信後,發覺筆跡有異而生懷疑,但又想到:「信就算是假,銀子總沒有白白送人家的道理吧!兒子應該平安無事了。」因此就沒有逼婦改嫁,後來她的丈夫也平安回來,彼此相愛如初。應公又聽到鬼說:「我本來可找到替身,無奈被這秀才壞事!」旁邊一個鬼說:「那你怎麼不去害他?」那鬼說道:「天帝因為這人心好,有陰德,已派他做陰德尚書了,我怎可害得了他!」應公從此更加努力,日日行善,積德甚多,碰到了饑荒,總是捐獻救災。遇到旁人有急難,都盡力給予協助。碰到不如意事,也只逆來順受,反躬自省而不怨天尤人。至今子孫為官享福者,比比皆是。

江蘇常熟有位徐鳳竹先生,他的父親頗為富有。一次碰到饑荒,就先把他應收的田租,完全捐掉,做為全縣田主的榜樣。再把自己的穀糧捐出賑濟。一天夜裏,他在門口聽到鬼不停地唱道:「千不騙,萬不騙,徐家秀才作到了舉人郎!」連續幾天的唱過不停。此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他父親從此更努力積德行善,從不怠弛,舉凡修橋補路,齋僧接眾,凡有益大眾的事,無不盡心盡力。後來又聽到鬼在門前唱道:「千不騙,萬不騙,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結果徐鳳竹做到了兩浙的巡撫。

五、平冤減刑合天心

嘉興有一位屠康僖,初在刑部當主事官。他經常晚上留宿在監獄裏和囚犯聊天,以了解他們犯案的原因。結果發現不少無辜枉獄的人。他沒有以此立功,而秘密的把真相簽報給主審官。開庭的時候,主審官就參考他的簽報來審理,結果很多冤囚都被釋放了。那時京裏的百姓,都稱贊他明察秋毫,大公無私。後他再向上級陳情說:「在皇帝所住的京城,已有這麼多的冤事。可想我國之內,必有更多。所以應每五年派一減刑官,到各省去查察囚犯的刑案,以平冤獄。」結果皇帝準其所奏,他也被派為減刑官之一。

一天晚上夢見神靈指點說:「你命中本應無子,今減刑之事,正合天心,天帝特賜你三子,並都享高官厚祿。」這天晚上,屠公的夫人就有了身孕;後來生了應塤、應坤、應三個兒子,都當了大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親,當刑房書辦的時候,為有一無辜死囚平冤。那個囚犯說:「支公待人很好,很同情我的遭遇,願意幫我洗刷冤情。可是我們沒有東西可以報答人家,所以明天妳就請他到鄉下來,嫁給他作為報答。他或會念這個情分,那我就有活命的機會了。」他的妻子聽了丈夫的話,就流著淚答應了。隔天,支書辦到了鄉下,她即親切招呼,並把丈夫的意願告訴他。支書辦斷然拒絕,但還是盡力的把案件平反了。

後來囚犯出獄,夫妻二人到支書辦家門叩頭拜謝說:「恩公大德,實在是近世所少有。現在你沒兒子,我有一個女兒,願意送給你為掃掃地的小妾。這在情理上是可說得通的。」支書辦就以厚禮迎娶過門。後來生了一個兒子,取名支立,二十歲中舉人,還做到翰林院的孔目。以後好幾代的子孫,也都官運亨通。

六、敬神護法世代昌

嘉興人包憑,他的父親是池州太守,生有七個兒子,包憑最幼。被平湖袁氏招為女婿,雖然博學多才,卻屢次考試都不上榜。一日東遊泖湖,行至村中見一寺院破漏,觀音佛像被雨塵淋濕沾污,即取出身上所有十兩銀子,給住寺作修葺廟堂之用。住寺說:「工事太大,只這一點銀子,恐難完工。」於是他再從行旅中取出很多貴重的衣物布疋,交予住侍。僕人請他不要再送,包憑說:「只要聖像不被損污,我赤身露體也沒關係!」住寺聽後流著淚說:「施送銀子和衣服布疋,還不是件難事;這一點誠心,怎麼容易得到呀!」寺院修好之後,他與老父再遊此寺,夜宿夢見護法神來道謝說:「你子當享世代俸祿。」後來他的兒子汴與孫子檉芳,都作了大官。以上各段所述,所然情節和作法也不一樣,但都是一心向善的實例。

七、為善不興、為惡昌盛?

若要再詳細地來說,有真與假的,有直與曲的,有陰與陽的,有是與非的,有正與偏的,有半與滿的,有大與小的,有難與易的,這種種都各有各的道理,都應要仔細的辨別。若為善而不明其理,往往就會產生自以為行善,其實是造孽的行為,那就冤枉不過了。〔譬如一般人常說:「某人行善而子孫不興,某人為惡卻家門昌盛」這都因為把善惡因果的觀念準則誤解了。〕

八、因有真善與假善

怎麼叫做真假呢?從前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見天目山的高僧中峰和尚,問道:「佛家講善惡的報應,如影隨形。為什麼某人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為惡卻家門昌盛?」中峰和尚說:「平常人被俗見所矇蔽,這顆靈明的心沒有洗除淨盡,法眼未開,以致認善為惡,認惡為善。怎麼不恨自己的顛顛倒倒,反而怨天的報應錯了呢?」他們又說:「善就是善,惡就是惡,那會弄得相反呢?」中峰和尚聽了便叫他們所認為的善事惡事說出來。他們有的認為打人、罵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有的認為貪財妄取是惡;廉潔守道是善。還把平時看到的種種善惡行為說出來,但中峰和尚說這些都不一定對哩!中峰和尚說:「做有益旁人的事情,是善;做有益於自己的事情,是惡。若做的事情,可使旁人得到益處,那怕罵人、打人,也都是善;而有益於己的事,那就恭敬人,以禮待人,也都是惡。利人的是公,公就是真;私己的是私,私就是假。並且從良心發出來的善行是真;只不過照例做做罷了的,是假。再者,為善不求報答,不露痕跡,那所做的善行,是真;但是為了某種目的,圖有所得才去做的,是假。這些種種都要來反過來考問自己。」

九、端直歪曲有分別

怎麼叫做直曲呢?現在的人,看見謹慎不倔強的人,大都稱他為善人,而且會很看重;然而古時聖賢倒寧願欣賞志氣高,只向前進,或是安份守己,不肯亂來的人。至於那些看起來小心謹慎卻無用的好人,雖然全鄉的人都喜歡他;但聖人卻說這種人個性柔弱,隨波逐流,沒志氣,是傷害道德的賊。由這推而廣之,聖人與俗人的看法取捨都大不相同。所以凡要積德,決不可被耳所喜歡的聲,目所喜歡的色所利用,而跟著感覺走;必須要從起心動念的隱微地方,將自己的心,默默的洗滌清淨,不可讓邪惡的念頭污染自心。所以全是救濟世人的心,是直;若有一些討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愛人的心,是直;若有一絲對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別人的心,是直;若有一絲毫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這都應細細的去分辨。

十、陽善陰德也不同

怎麼叫做陰陽呢?為善而為人知是陽善,為善而不為人知是陰德。作陰德的人,天將賜福德智慧;作陽善的人,能享世間名譽。世間名譽雖然也是福,但卻為天地所忌;因世人名譽超過了實得,多遭橫禍。〔因此古人勸人:「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人若毫無過失,而被橫加惡名,又能逆來順受,必是大有道德修養的人,子孫往往能突然大發起來。從這能看出陰陽的分別細微得很啊!

十一、是善非善論影響

怎麼叫做是非呢?從前春秋魯國法定,凡是有人肯出錢,向他國贖回被擄去作做臣妾的國民,都可獲得政府的賞金。但子貢卻贖人而不受賞金。孔子知道後就責備他說:「這件事你錯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風易俗,行為將成為大眾的典範,不是只為自己稱心歡喜才去做的。現在魯國貧人多,富人少;若受賞金是貪財,不光彩的事,那還有人願意去贖人嗎?從此贖人的風氣恐怕會消失了。」

又如子路救人於溺,並接受了這人以作報答的牛。孔子很欣慰的說:「從今將有更多人樂於救人於溺了。」因為一個肯救,一個肯謝,則會讓成風氣。由這兩件事,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受金,是好的;子路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卻稱讚子路而責備子貢。因此凡人行善,不可只看眼前的效果,須看它的流弊;不可只看一時的結果,須看它的長遠影響;不可只看個人的得失,須看它對天下大眾的影響。若現行似善,而其結果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善。若現行雖不善,而其結果有益於大眾,則雖非善而實是善。舉此一例可以旁通,如不該的寬恕,過份稱讚別人而迷人神眾,為守小信而誤大事,寵愛小孩而養大患等等,這些都要我們仔細的判斷和分別。

十二、偏善正善論結果

怎麼叫做偏正呢?從前呂文懿公辭掉宰相之職回鄉,鄉人仍敬他如泰山北斗。有一次,一個醉人把呂公罵了一頓,他沒有因此而發怒,而對他的僕人說:「不要與喝醉的人計較。」一年過後,此人犯了重罪入獄,呂公方才懊悔地說:「倘當時稍與他計較,將他送官治罪,可以起小懲大戒之效,今日他可能不致於此了。當時我是為了心存厚道,不與他計較,不料卻助養了他的惡行,弄巧反拙。」這就是存善心而做惡事的一個例子。

又有存惡心而卻做了善事的例子。如某大富人,碰到荒年,窮人大白天在市上搶米;這大富人告上縣官,縣官卻不受不理,窮人因此膽子更大愈加放肆橫行了。於是這大富人就私下把搶米的人囚困和加以羞辱,因此情況始得平定下來,否則要大亂了。所以說:「善是正,惡是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以善心而行惡事,叫「正中之偏」;以惡心而行善事,叫「偏中之正」。這也不可不知啊!

十三、半善滿善憑一心

怎麼叫做半善和滿善呢?易經上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書經上說:「商罪貫盈,如貯物於器。」就像把東西存進容器一樣,勤而積之則滿,懈怠不積則不滿。

從前有某家女子,到佛寺裏去,欲施卻無錢,將僅有的二文錢交予主持,主持親自為她向佛懺悔回向。後來這女子進了皇宮,富貴之後,再帶幾千兩銀子到佛寺佈施。而這主持只叫他的徒弟替她回向罷了。這女子就問:「我從前所施的只有二文錢,師父你也親自替我懺悔。現在我施了幾千兩銀子,師父連回向也不為我做,為什麼呢?」主持回答說:「二文錢雖薄,但佈施的心真誠懇切;所以非我老和尚親自替妳懺悔,不足以報答妳佈施的功德。現在佈施的錢雖多,但不像以前的真切,所以叫人代妳懺悔就夠了。」這就是幾千兩銀子的佈施,只算「半善」;而二文錢的佈施,卻算是「滿善」。

又鐘離把「點鐵成金」練丹之術傳授呂祖,以利行善濟世。呂祖問:「黃金會否變回為鐵?」鐘離說:「五百年後,自然會回復鐵的本質。」呂祖說:「如此就害了五百年後的人,我不願做這樣的事。」鐘離說:「修仙要積三千功德,單這一句話,三千功德已圓滿了。」這是半善滿善的又一種說法。

一個人行善而能心不著善,則所作的善行皆能得到圓滿的成就。若心著於善,雖然一生勤勉地行善,也只不過是半善罷了。譬如以財濟人,要內不見佈施的我,外不見受佈施的人,中不見佈施的物件,這叫三輪體空,也叫一心清淨。如能做到這樣的佈施,則一文錢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種無涯之福。若未能將心忘掉,施恩而望報,捨財而心痛,則就是黃金萬兩,也只半善而已。

十四、大小難易看動機

怎麼叫做大善小善呢?從前有一個在翰林院做官的人,叫衛仲達。有一次被鬼卒將他的魂魄帶到陰間,陰間的主審宮就命人將他的善惡記錄簿送上來;惡錄簿有攤滿了一院子的多,而善錄簿卻只有幾張而已。再用秤一稱,惡錄簿卻比善錄簿要輕。衛仲達就問:「我還不到四十歲,那會犯了這麼多的過失呢?」主審官說:「思念不正即已犯惡,不一定作了才算。」〔譬如看見女色,動了壞念頭,即是犯過。〕衛仲達問:「善錄簿所記錄的是什麼,又何以會比惡錄簿重呢?」主審官說:「朝廷曾有一次想要興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橋。你上奏勸朝廷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衛仲達說:「我雖曾上書,但朝廷並沒有接納,於事無補,這份奏章何以會有如此大的份量呢?」主審官說:「朝廷雖然沒有接納,但你這個念頭,目的在使千萬百姓免去勞役;倘使朝廷接納,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及萬民,則善雖少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則雖多也小。

怎麼叫做難行易行的善呢?從前有學問的讀書人,都說克制自己的私欲,要從難除的地方先克服。而孔子也說要從難的地方下功夫。一定要像江西的一位舒老先生,把兩年教書所得的薪金,代一戶窮人繳交公家的欠款,而免除他們夫婦拆散的悲劇。又像河北邯鄲縣的將老先生,把自己十年的積蓄,贖回人家妻兒,以使他們得以存活,這都是難捨處而能捨呀。又如鎮江的靳老先生,雖年幼無子,也不願娶鄰家的幼女,而誤人青春,這可說是難忍處而能忍呀。所以天賜給他們的福,也特別的豐厚。凡是有財勢的人,他們要立德都比平常人容易;易而不做,就是自暴自棄了。而貧賤沒勢的人如要立德,難而能為,就十分可貴的了。

十五、行善妙方有十味

我們平常若遇到有行善機緣的時候,便應該好好的珍惜,盡力去幫助別人。而隨緣濟眾,行善積德的方法,大約可分為十項:一、與人為善;二、愛敬存心;三、成人之美;四、勸人為善;五、救人危急;六、興建大利;七、捨財作福;八、護持正法;九、敬重尊長;十、愛惜物命。

什麼叫做與人為善呢?先帝舜在還未有做君主的時候,在雷澤湖見漁人捕魚,看到魚藏豐富的淨水深潭,都被年青力壯者爭相佔取,而老弱的漁人,都留在急流淺灘之處。因而十分哀憐他們,於是他也親自下水捕魚,反是碰到了別人過來搶捕,他就故意禮讓,也不談及他們的過失。見到謙讓的漁人,他就到處讚揚,效法他們。如此過了一年,大家都讓出水深魚多的地方來了。試想以舜的才智,豈有不能用言語來勸化大眾?而他卻不用言教,寧取身教,潛移默化轉移人心風氣,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們生在這個人心風俗敗壞的末世時代,做人處世已不容易了。旁人有不如我的地方,不可把自己的長處,去蓋過別人。旁人有不善的事情,不可以自己的善,來比較旁人。旁人能力不及我,不可把自己有的能力,來難倒旁人。自己縱有才幹聰明,也要收歛起來,不可外露炫耀,應像沒有才幹聰明一樣,要把才幹聰明看作虛假的。看到旁人有過失,姑且替他包含遮瞞。像這樣,一方面可使他有改過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使他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如把他的臉皮拉破,他就沒有顧忌了。〕看到旁人有些小的長處,可學的;或有小的善心善事,可記的;都應立刻反轉過來,放下自己的主見,學彼長處;並且稱讚他,替他廣為傳揚。我們日常生活,所講的說話,所做的大小事情,全都不可隨自己的歡喜稱心去作,而是要為天下大眾著想,立出一種規則榜樣,讓大家去遵守奉行,這就是聖賢以天下為公的度量了。什麼叫做愛敬存心呢?君子與小人,從外貌看來,常易混淆,分不出真假。〔因為小人會裝假仁假義,冒充君子。〕不過這一點存心,君子是善,小人是惡,彼此相去很遠,他們的分別,就像黑白二色,絕對相反不同。所以孟子說:「君子所以與常人不同之處,就在他們的存心啊!」君子所存的心,只是愛人敬人的心。因為人雖有親近的,有疏遠的,有尊貴的,有低微的,有聰明的,有蠢笨的,有道德的,有下流的,千千萬萬的不同種類;但都是我的同胞,都是和我一樣有生命,有血有肉,有感情理志,那一個不該愛他敬他呢?愛敬眾人,就是愛敬聖賢人。能夠明白眾人的的意思,就是明白聖賢人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聖賢人,本都希望世人能安居樂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所以我們能夠處處愛人,處處敬人,使世上的人都平安幸福,也就可說是代替聖賢,使這世上的人都平安快樂了。

什麼叫成人之美呢?舉例來說,若把一塊裏邊有玉的石頭,隨便的棄丟,那末這塊石頭也不過和瓦片碎石一樣,一文不值了。若把它好好的加以雕刻琢磨,那末這塊石頭,就成了極珍貴重的圭璋了。而人亦是如此,也全靠提引;所以看到旁人做一件善事或是這個人立志向上,而資質足以造就的話;都應好好的引導他,提拔他,使他成為社會上有用之材;或是誇讚他,激勵他,扶持他;若有人冤枉他,就替他辯白冤屈,來替他分擔,務必要使他能立身於社會,而後才算盡了我的心。

大概通常的人,對那些與他不同類的人,都不免有厭惡感,在一個鄉裏的人,都是善的少不善的多;正因為不善的人多,善的人少,所以善人處在世俗裏,常被惡人欺侮,很難立得住。況且豪傑的性情大多剛正不屈,並且不刻意修飾外表,俗眼見識不高,只看外貌,就說長道短,隨便批評;所以做善事也常易失敗,善人也常被人誹謗。碰到這種情形,只有全靠仁人長者,才能糾正那邪惡不正的人,教導指引他們改邪歸正;保護幫助善人,使其成立;像這種闢邪顯正的功德,實在是最大的。

什麼叫勸人為善呢?一個人既經生在世上做了人,那一個沒有有良心呢?但只因汲汲追逐名利,弄得世上忙碌不堪,只要有名利可得,就昧著良心,不擇手段地去做,那就最容易墮落了。所以與別人往來相處,常要留心觀察這個人,若是看他要墮落了,就應隨時隨地提醒他、警告他,開發他的糊塗昏亂。譬如在長夜裏,做了個渾渾噩噩的夢,一定要叫喚他,使他趕快清醒;又譬如他長久陷落在煩惱裏,一定要提拔一把,使得他頭腦轉為清涼。像這樣待人以恩,功德是最周遍最廣大了。從前韓文公曾說:「以口勸人,只在一時,事情過了,也就忘了;並且別處的人,無法聽到。以書勸人,可傳到百世,並能傳遍世界;所以做善書,有立言的大功德。」這一裏說以口來勸,用書來勸人為善,與前面所講的「與人為善」比較起來,雖然較著了形式痕跡,然而這種對症下藥的事,常有特殊的效果;這種方法是不可廢棄的。並且勸人也要勸的得當,譬如這個人太倔強,不可用話來勸,你倒用話去勸了;不但是白勸,所勸的話,也成了廢話,這叫失言。若這人性情和順,可用話來勸,你卻不勸,錯過了勸人為善的機會,這叫失人。失言失人,都是自己聰明不夠,分辨不出來,就該自己仔細反省檢討;如此才能不失言,也不失人。

什麼叫做救人危急呢?患難顛沛的事情,在人的一生當中,都是常有的。倘使偶然碰到這種人,應該要看他的痛苦,像在自己的身上一樣,趕快設法解敉。他有什麼被人冤屈壓迫的事情,或是用話幫他申辯明白,或是用各種方法去救濟他的困苦。崔子曾說:「恩惠不在乎怎麼大,只要在旁人危急的時候,趕快去幫助他,就可以了。」這句話真是仁人的話呀!

什麼叫做興建大利呢?講小的,在一個鄉中;講大的,在一個縣內;凡是有益公眾的事,最應該發起興建,或是開闢渠道來灌溉農田;或是建築堤防,預防水災,或是修理橋樑,使行旅交通方便;或是施送茶飯,救濟飢餓口渴的人,隨時碰到機會,都要勸導大家,同心協力,出錢出力來興建;縱然旁人在暗中毀謗中傷,你也不要為避嫌疑就不去做,也不要怕辛苦,擔心別人妒忌怨恨,就推托不做,這都是不可以的。

什麼叫捨財作福呢?佛門裏的萬種善行,以布施為最重要。說到布施,就只有一個捨字,什麼都捨得,就合佛的意思了。真正明白道理的人,什麼都肯捨;如自己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沒有一樣不肯捨掉。在身外的色、聲、香、味、觸、法,也都可以一概捨棄。一個人所有的一切,沒有一樣不肯捨掉。〔能如此,那就身心清淨,沒有煩惱,如同佛菩薩了〕。若是不能什麼都捨,那就先從錢財上著手布施。世人都把穿衣吃飯,看得像生命一樣重要;因此,錢財的佈施也最為重要;如果我能痛痛快快地施捨錢財;對內而言;可以破我慳貪的毛病:對外而言,可以救濟旁人的急難。不過錢財不易看破,起初做起來,難免會有些勉強,只要捨慣了,心中自然安逸,也就沒什麼捨不得了。這是最容易消除自己的貪念私心,也可去除掉自己對錢財的執著與吝嗇。

什麼叫護持正法呢?法是無始以來有情生命的眼目,亦是真理的準繩;如果沒有正法,如何去參贊天地?如何去孕育萬物?如何得以脫離塵世的種種束縛?如何去維持這世間的秩序?如何去擺脫生死輪迴之苦?所以凡是見到聖賢廟宇,經書典籍,都要加以敬重;至於有破碎不全的,都應修補整理。至於宏揚正法,上報佛恩的事,我們都應互相勉勵,努力去實行。

什麼叫敬重尊長呢?家裏的父親、兄長,國家的君王、長官;以及凡是年歲、道德、職位、見識高的人,都應格外用心的遵從和奉事他們。在家裏奉侍父母,要有深愛父母的心,與委婉和順的容貌;而且聲要和,氣要平;這樣不斷地薰染成習慣,就變成自然的好性情,這就是和氣可以感動天心的根本辦法。出門在外,伺候君王,不論什麼事,都應依照國法去做,不可以為君王不知道,自己就可以放肆亂做呀!辦一個犯罪的人,不論其罪輕重,都要仔細審問,公平執法;不可以為君王不知道,就可以作威作福冤枉人呀!服侍君王,像面對天一樣的恭敬,這是古人所訂的規範,這種地方關係陰德最大。你們試看凡是忠孝人家,他們的子孫沒有不發達久遠而且前途興旺的,所以一定要謹慎小心地去做。

什麼叫愛借物命呢?一個人所以能夠算他是人,就是在他有這一片惻隱的心罷了。求仁的,就是求這一片惻隱的心;積德的,也是積這一片惻隱的心。有惻隱心,就是仁;有惻隱心,就是德。周禮上曾說:「每年正月時〔正是畜生容易得胎期間〕,祭品勿用母的。」〔因為防牠們肚裏有胎的緣故〕孟子說:「君子人不肯住在廚房附近」,就是要保全自己的惻隱心。所以前輩有四種肉不吃的禁戒,就是聽到動物被殺的聲音,不吃;或殺的時候看見,不吃;或自己養大的,不吃;或專門為我殺的,不吃。後輩的人,若要學前輩的仁慈心,一時做不到斷食葷腥,也應依照前輩的辦法,禁戒少吃。〔照佛法來講,一切有生命的東西,都因為前生造了孽而投做畜生:到他們的孽債償完了,仍可投生做人。一切眾生都是未來的佛,那末我們所吃的肉,不就是未來佛的肉?!並且他們在無量過去的前世中,也一定曾做過人;那他們可能曾做過我前生中的父、母、妻、子、親族、朋友,我今天所吃的肉,可能就是吃我前生中父、母、妻、子、親族、朋友的肉了。而今天我做人,他做畜生,我吃他,我就造了殺孽,與他結下殺仇。倘然被我吃的畜生,來世他的孽償清投生做人了,我卻因殺生造孽投做畜生,恐怕他也要報復我殺他之仇,而來殺我吃我了。這樣說來,還能殺生麼?肉還吃得下麼?〕

這樣一步一步的去做,慈悲心就會不斷增長。不但應戒殺生,一切會動的,有靈的,我們都不應傷害。求絲煮繭,鋤地殺蟲,想及我們衣食的由來,都是殺牠們來養活自己。所以糟蹋糧食,浪費東西的罪孽,實在也如與殺生的相等。至於隨手誤傷的,腳下誤踏而死的,不知有幾何的多,這都應要設法防止。古詩說:「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這是多麼的仁厚慈悲啊!善行無盡的多,那能說得完;只要上邊所說的十件事,加以推廣發揚,那麼一切的功德也可完滿了。

第四篇 謙德之效

易經謙卦上說:「天的道理,不論什麼;凡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虧損,而謙虛的就讓他得到益處。地的道理,不論什麼;凡驕傲自滿的,也要使他改變,不能讓他永遠滿足;而謙虛的要使他滋潤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經過,必定會充滿他的缺陷。鬼神的道理,凡驕傲自滿的;就要使他受害,謙虛的便讓他受福。人的道理,都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而喜歡謙虛的人。」這樣看來,天、地、鬼、神、人,都看重謙虛的一邊。〔易經上六十四卦,所講的都是天地陰陽變化的道理,教人做人的方法。每一卦爻中,有凶有吉,凶卦是警戒人去惡從善,吉卦教人要日新又新。〕獨有這個謙卦,每一爻都吉祥。書經上也說:「自滿、就要招到損害;自謙、就會受到益處。」我好幾次同許多人去應考,每次都見到貧寒的讀書人,快要發達考中的時候,一定臉上有一片謙和而安詳的光彩發出來,彷彿可以用手捧住的樣子。

辛未年到京去會試,我同鄉嘉善人同去會試的有十人,只有丁敬宇這個人年紀最輕,而且非常謙虛。我告訴同去會試的曹錦坡說:「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曹成說:「怎樣能看出來呢?」我說:「只有謙虛的人,可承受福報。老兄你看我們十人中,有誠實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搶在人前,像敬宇的麼?有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順受,小心謙遜,像敬宇的麼?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聽到人家毀謗他而不去爭辯,像敬宇的麼?一個人能做到這樣,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豈有不發達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在京裏,同馮開之住在一處;看到他總是虛心自謙,面容和順,一點也不驕傲;大大的改變了小時候的那種習氣。他有一位正直又誠實的朋友李霽巖,常當面指責他的錯處;只看到他平心靜氣地接受朋友的責備,從不反駁一句話。我告訴他說:「一個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禍,也一定有禍的預兆。只要這個心能謙虛,天一定幫助他,老兄你今年必定登第了!」後來果真考中。

趟裕峰、名光遠,是山東冠縣人,不滿二十歲時,就中了舉人。後來又考會試,卻多次不中。他父親做嘉善縣的主簿,裕峰隨同他父親到任。裕峰非常羨慕嘉善名士錢明吾的學問,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見他;那曉得這位錢先生,竟拿起筆來,把他的文章全塗掉了;趟裕峰不但不發火,並且心服口服,趕緊把自己文章缺失改了。到明年,裕峰就登第了。

壬辰年我進京覲見皇帝,見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讀書人;看到他氣質虛懷若谷,毫無驕傲的神氣;而他那謙虛的光彩,就像逼近了人的樣子。我回來告訴朋友說:「凡是上天要使這個人發達,在沒有發他的福時,一定先發他的智慧。這種智慧一發,那就浮滑的人自然會變得誠實,放肆的人也自動收斂了。建所溫和善良到這種地步,是已經發了智慧,上天一定要發他福了。」等到開榜,就所果然中了。

江陰有一位讀書人張畏巖,學問積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在許多讀書人當中很有名聲。甲午年南京鄉試,他借住在一處寺院裏;等到放榜,榜上沒他名宇。他不服氣,大罵考官,眼睛不清楚,看不出他文章好。那時有一個道士在傍微笑,張畏巖馬上就把怒火,發到道士身上。道士說:「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張畏巖更加發怒道:「你沒看到我的文章,怎知道我寫的不好?」道士說:「我常聽人說,做文章最要緊的,是心平氣和;現在聽到你大罵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氣也太暴了,你的文章怎會好呢?」張聽了道士的話,倒不覺的屈服了;因此,就轉過來向道士請教。道士說:「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裏不該中,文章雖好,也沒益處。一定要你自己改變改變。」張問道:「既然是命,怎樣去改變呢?」道士說:「造命的權,雖然在天;立命的權,還是在我;只要你肯盡力去做善事,多積陰德,什麼福不可求得呢?」張說:「我是個窮讀書人,能做什麼善事呢?」道士說:「行善事,積陰功,都是從這個心做出來的。只要常存做善事、積陰功的心,功德就無量無邊了。就像謙虛這件事,又不要費錢,你為什麼不自我反省,自己工夫太淺,不能謙虛,反而罵考官不公平呢?」

張聽士的話,從此就壓低向來驕傲的志向,自己很留意把住自己,勿走錯了路。善天天加功夫去修,德天天加功夫去積。到了丁酉年,有一天,他做夢到一處很高的房屋裏去,看到一本考試錄取的名冊,中間有許多缺行。張不懂,就問旁邊的人「這是什麼?」那人說:「這是今年考試錄取名冊。」張問:「為什麼名冊裏有這麼多的缺行?」那人道:「陰間對那些考試的人,每三年查考一次,一定要積德沒有過失的,這冊裏才會有名字。像冊子前面的缺額,都是從前本該考中;但因為他們新近犯了有罪過的事情,才把姓名去掉的。」後來他又指一行道:「你三年來,很留心把持住自己,沒犯罪過,或者應該補這空缺了,希望你珍重自愛,勿犯過失!」果然張就在這次會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從上邊所說看來,舉頭三尺高,必定有神明監察著人的行為;因此,利人、吉祥的事情,應趕快地去做;凶險、損人的事,應避免莫作,這是可以由我自己決定的。只要我存好心,約束一切不善的行為,絲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還要虛心,自己肯遷就不驕傲,使天地鬼神,時時哀憐我,才可有受福的根基。那些滿懷傲氣的人,一定不是遠大的器量;就算能發達,也不會長久地享受到福報。稍有見識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的度量弄得很狹窄,而自己拒絕可以得到的福;況且謙虛的人,他還有地方可以受到教導。〔若人不謙虛,誰肯去教他?〕並且謙虛的人,肯學旁人好處;旁人有善的行動,就去學他;那就得到的善行,沒有窮盡了。這尤其是進德修業的人,一定所不可缺少的啊!

古人有幾句老話說:「有志於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於富貴者,必得富貴。」一個人有遠大的志向,就像樹要有根一樣;人要立定這種偉大的志向,必須在每一個念頭上,都要謙虛;即使碰到像灰塵一樣極小的事情,也要使旁人方便;能做到這樣,自然會感動天地;而造福全在我自己,自己真心要造,就能造成。像現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當初那有什麼真心,不過一時高興罷了;興致來了,就去求;興致退了,就停止。孟子對齊宣王說:「大王喜好音樂,若是到了極點,那末齊國國運大概可以興旺了。但是大王喜歡音樂,衹是個人追尋快樂罷了;若能把個人追尋快樂的心,推廣到與民同樂;使百姓都快樂,那麼齊國還有不興旺的麼?」我看求科名,也是這樣;要把求科名的心,落實推廣到積德行善;並要盡心盡力去做,那麼命運與福報,都能由我自己決定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誌歷史文章存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