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手千眼觀音寺 〒 站務公告 ::
1、參訪方式、地圖路線!
2、本站最佳瀏覽環境Google Chrome瀏覽器。
3、本寺為清靜佛寺,謝絕乩童...等,入內辦事。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辭意淺釋] 十二因緣

「因緣」的意義
  佛陀在菩薩提樹下成道,所覺悟內容就是「因緣法」。他發現所有事物和人生的現象,都離不開因果道理。構成事物的主要條件叫做「因」,輔助條件叫做「緣」。而所謂「因緣法」 ,是指一切事物,必須具足主因和種種緣,才能生起,他們是不能獨自存在的。「阿含經」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就是說明一切眾生,甚至自然界的事物 ,都是互相依存的。



生命的循環
  掌握了因緣法則,可進而了解「十二緣起」的道理。「十二緣起」又名「十二因緣」。是從生命現象上說的,屬於因緣法則的應用。

佛教依據輪迴的現象,歸納成十二個環節,主要在指出每一個環節都是由緣而生的,
說明如下:(下面2為 2013/08/20 補充,以不同的解釋方式,來協助我們了解)
  一、無明:
   1、即愚癡。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盲目衝動力,以自我為中心,要滿足自我,是產
     生煩惱的根源,使我們生死輪迴。
   2、癡暗義。闇鈍之心,無照察諸法事理之慧,不能了知善惡因果,是貪瞋癡等
     煩惱的通稱。

  二、行:
   1、即一個人於過去世,由煩惱推動而作的業。
   2、造作義。由於無明煩惱,而發動身、口造作種種行為,善行稱為善業,惡行
     稱為惡業,所以行又稱為業,有了業行就要受報。

  三、識:
   1、由無明引起業力的累積,決定下期的生命,也就入胎投生時的心識。
   2、因過去世的無明煩惱和善、惡諸業,引生分別染心,即為識。例如人死後,
     神識成中陰身(註1),見到交合一剎那間,生起憎愛分別之心,即投胎受
     生,這就是識的作用。

  四、名色:
   1、「名」,是指五蘊中受、想、行、識的精神活動;「色」,指肉體在母胎中
     得到發育。
   2、名是指精神、心識,色是指物質。胎兒在母胎中,六根尚未長成,唯有心識
     與胎形,即稱為名色。

  五、六入:
   1、是指眼、鼻、舌、身、意的六根。即胚胎漸漸形成怠覺器官,相當於胎兒將
     出生的階段。
   2、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由此六處
     而入。故胎兒在母體內,六根逐漸完備的階段,稱為六入。

  六、觸:
   1、嬰孩出生後,六根得與六境相接觸。
   2、即接觸。胎兒出胎後,六根與外在塵境接觸,就稱為「觸」。

  七、受:
   1、因和外界事物接觸,內心引起苦受、樂受和捨受。
   2、即領受。為根、塵、識相接觸所生的感受,可分為苦受、樂受、捨受。對於
     違逆境界,身心感覺苦痛、煩惱,稱為苦受;對順益之境,感覺身心適悅,
     稱為樂受;對中庸境(註2),覺不苦也不樂,稱為中庸受,又稱為捨受。

  八、愛:
   1、因感受而有種種貪戀心理。
   2、貪染名愛。於喜好的境界,產生種種欲愛、貪愛之心。

  九、取:
   1、因有貪愛,便狂熱地追求和執取可供享樂的東西,以滿足自己。
   2、執取境界,說名為取。心生愛著之後,更想取得、佔為己有,即為取。

  十、有:
   1、因有身、語、意三業,形成一種潛伏的力量,必然招致來生的果報。
   2、因為想佔有,便以種種手段,造種種善業、惡業,故有未來的善惡諸報,
     名為有。

 十一、生:
   1、由於前生業力的牽引,新一期的生命又再開始。
   2、即未來世的受生。由於今生貪愛、取著而造業,即招感來世受生的果報。

 十二、老死:
   1、概括指出生命現象中老、病、死、憂、悲、惱、苦種種的痛苦。
   2、衰變為老,身壞命終為死。有生則必有老、死。


輪迴的解脫 
十二因緣有順、逆兩種不同的觀察思考方法,分別說明人生的兩個方向。

一個是生死輪迴:
由老死起,即從現實生命開始,尋求這痛苦的因,結果追溯至無明,徹底洞悉生死輪迴,是由於錯 誤的思想行為,輾轉相引,永無了期,稱為「逆觀」。

一個是還滅解脫:由「無明」起,如果能斷除「無明」,也就是扭轉了人生的方向。那麼,「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最後「生」和「老死」都滅 ,即徹底去除人生的痛苦,得到解脫,稱為「順觀」。

而要解脫生死輪迴,便要修習戒、定、慧以斷除「無明」了。

生與死是人生的兩大課題: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生死的由來,佛教說為「十二緣起」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循環相續的結果

也就是說,有情眾生由於一念「無明」,因而造作各種「行」為,因此產生業「識」,隨著業識投胎而有「名色」,繼而「六入」成形,藉著六入接「觸」外境而產生感「受」,而後生起「愛」染欲望,進而有了執「取」的行動,結果造下業「有」,「生」命的個體就此形成;有了「生」,終將難免「老死」,「死」又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

於是就在「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的循環之下,有情眾生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便因此流轉不已;構成有情生死的這十二個條件互為因緣,因此稱為「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顯示的是有情生命流轉的因果關係,當中「無明」和「行」是過去世的因,依此二因而生出「識」、「名色」、「六入」、「觸」、「受」等現在世的果;再由現在世的「愛」、「取」、「有」再次種下未來世「生」、「老死」的果,由此產生三世之間「惑、業、苦」的因果輪迴關係,稱為「三世二重因果」。

以簡表來看:

從上表可知,十二因緣就像條鏈子,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生命緊緊串連在一起;又像一座城牆,人為城牆所困,雖然有門,但是門口站有許多衛兵,不容易出去。

人本來可以跳出十二因緣的束縛,但是由於貪、瞋、癡煩惱的牽引,所以不容易出離十二因緣的流轉。因此,若欲脫離三世輪迴,得到解脫之道,只有泯滅生死根本的「無明煩惱」,唯有「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此才能究竟解脫。

以上的流程稱之為「還滅緣起」,反之,稱為「流轉緣起」

十法界當中的緣覺聖者雖然生不逢佛世,但能夠從十二緣起的流轉、還滅現象了悟「非生非滅」的真理,因此稱為「緣覺」
  
  《增一阿含經》記載,佛陀因為思惟十二因緣的真理而開悟證果,而後因為悲憫眾生「不解十二因緣法,流轉生死,無有出期,皆悉迷惑,不識行本,於今世至後世,從後世至今世,永在五惱之中,求出甚難」,故以方便宣說此甚深難解之法,令眾生共趨於正覺解脫。這段話說明:唯有認識十二因緣法,才能了解生命流轉的實相,進而永除諸暗,離苦得樂。
  
  十二因緣是有情眾生生死流轉的根源。一般的生命起源說法是直線的,依佛教的因緣法來看,生命是「無始無終」,是圓形的。一個人除非能夠證悟解脫,否則一期生命結束,死亡的只是肉體,生命將隨著業識繼續流轉,就像果樹的種子,永遠相續相生;又像薪盡火傳,賡續不斷;也像水和冰一樣,互相溶合,互為冰水。所以,在三世相續的生命中,儘管我們的身體有五趣六道之別,生命主體卻是一個。

有些不明生命現象的人認為「死亡就是消滅」,這就是不明因果的「斷滅論」。
  

  《中阿含經》卷十〈習相應品〉說,了解十二因緣流轉帶給生命的諸多苦惱,便能有信;習信,便有正思惟;習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習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

這段話可說是道盡了「十二因緣」法的價值所在

部分摘轉於:佛光教科書第二冊《佛教的真理》第九課《十二因緣》

附記加註:

註1:中陰身又稱中有,指眾生自壽終至再次受生期間之識身。
註2:中庸境即不苦不樂之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網誌歷史文章存檔 ::